本书主要论述了民间艺术的类型、价值、里程等。民间艺术产业化在其主体、客体、中介与环境四大系统要素的综合作用下,存在两条路径,即民间艺术直接产业化与民间艺术间接产业化。前者指将民间艺术本身作为文化产品进行产业化运营;后者则是将民间艺术的造型、图案纹样、色彩、音乐、舞蹈等元素提炼出来,创意性地应用到设计业、演艺业、动漫业、影视业等产业的产品开发中,提升其文化附加值,并以这些文化产品为载体,实现民间艺术元素的规模化生产与消费。
《山西介休宝卷说唱文学调查报告》是外部对中国山西介休地区宝卷说唱文学进行研究的专著。《山西介休宝卷说唱文学调查报告》内容包括山西介休宝卷产生的社会人文环境一历史传播情况、文本形式内容、宣唱类型仪式、宣唱与受众人员构成诸方面。附录收入《山西永济首阳山新近发现六部清嘉庆至民国的道情宝卷》等六篇论文。调查报告首次揭示了介休宝卷宣唱与受众人员构成与《金瓶梅》宝卷宣唱之本事来源地之间的紧密关系,也为晋商妇女心灵世界之文学研究,打开了一扇特殊的窗口。
本书是丝绸之路起点上的非遗文化丛书中的写意脸谱——陕西社火与脸谱艺术,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讲述:社火的渊源与功能、社火的形成、陕西社火脸谱特色、陕西社火脸谱的绘制工艺、社火脸谱艺术的保护和开发,全面讲解了社火(脸谱)的起源,社火的民俗文化功能,还介绍了陕西社火的主要形式,社火的装扮及游演,陕西各地的社火特色及陕西各地社火脸谱特色、陕西社火脸谱粉本,简要介绍了社火脸谱角色和造型及色彩配置, 讲述了社火脸谱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与商业开发。
《日本手工艺》是1940年前后日本手工艺状况的一份详尽记录,是柳宗悦先生踏遍日本全境,根据亲眼所见写成,在战乱中得以幸存。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跟随他做了一次日本民艺之旅。手工艺的朴素真诚之美,洋溢在旅途中的每一步。日本今之为设计大国,源自过去之为手工艺之国,其精神一脉相承。
本书是冯骥才年画中的一个个奇迹,融于笔端倾泻为美丽的文字,带我们进入:新发现的有声有色、五彩缤纷、活态的年画产地,或遭遇一批早在人间绝迹的古画版,或细听作者对年画产地的对比言说、对古版对年画内容的考析、略说,或《中国古版年画价值及普查意义》的作者文化主张。珍贵的插图年画均来自冯骥才“跳龙门乡土艺术博物馆”藏品。
中国剪纸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文化内函丰富,群众基础广泛。应用于民俗活动的传统剪纸神奇地承载了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文化信息,传承了中华民族 古老的民阃风俗,保留了中华民族 淳朴的哲学观念、生殖寨拜观念和造型观念。其一以贯之千年文化的连续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惊叹。 为了继承和弘扬传统剪纸文化,满足广大群众以及学校、农村、社区学习传统剪纸的需要,我社特邀请陕西省艺术馆研究员、 传统剪纸研究专家陈山桥先生编著了这套教材。陈山桥先生研究剪纸30多年,曾组织普查了全省的传统剪纸,遍访了 的剪纸能手。对传统剪纸的文化内涵、造型规律、剪纸技法、传承方式等有较系统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传统剪纸的培训之中,先后出版了《花草纹样剪法》和《动物纹样剪法》,以及应邀为延川县中小学剪纸艺术教育项目编写“
中国剪纸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群众基础广泛。应用于民俗活动的传统剪纸神奇地承载了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文化信息,传承了中华民族 古老的民间风俗,保留了中华民族 淳朴的哲学观念、生殖崇拜观念和造型观念,其一以贯之千年文化的连续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惊叹。 为了继承和弘扬传统剪纸文化,满足广大群众以及学校、农村、社区学习传统剪纸的需要,我社特邀请陕西省艺术馆研究员、 传统剪纸研究专家陈山桥先生编著了这套教材。陈山桥先生研究剪纸30多年,曾组织普查了全省的传统剪纸,遍访了 的剪纸能手。对传统剪纸的文化内涵、造型规律、剪纸技法、传承方式等有较系统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传统剪纸的培训之中,先后出版了《花草纹样剪法》和《动物纹样剪法》,以及应邀为延川县中小学剪纸艺术教育项目编写“
