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晓光,中央美院教授、油画家、剪纸艺术家、作家,如果算上为中国剪纸申遗而四方奔走的十年经历,他又可以称作社会活动家。 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乔晓光沿着黄河的流向,深入村庄,踏上民间艺术考察的漫漫长途。有时孤身上路,有时追随其导师杨先让、靳之林诸先生的脚步,有时则带领着他自己的学生。这是中国传统村庄集体消亡前的最后一段岁月,乔晓光怀着按捺不住的欢欣和感动,记录下一路遇见的山水、村庄、民间艺人,记录下那些在村庄里传承了无数世代的民间艺术。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透过乔晓光的文字、绘画、剪纸和照片,回望那段不算太久远的时光,不由蓦然惊觉:当初激情满怀的礼赞,原来竟是最后的挽歌。
季中扬著的这本《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主要研究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有别于精英艺术的特殊性,从而为解读民间艺术之美奠定理论基础。本书提出,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在审美方式上不同于现代美学所建构的分离的、对象化的、静观的审美,而是一种多感官联动的、融入性的审美;民间艺术之美不是高大玄远之美,而是一种“亲近之美”;在价值取向上,它不同于重视新颖性、陌生感的求异性审美,而是一种重视群体经验的认 审美;在审美理想方面,民间造型艺术往往以图案与色彩寓意吉祥为美,民间表演艺术则崇“奇”尚“乐”,体现了“生命力的高涨”。本书还指出,中国传统艺术包括文人士大夫艺术与民间艺术两种基本形态,文人士大夫艺术或体现儒家美学精神,或体现道家美学精神,民间艺术则主要体现直接来自本原哲学的“生生”美学精神,
幻术是中国人民十分喜爱的表演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它源于远古巫术,经过漫长的演变和先人智慧的提炼,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汉刘向《列女传》记载公元前1600年,夏癸(桀)的宫廷中已有奇伟之戏演出。后简称“奇戏”或“幻术”,民间多称“戏法”。先秦至两汉奇戏大为发展,成为汉武帝百戏盛会的重要支柱。是最早登上中外文化交流舞台的表演艺术。3000多年来,它不断吸取中外文化之精华,持续发展,至19世纪末,据《鹅幻汇编》的不完全统计,已有各类幻术320余套。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幻术发源地之一,中国幻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它内容丰富多彩,流布广泛,影响远大,自成一个学派,独树一帜。它贴近生活,平中出奇见巧,重视高难技巧的提炼,重视综合艺术手段的运用。“剑、丹、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