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续谈》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连阔如20世纪30年代连载于《新天津》《现代日报》上的文字结集,另以1953年连先生在中国作协的一篇发言作为附录。全书的内容,由连先生的女儿连丽如、女婿贾建国两位进行注释整理。此外,我们邀请插画师根据全书内容制作了30幅插画。《江湖续谈》是连阔如先生有关 江湖 的第二部书,关注清末民初的市井生活,篇幅较多的是有关那个时代艺人的生活与作艺,是我们了解旧时代社会风貌的好读本。整理注释者也是 江湖 中人,故对于书中所提到的行话,艺人出身、师承等都有清晰了解,所做注释非常有利于读者的阅读。
本书选用了汉画像石拓片、汉画像砖拓片、历代石刻拓片、木版画、民间年画等图案,这些图案记载了中国古代生活和劳动风俗,记录着中国的传统故事和劳作生活,为我们讲述了时代变迁下的中国劳动历史。
《留住手艺(增订版)》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篠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本书选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处境和精细美妙的作品 本书纪录片式地呈现了: 后的宫殿大木匠 在心中供养漆树的刮漆人 一百根芭蕉织出的一匹布 全日本贵的源次锄 像一片竹叶的平田舟 一百五十年保持同一形状的满山钩 从木中取丝的椴木织 柳条饭盒 豆腐篮子
手工艺都是建立在深远的传统之上的,一经倒塌,要再次树立起来,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传统如同一株大树,经过长年累月的成长盘根错节,若是不幸遇上了风暴而倒下,要再一次像以前一样树立起来是极为不易的。即便能够树立起来,也不会再有往昔的雄姿,还有可能会枯萎。 本书是 1940 年前后日本手工艺状况的一份详尽记录,是柳宗悦先生踏遍日本全境,根据亲眼所见写成,在战乱中得以幸存。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跟随他做了一次日本民艺之旅。手工艺的朴素真诚之美,洋溢在旅途中的每一步。日本今之为设计大国,源自过去之为手工艺之国,其精神一脉相承。
《工艺文化》是日本民艺理论家柳宗悦的代表作之一。上篇探索工艺在多种艺术中的位置,试图比较明确地说明在造型的领域中,美术与工艺的关系;中篇是各种工艺品的分类,目的在于说明各种工艺的特殊性质与它们之间的界限;下篇叙述了要在将来实现*美的境界,可供工艺驰骋的场所是何其大,以及工艺性为什么是美的重要因素等问题。 从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们身着衣物而感到温暖,依靠成套的器物来安排饮食,备置家具、器皿来丰富生活。如同影子离不开物体那样,人们的衣、食、住、行也离不开工艺品。没有任何伴侣能够以这样密切的关系与我们朝夕相处。*自然的器物,质朴是其宿命,平凡是其命数,劳动是其命运。美不能只局限于欣赏,必须深深地扎根于生活之中。生活中的器物所体现的美,就是工艺之美。
人民美术出版社在她近 70 年的历史中 , 出版了很多美术史论读物 , 其中不乏卓有成就的学者、画家的研究成果和创作实践总结 , 也凝结着编辑前辈的聪明才智和心血 , 对新中国美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 成为人民美术出版社一笔珍贵的财富。 我们将对近 70 年来出版过的著作进行整体回顾 , 以《人美文库》的品牌将其中许多优秀的、曾经塑造了新中国美术发展历史的、至今仍有丰富的传承价值的出版物 , 重新编辑、设计 , 整体规划 , 分批出版。本次选取的图书主要有两类类为《宣和画谱》等经典古代绘画理论 , 均为启功、黄苗子、王伯敏、薛永年等专家当年校订的版本 ; 一类为近现代美术理论著作 , 作者为邓散木、于非間等大家。 《人美文库》旨在传承 中正大雅 , 朴真至美 的 人美
我们为何对民艺之美熟视无睹? 在那些质朴的民间器物中,可以看到无限深沉之美。 在清贫与静寂中,竟然可得到任运无碍之三昧。 在众多被无视的民艺品中,隐藏着未来的美之国度。 这本小书是关于民艺论的入门之书,是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先生本人*为满意、论述*秩序的作品。他为民艺正名,以丰富的内容,对工艺美学以新的视角进行阐释,将公众对民艺的种种误解和不准确的解释予以清理。跟随柳先生的脚步,我们欣赏民艺的朴素与真诚之美,体味民间器物所蕴含的万物哲理和生命智慧。
本书系统介绍了现代服装面料的主要工艺、服饰图案的不同风格和类型,并从布局构图、表现技法、色彩搭配和创作技巧等方面对服饰图案的设计进行了解读。书中内含Herm s、Paul Smith等诸多国际一线品牌在内的大量优秀原创服饰图案作品图例,能让读者对服饰图案设计有*直观的了解。本书探讨的服饰图案设计的理念与专业知识可以帮助服装设计相关专业设计师拓宽设计思路,为他们提供灵感启发和有效可行的设计方法。
