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备受赞誉的美国华裔建筑师与艺术家林璎的作品集,以丰富的图片展示了林璎的50多件作品,包括数量可观的珍贵草稿和手绘图。 从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大地艺术作品,到“汇流”系列景观项目,林璎一直在探索人们体验景观并与之发生联系的方式,致力于重建人与历史、地域、集体记忆和自然的本应相互交融的关系。她的建筑作品往往与景观和环境有强烈呼应,也格外重视设计的可持续性;而在她的小型工作室作品里,则常常融入了以科学方法收集的数据和对这些科学数据的直觉式的呈现。 自20岁左右进入公众视野开始,林璎一直在提出各种思考与构建图景的方式,这些方式抗拒任何类别、流派与界限。她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植入作品之中,以颇具东方特色的柔和与不争的方式表达。 林璎关注地球环境多年,目前正在创作一座基于网络的纪念碑作品——
《中国古建筑:建筑画选录》汇集了天津美术学院环境与建筑艺术学院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的部分建筑画作业。学生们通过对祖先留下的经典建筑进行描绘,在研读先人们的建造文化瑰宝的过程中,领悟了其内在的艺术韵味及技术精髓。学生们力图用钢笔画的形式表现古建筑独特的形象魅力,但在表现能力上还略显稚嫩,对传统建筑的了解也尚浅,有待今后通过深入研习提高水平。通过潜心学习、用心勾勒所视所感,这些未来的设计者定会在心中留下难忘的印记。
信息可视化致力于创建那些以直观方式传达抽抽象信息的手段和方法。可视化的表达形式与交互技术则是利用人类眼睛通往心灵深处的广阔带宽优势,使得用户能够目睹、探索以至立即理解大量的信息。本书主要呈现可视化在媒体中的应用。同类书目中选题新颖,方向明确,主要呈现可视化在媒体中的应用,而不是把所有可视化作品融合在一起。《媒体可视化设计》收录的项目均为国外设计作品,作品完成时间较新,借鉴价值高。
《C3建筑立场系列丛书No.16-亲地建筑(中文版)》,本书分为四部分:资讯、亲地建筑、低成本精建筑、马利克事务所介绍。其中资讯部分重点展现两个艺术场所的风采,亲地建筑部分以与建筑所在场地和景观十分贴合的建筑为介绍对象,而低成本精建筑则精选了有效降低成本的环保建筑实例,最后一部分以访谈录开端,详细介绍马利克事务所的设计理念及设计实例。本书条理清晰,有国际建筑的动向,为建筑师、设计者及广大兴趣爱好者提供了重要的审美参考。
《精品住宅:专注优质生活》收录一些精美的住宅案例,探讨如何通过设计使家居生活充满活力这一问题。数以百计的彩色照片和平面图表现出设计的个性与其技术要素同等重要的主题。通过阅读《精品住宅:专注优质生活》读者可以透过建筑外立面,全方位地探索和了解设计师的思想。这些项目无疑都是当代的项目,无不激发灵感,无不展现新鲜的创意。每一个项目的文字论述十分详尽,建筑师、建造商及任何对住宅建筑感兴趣的人都可从中获得丰富的信息。
城市街道不仅具有连接城市各个区域之间的交通功能,为电力、电信、给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服务的功能,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休息、散步、交流交往、观赏、休闲的空间。城市及其街道的规划与更新设计经历了不同的反战阶段。20世纪20年代受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街道的规划与更新主要考虑加大道路宽度,减少交叉口,组织主体交通等,重点解决交通问题,催生出“以车为本”的交通性街道,破坏了街道原有的生活氛围和地域性特征,街道空间蜕变为纯粹的交通空间,人在街道中的主体地位下降甚至消失,最终导致了城市的空心化和街道的消失。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都市主义提出了回归城市,重建富有活力的“以人为本”的街道,使街道空间成为人性化的空间,成为一种休闲和社交的场所。在街道的规划与更新改造中强调尺度适当、功能多样,鼓励人们
本书探讨了现代建筑要素与其多样化的物理、社会、文化以及环境文脉的相互呼应关系。书中所研究的50座建筑均建于1950年之后,借助照片、文字描述、虚拟现实体验和实地考察等手段,力图为读者提供对每座建筑的简明分析。更为难得可贵的是,我们在书中会看到非常珍贵的剖面图和分析图。虽然对这些建筑的解读可能早就有先人之见,有些甚至已经深入人心,但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打开思路,对既有的解读提出质疑。 n
《跨界设计:建筑与书法》指出书法之作为中国上下五千年来所流传下来的文化符号及表征的同时,更是一种能够与中华民族文化及精神融为一体的艺术呈现。中国当代著名的现代派建筑家王昀,经过多年的思考与艺术探索,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寻找出了可与建筑之间进行互融的空间信息,同时并以实验性的视角对书法的空间性存在进行了可视性操作,从而揭示出建筑与书法之间所存在的跨界性启示。
《私家庭院》以庭院的风格特点为骨架,将项目分为乡村田园庭院、简欧现代庭院、混搭式庭院、传统中式及新中式庭院、日式庭院,在每种风格的项目展示中又分庭院植物、庭院水景、庭院材质和庭院小品,通过四个方面内容进行详细分析。从风格入手,以元素为依托,为读者朋友们带来不一样的庭院解读。
为了保护和弘扬我国古典园林的传统,向国内、外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的悠久历史、独特的造园艺术和丰富多彩的古典园林遗产,《中国帝王苑囿》特以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形式,选择了42处我国古典园林编集成册。
中国民居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宽广辽阔的华夏大地上,我们的祖先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质特产创造出各种合适的居处。作者王其钧教授以实地考察和艺术创作完成了这本关于中国民居的图册,通过对民居美学艺术、平面分类、大木构架、形式集合、村镇面貌、分解构造、艺术语言、细部装修和审美意蕴等方面全面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和艺术魅力。 作者的实地考察和艺术创作,最终积累成内含200余幅中国民居白描写生画作、20万余字著述的画册《民居线条之美——建筑白描写生摹本》。本书不仅可以辅助我们阅读时更好地理解民居,对学习美术、建筑相关专业的学生提高建筑绘画技法也有很大帮助。
久居都市,人常常会产生逃离的渴望。你可能需要一块地,一间屋子,偏远一点,静谧一点,美一点,可以建屋子、砍柴、写情歌、发呆、款待亲爱的人,可以拥抱自然生活的无限可能。《木屋之色》让这种可能成为现实。 2009年,年轻的美国创业家、Vimeo视频网站创始人扎克??克莱因在纽约市远郊的山里买了一块地,和朋友们一起盖了几间木屋,结伴而居。他的网站“木屋之色”应运而生。在这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了超过1.2万幅小屋的照片和造屋故事,其中的200幅精选照片和10个动人故事,构成了这本《木屋之色》。 《木屋之色》不只展现自然的大美、木屋的精巧,更呈现人对生命、生活方式的思考。 在10个故事中,人们或隐世而居、或改建旧屋、或凿穴而住,在自然风景中动手建屋,与家人朋友共度美好时光,营造梦想的生活。 而200幅世界各地的木屋风
本书探讨了现代建筑要素与其多样化的物理、社会、文化以及环境文脉的相互呼应关系。书中所研究的50座建筑均建于1950年之后,借助照片、文字描述、虚拟现实体验和实地考察等手段,力图为读者提供对每座建筑的简明分析。更为难得可贵的是,我们在书中会看到非常珍贵的剖面图和分析图。虽然对这些建筑的解读可能早就有先人之见,有些甚至已经深入人心,但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打开思路,对既有的解读提出质疑。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