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的辑是专写成都天府广场大型文化景观及其十二文化柱体系的。天府广场是城市景观体系的新亮点,是展示成都文明精华、城市个性和独特魅力的窗口,是城市中非常活跃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空间。该广场景观以人性为本,以水为源,以绿为美,以巴蜀文化为魂,采用艺术设计与现代工业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高科技表现手段,艺术地再现神奇的巴蜀地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交融,传统与时尚的结合,静态艺术景观与动感音乐声光的整合,构建为“龙腾凤舞拥朝阳”的和谐天地自然之图的大景观。为深刻体现蜀文化内涵,还专门设计了展现蜀文化十二体系的文化柱。这十二体系以成都为中心,扩而及于巴蜀文化,由历史名城的生态与文态、发展历程和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部分组成。这是成都文化史和巴蜀文化史上一连串光彩夺目的闪光点的再现,是蜀文
本书是承孝相关于建筑理念的本作品。在本书中次提出了之后让其闻名于世的“贫者之美”的建筑美学理念。表面上看对城市中的建筑和建筑构成的城市及其功能性、舒适性、目的性和影响力进行探讨。实际上是对建筑的一种美学和哲学层面的讨论。作者结合了书法作品、戏剧作品等展开“何为美”的探讨。 “贫者之美”的建筑美学理念是对主导 20 世纪的西方文明的批判,隐含了对建筑本体问题的一系列反思。作者不仅反思建筑的本质,对建筑材料也十分感兴趣,他的理念启发着建筑师去发现,赋予建筑独具一格的外部形态和不同的心理感受。
《古建筑保护论文集》项目由理论授课、实验室教学和现场实习等部分组成,包括土遗址、古建筑、考古现场的保护,涉及陶瓷、金属、壁画、纺织品、纸张等文物的保护和维修技术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古建筑保护培训内容分室内授课和现场实习两部分。室内授课部分由中、日两方相关古建筑保护的专业技术人员担当老师。
可适性建筑会以其形态、运作方式与场所对发展中的环境做出回应,以适应新的用途。本书创新性地探讨了这种新的建筑类型,从临时性广告围板到充气建筑,再到医院和体育馆等设施。全书共分两部分。部分以跨学科领域的研究视角,回顾了可适性建筑的先例及其历史、文化与社会背景。第二部分围绕可适性建筑的四个特征——适应、改造、移动、交互,探讨建筑如何对使用者的需求做出回应,并对这种建筑的设计类型、设计形态、设计方法和设计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书图文并茂、观点明晰,内容跨越了建筑、产品设计以及室内设计等学科,首次广泛、具体而深入地对越来越趋于动态和变化性的当代城市建筑设计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设计前瞻性与理论指导性。
《筑苑 尘满疏窗: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拾碎》一书基本上是一些建筑文化的拾碎整理,在写作中着重于对建筑文化含义的探索,尤其是对一些非典型类型的建筑、构筑物,还有一些建筑物上重要而特殊的构造辅件,或一些消失、消解的古代建筑类型、名称及其文化进行了必要的整理研究,给予了较多的笔墨。 本书在编纂上采取了一种具有发散性或者类似建筑杂文性质的写作方法,在建筑文献中较多融入历史、考古、文学、绘画艺术及典故趣闻等多方面内容,使其更具有科普性、趣味性,增加可读性。在配图中也尽量多选用古籍文献及古代绘画中的图像,选用部分考古复原和测绘资料,少用或不用照片,以保持原始的古韵。
住和衣、食、行一向被列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从人猿揖别之始,先民就为生存不断寻找构筑栖身之所。从洞穴到半地穴式建筑,再到地面建筑,标志着他们锲而不舍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不断向文明挺进的艰难历程。降至三代,生产力的长足发展,使大型宫殿的建造成为可能。于是,在距今约三千一百年的西周早期,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材料之——瓦出现了,这是古代建筑史上划时代的事件。随着先民对中国独特的土木结构建筑中使用瓦的经验不断总结,瓦当应当运而生。 总的说来,战国以图像瓦为多。到了秦代,以云纹、葵纹、网纹等图案为母题的瓦当流行起来,其实物主要发现于以秦都咸阳为中心的陕西关中一带。奋六世之余烈的秦始皇在他的虎狼之师所向披靡的同时,曾马不停蹄地巡游大江南北。在他足所至大地,或建有行宫,因而在关中京
《园林绿化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全程解析:从招标投标到竣工结算》严格按《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08)进行编写,对园林绿化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过程进行了全方面的解析,全书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包括工程量清单计价简介、园林绿化工程工程量计算、工程招标阶段清单计价应用与编制、园林绿化工程投标、园林绿化工程投标报价的编制、合同变更与工程索赔、园林绿化工程结算与竣工决算等。 《园林绿化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全程解析:从招标投标到竣工结算》内容丰富,体例新颖,可供园林绿化工程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学习使用。