中国剪纸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文化内函丰富,群众基础广泛。应用于民俗活动的传统剪纸神奇地承载了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文化信息,传承了中华民族 古老的民阃风俗,保留了中华民族 淳朴的哲学观念、生殖寨拜观念和造型观念。其一以贯之千年文化的连续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惊叹。 为了继承和弘扬传统剪纸文化,满足广大群众以及学校、农村、社区学习传统剪纸的需要,我社特邀请陕西省艺术馆研究员、 传统剪纸研究专家陈山桥先生编著了这套教材。陈山桥先生研究剪纸30多年,曾组织普查了全省的传统剪纸,遍访了 的剪纸能手。对传统剪纸的文化内涵、造型规律、剪纸技法、传承方式等有较系统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传统剪纸的培训之中,先后出版了《花草纹样剪法》和《动物纹样剪法》,以及应邀为延川县中小学剪纸艺术教育项目编写“
本书是一本以折叠剪纸理论和技法为主线,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折叠剪纸的历史渊源,民俗活动,传统文化,融入到历代传统折叠剪纸作品中,放置于各种技法之前,直观呈现的剪纸基础教程。本书主要介绍对角折剪法和对边折剪法,以及由这两种基础折剪法所派生出来的适形折剪法、综合折剪法和应用剪纸字符折剪法。由这五大类共计十三种的折剪技法,构成了完整的折叠剪纸理论技法体系。书中配有精美剪纸作品约500幅,是民俗美、形式美和剪纸美的具象化。
中国绘画已有数千年历史,历代的画家在长期艺术创作实路中积累了不少创作技法和技艺方面的心得与经验。过去流传在民间画店作坊里的“画诀”,就是从中提炼出的宝贵遗产之一。 本书分为两编。编《画诀开秘》,收入大量民间口头流传的画诀,十分难得;第二编《绘事指蒙》,为明代刊印的古本,弥足珍贵。 由于时代变迁及社会环境、行业规矩和民间画家文化水平所限制,历代民间流传的绘画创作技法——即画诀,大多未能完整地记录下来,流传于世。因此,本书是中国部有系统、有注释、有分析的并收入大量民间画诀的资料性、研究性学术专著,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唐贞观十七年,太宗召阎立本绘功臣长孙无忌、秦叔宝等二十四人于凌烟阁,亲为之赞,又命褚遂良题额,以表彰瞻仰于后世。刘源即取此二十四人绘成绣像,并附大士像三幅及关帝像三幅,共计三十图付刻。因书中所绘人物用笔严谨细密,刻手又为当时名手,刀法颇精,故而此书在当时即极有声誉,有人赞之云:“气象雄伟。衣装镶异,虽阎立本不过是也。”
柳宗悦被誉为日本的“民艺学之父”,其民艺思想对日本乃至世界民艺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通过对柳宗悦著述的分析与解读,以其一生实践活动为线索,运用田野调查、文本分析与阐释学的研究方法,对柳宗悦民艺思想的形成进行追本求源,并对其思想的基本内涵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论述,特别是对其美学与文化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从而使柳宗悦的民艺思想在本书中得到完整的梳理与呈现。
面花是用和面捏造并经蒸制而成的民间艺术品,其造型简朴、纯真、寄情,可观赏,亦可食用。实际上,面花源于人们将面粉蒸制成馍的日常食用的生活实践,从最初的蒸制食用,到后来的造型寄情和今天的艺术观赏,无不体现着关中地区人民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历史。关中面花属于黄河流域麦黍文化的一支,广泛存在于关中地区广大农村,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被誉为中国面花艺术中的瑰宝。 观看关中面花,首先给人一种古朴感。在关中,西安周边(包括咸阳)乃古京畿所在,故今习惯以其为界,西称西府,东称东府。东府渭河以北又称渭北,今同属关中,但其面花文化表现又略有不同。西府的面花,仿佛商周青铜器似的辉煌;东府渭北合阳、澄城的面花,宛若唐三彩似的绚丽;而华县、大荔的面花,如同汉白玉似的璀璨……它们均以小麦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