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基本信息 书 名 对立之美 西方艺术500年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作 者 严伯钧著 出版时间 20210401 I S B N 9787521727333 定价 168 开 本 16开 185*260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660
傩文化是古老的文化形态,凝聚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特质。傩面具作为傩文化的外在表征,无论是在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文化学,还是在艺术学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中华各民族的傩面具进行挖掘和整理,让传统文化散发出应有的魅力,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让传统民间艺术“活化”的内在需求。本书把傩面具置于艺术学的视角,分别从溯源篇、纷呈篇和再造篇三个部分入手,对傩面具的源流、内涵、材料、造型和功能等方面展开研究,阐释与揭示傩面具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并以此为基础,对傩面具艺术的图式语言进行设计与再造,找寻其历史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强化其参与和改造生活的力量,从而实现传统美术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邮票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的交流、技术和材料的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与文化特征。 本书在设计艺术学的视角下以“史”为骨架,以“论”为血肉,对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进行分期。通过收集、整理关于中国邮票设计的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历史。扼要描述中国邮票设计艺术发展过程中各时期的历史语境,还原各时期的“技艺”场景,归纳、总结、分析各时期的设计风貌。对邮票图像的视觉语言进行分析和阐释,挖掘中国邮票设计艺术所蕴含的审美文化和设计思想,归纳、总结中国邮票设计艺术的发展脉络与流变轨迹。
葡萄藤蔓纹饰是世界装饰领域的重要一支,雏形可追溯至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后经历了从古希腊至拜占庭时期等一系列文明的洗礼,其形态、风格和内涵不断演化。汉晋之际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在北朝时期发展出丰富的本土化形态和独特的文化意义。 本书以丝绸之路为主线,全面梳理了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葡萄藤蔓纹饰,站在希腊、罗马、拜占庭、犍陀罗和南北朝等不同的古文明节点,从多学科视角全面审视葡萄藤蔓纹饰背后鲜活的丝绸之路场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解读了该纹饰起源、发展、变迁和本土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尤其对北朝忍冬纹的多样面貌及所受到的多种文化影响进行了重点分析。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后人类时代”概念的提出带来思想观念领域巨大变化。本书通过关注“艺术问题”对当下文化领域发生的种种变化提出必要的回应。具体落实于对“艺术精神”、“艺术方法”、“艺术伦理”、“艺术奥秘”等方面的讨论,体现具有“古典情怀”的“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坚持必要的伦理立场和人文诉求的重要意义,宗旨在于提高全社会的人文素质和审美修养。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让大众亲近敦煌艺术的通识读本。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教授杨琪,选取敦煌石窟艺术中重要的作品,从壁画、绢画、彩塑、飞天、乐舞、建筑、经卷、衣食住行等角度,用明白晓畅的文字,把艰涩深奥的敦煌知识融化在生动的故事中。并配以精美的图片,为大众提供一本入门的通俗读物,轻轻松松地走进敦煌艺术的大门,看见敦煌艺术千年流变之路。
本书揭示了审美与休闲的本质关系。提出审美是休闲的最高层次和境界,休闲是审美的生活化和现实指向,两者的共同处是自在生命的自由体验。分析了当代精神失衡和亚健康状态对于社会状态的负面影响,梳理了中外审美与休闲的思想智慧及其对当代体验经济、文化产业及休闲消费的现实引导意义,对提升当代生活品质、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价值。
以上ISBN信息均为平台自动生成,部分商品参数可能存在些许误差,商品准确参数详情可咨询客服。本店为新华书店总部直营店铺,所售图书均为正版,请放心购买!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基本信息 书 名 中国传统色 色彩通识100讲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作 者 郭浩著 出版时间 20210401 I S B N 9787521728835 定价 98 开 本 16开 185*260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200
本书分析了浙江传统戏曲艺术的生存现状,戏曲艺术变革和数字化保护应用的情况,约束其变革停滞不前的原因,并将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数字技术相互融合,探讨兼顾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的保护和开发模式,以及具体的应用措施和效果。本书的出版对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发展有实际价值,对建构融入新兴技术的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普及传统文化,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促进浙江乃至全国的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同样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暂无内容简介。。。。。。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魏晋以来的艺术观念史讨论得比较充分,但对于魏晋之前中国艺术的发展状况以及理论反思却挖掘得不够。所以,作者选取先秦两汉的艺术观念史作为研究主题,是独具学术眼光的,为中国艺术如何从自在走向自觉理出了一条线索。就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的研究范围而言,作者大大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理解,如在艺术类型上,除了传统的“美的艺术”,即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雕塑外,中国早期诗歌可以入乐、典礼仪式具有艺术意味、工艺制作具有哲学关怀、城市布局具有象征性,也被作者纳入艺术观念史的考察范围。就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的历史特性而言,作者强调中国早期艺术观念的进展,整体体现出渐进的特征,它是历史背景与时代状况共同作用的产物。此外,作者对西周及两汉在中国艺术观念史中地位的重新评价也具有较
本书围绕中国书画中若干重要问题,关注于书画一体的发展历程考察,对书法的文化观念与艺术演进、中国画的观念嬗变、文人意识兴起以及艺术语言的特征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书中既有从文化史视角对书画史嬗变的考索,又有以核心观念为切入点的对艺术精神的探求;既有古老文献的新阐释,又有艺术作品的“文本细读”;既有对书画家精神世界知识考古的语境还原,又有对书画作品的语言体系的动态追踪。 本书与作者本人的《书画》(中华文化元素系列第一辑),具有一定互补意义,前书重点在书画文化的全面知识体系,本书则侧重于一些重要问题的学术考察,对于中国书画精神的内涵探讨将产生积极作用。
本书重点关注美术政策、机构、出版、展览、会议等制度性因素,及其是如何对美术的存在方式和生产过程产生作用的。在研究框架上,本书以纵向的美术制度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与横向的创作、展览、出版、教育等行业的制度建设为核心进行审视和考察。 在具体的呈现中,本书梳理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美术管理、创作、展览、研究机构的历史变迁以及制度建设过程;探讨美术出版社的出版政策、美术刊物的编辑理念、批评方式、期刊生态等传播制度;分析展览形成的评奖、基金会制度;论述美术批评如何引导美术发展的批评制度,以及传达政策,引导美术创作的会议制度。通过对美术研究对象的延伸和扩展,以此构建美术生产、美术生态和美术主体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