长久以来,纤维艺术与女性之间似乎包含了一种 天然的 联系。在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女性艺术家的参与程度远高于男性。纤维艺术所使用的材料、技法与传统女红技艺之间也存在着广泛的联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朱迪 芝加哥(JudiChicago)等当代女性艺术先锋用纤维作品所作出的关于女性权力的表态,更让纤维艺术与女性关系密切。 本文尝试为 纤维艺术与女性 这一话题构建一个更宏观的视阈,将纤维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生产中的有机整体。从文化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剖析不同意识形态中 纺织-女性 关系的本文和话语,对 纤维艺术-女性 这一超稳定关系进行重新审视与解读。 本文将提出 纺织女 、 母亲 、 女神 三种与纺织(织物)密切相关的典型女性形象,从技术、情感、原型三个层次上,分析长久以来广泛根植于中西方纺织文化中女性神话的形成与变化,
本书涉及的民间艺术,只是人们较为熟悉,流传较广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由此及彼,把相关联的知识综合起来,并尽可能通过考察、搜集、收藏、亲自动手和参与活动等形式,把知识变成能力,把认识付诸实践,从而培养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本书买点是在介绍民间艺术内容上以讲义的形式,分门别类,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大量的彩色插图更易于读者接受,有较强的可读性。这样的作品在图书市场上并不多见,只是个别介绍民族风情的画报上能看到一些简单的介绍。
本书稿对武汉长江大桥建筑装饰艺术解读主要包括三部分。*部分是武汉长江大桥的建筑艺术风格特征研究。武汉长江大桥是一座极具民族艺术风格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一座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桥,武汉长江大桥呈现的是天人合一的视觉效果; 第二部分是武汉长江大桥正桥护栏图案文化内涵的解读。书稿在科学考证的基础上对50幅护栏装饰图案进行了命名和解读;第三部分是武汉长江大桥护栏图案用民间剪纸的形式再创造。民间剪纸在造型上与大桥铸铁图案接近;在工艺制作上精雕细刻;在艺术上既忠实于原作又富有剪纸的独特魅力。
陈化智老师是一位执着勤奋的钢笔画家,是中国钢笔画联盟的常务理事。为坚持钢笔画创作,多年来他积极努力,勇于探索与实践,画出了许多优秀的好作品。同时也特别注意去感悟生活,长期以来,四处写生,钟情的是去陕北描画黄土高坡,追逐那里的乡土风情。他三次赴现场作画,收集、整理出132幅画作,充分显示出他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的新钢笔画家。 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朴实无华的笔触,浸润着对陕北的向往和对黄土地的爱与深情。作为一位负责任的钢笔画艺术家,几十年来,他将自己对硬质线条艺术一往情深的挚爱都在那一张张画上真诚地表达了出来。他肩负着自己心中的使命与责任,用汗水用智慧浇灌着新钢笔画的艺术之花,这一切只因黄土高坡在时时激励着他。 2013~2015年,风尘仆仆的画家来到陕北米脂县进行钢笔
中国民间美术的历史长、范畴多、技艺精,被誉为 东方的珍宝 。本书作者深入民间考察、调研,搜集了大量的*手资料。他在书中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介绍中国民间美术一些有代表性的领域,如剪纸、皮影、风筝、傩戏面具等,内容涉及这些民间美术品类的发展简况、工艺和艺术特点、时代和民俗背景,并谈及与之相关的审美鉴赏常识。 The long history and broad scope of Chinese folk arts and the superb skills they cultivate have given rise to the epithet "treasures of the Orient." This book is the fruit of its author's personal exploration of Chinese folk arts, in particular papercuts, shadow puppets, kites and Nuo opera masks. He gives a brief historical background to each, highlighting folk art techniques and features.