今天,吴江正以建设“乐居吴江”,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为目标.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与景观结构建设,构建稳定的生态园林体系,创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安全、便利、舒适的生态人居环境。《园冶》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美学思想,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实践价值。这本《造园大师计成》的出版,能对强化全社会规划意识、提升全区规划设计水平、宣传吴江园林文化、展示当代吴江的乐居生活发挥积极作用。
本书是备受赞誉的美国华裔建筑师与艺术家林璎的作品集,以丰富的图片展示了林璎的50多件作品,包括数量可观的珍贵草稿和手绘图。 从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大地艺术作品,到“汇流”系列景观项目,林璎一直在探索人们体验景观并与之发生联系的方式,致力于重建人与历史、地域、集体记忆和自然的本应相互交融的关系。她的建筑作品往往与景观和环境有强烈呼应,也格外重视设计的可持续性;而在她的小型工作室作品里,则常常融入了以科学方法收集的数据和对这些科学数据的直觉式的呈现。 自20岁左右进入公众视野开始,林璎一直在提出各种思考与构建图景的方式,这些方式抗拒任何类别、流派与界限。她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植入作品之中,以颇具东方特色的柔和与不争的方式表达。 林璎关注地球环境多年,目前正在创作一座基于网络的纪念碑作品——
《人物装饰画》囊括了不同人物造型的装饰画,这些装饰画造型新颖、风格独特,是作者对人物造型的独特领悟,适合临摹和借鉴。
小楷是楷书艺术中一种既独立存在又与其他书体紧密相联的艺术表现形式。小楷书法草创于汉末,成形完善于魏晋,经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韵味的艺术形式。其间涌现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文徵明、董其昌等小楷名家。小楷更是引领成为一时书法之风。为此特编写《历代小楷集萃》一书供广大学书者学习、临摹之用。《历代小楷集萃·清代民国卷》展示了清代小楷书法艺术基本风貌,收入傅山、王铎、刘墉等有代表性的小楷作品,清代书家多专注于碑学篆刻,小楷书法相对式微,仍可继承明代之余绪,有不少名家名作传世。
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创作过程,人们需要建筑师设计出令人满意的作品。本书基于这一目的,收集了大量世界著名建筑师的设计作品,全书共分5章,包括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和展览馆。书中所展现的精美的、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必将为建筑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激发出创作灵感。
本套资料时部采用铜板印刷纸彩色版的园林与景观专业工具书。本套资料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园林与景观设计资料集:园林道路设计与铺装》注重专业理论和工程实践的结合,是一部设计人员的案头工具书。
《西方建筑简史:拱的艺术》主要内容包括:古代世界:建筑石块、史前建筑:巨石时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出现、埃及:为了死亡的建筑、希腊:古典柱式、罗马:混凝土成就、拜占庭壮观、罗马风:庞大的要塞、哥特式:建筑的轻巧等。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手册》以知识性和实用性为编写指导思想,紧密联系城市建设实际,以主要的景观设计要素和城市开放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作为内容组织线索。《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手册》根据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类型分类,首先从各种绿地特点和植物配置的目的、意义、功能及要求详细阐述了各类城市开放空间植物配置应考虑的一般性问题,在此基础上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个案进行系统评价和理性剖析,结合典型的植物景观设计图片,总结出其植物配置的模式和特点,提出其在植物景观设计方面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植物配置的科学、艺术原则,将案例分析结果理论化和系统化,使其成为各类城市开放空间植物景观设计极具参考价值的指导性手册。
城市环艺设计展示一个城市发展和审美情趣,是城市的名片。《城市街头环艺装置设计:悬挂招牌》以上海为窗口,将悬挂招牌作为拍摄切入点,给环艺设计师一些启发和切合实际可操作的设计案例。 《城市街头环艺装置设计:悬挂招牌》主要分成九个主题来展现,共有213组图片,图文并茂,并对设计做了简明扼要的阐释。实地拍摄,原创性强,实用性强。 《城市街头环艺装置设计:悬挂招牌》主要适合于环艺设计师。相关专业大专院校师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