民俗造物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的重要体现,源头幽远,内涵丰富,需要我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来加以关注。它们不仅是民俗学和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也为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科技史学、心理学、宗教学、文艺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物证。作者认为,民俗造物的意义生成基础在于其功用、存在、思维和价值四个层面,而民俗造物在这四个层面中各自呈现意义,同时彼此间又紧密联系;作者提出了这样的论断, 民俗造物的功能揭示出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认识的深化程度。人们既通过民俗造物发挥改造物质世界的功效 。作者指出,民俗造物作为工具,别无选择地成为技术的物质载体,负载技术价值。造物的功能和形式之演变,线性地反映出技术变革的轨迹。民众作为工具的使用者,将技术的思索和实践,*终物化在民俗造物活动中。物
本研究取湖南花鼓戏为对象,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密切联系田野调查,着重解决湖南花鼓戏的历史与现状;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底蕴、面临困境与保护对策等问题。将其置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下,在对湖南花鼓戏的活态现状展开深入田野调查,获取一手资料的基础之上,综合运用音乐人类学、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等方法,通过对湖南各大花鼓戏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各地区花鼓戏的综合介绍、传统剧目与唱腔曲调、表演特色、伴奏特征、传承剧团、传承人、面临困境以及保护策略等方面进行有机动态地理论把握,为传承和保护好湖南花鼓戏尽微薄之力,为进一步推进湖南花鼓戏的研究工作添砖加瓦,为丰富民间文化的研究提供资料基础与实践借鉴。
中国剪纸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文化内函丰富,群众基础广泛。应用于民俗活动的传统剪纸神奇地承载了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文化信息,传承了中华民族 古老的民阃风俗,保留了中华民族 淳朴的哲学观念、生殖寨拜观念和造型观念。其一以贯之千年文化的连续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令人惊叹。 为了继承和弘扬传统剪纸文化,满足广大群众以及学校、农村、社区学习传统剪纸的需要,我社特邀请陕西省艺术馆研究员、 传统剪纸研究专家陈山桥先生编著了这套教材。陈山桥先生研究剪纸30多年,曾组织普查了全省的传统剪纸,遍访了 的剪纸能手。对传统剪纸的文化内涵、造型规律、剪纸技法、传承方式等有较系统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传统剪纸的培训之中,先后出版了《花草纹样剪法》和《动物纹样剪法》,以及应邀为延川县中小学剪纸艺术教育项目编写“剪
赵延年先生是中国现代木刻艺术大师之一。他的作品以黑白木刻为主,成就非凡。他是我国黑白木刻的一面旗帜。他的创作以鲁迅小说插图为多,他是我国版画界钻研鲁迅作品*为深刻、实践鲁迅木刻教言*为勤奋、获得艺术成就也*为突出的艺术家。 考察赵先生所走过的艺术道路,也是曲曲折折的。1940年,他从上海奔赴广东曲江,投身抗战木刻运动。那时,他血气方刚,豪情满怀,刻了许多作品,与朱鸣冈、梁永泰、荒烟、黄永玉等人的木刻在广东、江西、福建一带巡展,宣传抗日,鼓舞民众。这一时期的作品,爱国和抗日的主题十分鲜明。抗战胜利后,赵先生在上海的报社和书局担任美编,并被选为 中华全国木刻协会 理事。在此期间,他也创作了许多木刻,其《江南三月》和《弃婴》,堪称为代表作。
对联与书法,自它们产生之日起,就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兄弟艺术,它们是举世无双的、真正的国粹。中国对联是我国特有的,独立于诗歌、律赋、散文、谣谚、成语、谜语、俚语、戏曲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以外的语言艺术和文学样式之一;它是经过诗文中的骈俪文和格律诗的发展,从母体中脱胎而成的、形成自身特点和格律要求的文学瑰宝,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愈来愈显示出它的巨大功能和艺术魅力。 《中国对联艺术》以五彩缤纷的联史为经,以丰富多彩的联例为纬,融对联的来龙去脉、形式与社会功能、情境意境与风格、创作与格律、修辞与宜忌于一体,把中国对联放置在艺术这个大领域中,掌握好宏观的手法,充分地阐述中国对联的艺术特色;牢牢地运用微观的手段,细致、详密、深入地论析充满艺术性的中国对联。本书将读者对象定为中等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