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发展到明、清两代,进入了辉煌时期。无论是青花、斗彩、五彩、粉彩,还是单色釉瓷器,都显示出高贵和成熟,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地,享誉国内外,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对象。与此同时,明清瓷器也成了造成假者仿冒的目标。由于明清瓷器的年代尚不甚久远,加上瓷器本身较耐磨的特性,所以明清瓷器往往有光鲜如新之感。而如今仿冒的手段是越来越高超,有些造假者甚至利用了高新技术。这样就使得一般的收藏爱好者很难分辨真品和赝品,作者长期从事古玩市场的调研,在本书中精选明清瓷器60件,并煞费苦心地找到了造型、纹饰等与这60件明清瓷器相应的仿冒精品,如此一真一假,图文并茂,比对介绍的形式,让读者边阅读辨别真假明清瓷器的要诀,边观看实物照片,逐一揣摩,细细体味,从而掌握别之方法。书后还附录明肖民国瓷器发展简表和价
上虞越窑是中国瓷器的源头。本书从汉时越窑的起源说到宋时越窑的衰落,以朝代为径,分别介绍了各个时代越窑的烧制工艺、器物种类、器形特征、实物鉴赏,书末还附有陶瓷小知识以及大量精美的图片。图文并茂,知识性与鉴赏性并存,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一本具有收藏价值的拍卖年鉴《2011中国艺术品拍卖年鉴:瓷器》由中国艺术品拍卖年鉴编委会编制而成。2010年艺术市场上表现最突出的现象是:资本强势进入!市场的游戏规则也随之改变——曾经以行家为主力的市场,现在则由资本掌握了话语权。
本书罗列了许多古代瓷器和新仿制的赝品照片。书中作者将真品和赝品的本质区别也教授于读者。希望本书能令收藏者或其他对古董有兴趣的读者有所收益。 该书以真品赝品相比较对照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其赝品之间所存在的区别,为古瓷爱好者在鉴别中提供可靠的依据。 该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印刷精美,具有较高的知识性及较强的实用性,是古瓷爱好者的参考工具书。
当驱愁破睡,涤烦忘忧的美酒香茶,注入诗盏词瓢之际,茶已非茶,酒亦非酒。当烹茶煮酒的茶壶酒瓶写入图画之时,茶离尘世,酒入醉乡,“不住声香味触法”,只见静观自得,隽永怡人的“茶颜醉色”。 茶能清心提神,酒能浇愁忘忧。烹茶时心境闲远,怡然自得,“使人胸中荡忧栗”;饮酒时超然物外,意兴湍飞,“穷达尽为身外事”。所以唐朝诗人白居易说:“驱愁知酒力,破睡见茶功。”施肩吾说:“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而古今文人每在烹茶饮酒之时,谈禅说理,吟诗属文,不但藉此涤烦忘忧,会友联谊,也调适得志失意的悲喜,抒发胸怀天下的抱负。更有趣的是,茶和酒经过千百年文人吟诵的加持催化,发酵酝酿出浓郁厚实,氤氲芬芳,令人牵魂萦梦的奇香。多少骚人墨客,在有意无意,似悟非悟之间,很自然地就走进了茶禅一味、诗酒相
这部《文玩品鉴》丛书的选题初衷,就是为了避开这种过于集中的有关鉴定知识的出版浪潮,从更为人性化、休闲化、实用化这几个方面人手,让收藏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环境中,享受着鉴定知识带来的知识获取和占有的快感。如果真的是这样,这部《文玩品鉴》的策划、编辑就算大功告成;如果暂时尚未达到这样的技术要求,《文玩品鉴》的后续选题将会后来居上,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出版目标。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生产的单色釉瓷器是中国古代单色釉瓷器水平发展的峰,历来在文物鉴赏界享有盛誉,同时也是现今国际市场上的热门拍品。其工艺水平即使在今天仍令人叹为观止。《清代单色釉》对清代单色釉瓷器的工艺特点加以介绍和分析,理论系统严谨,藏品丰富精美,是不可多得的清代单色釉瓷器鉴定的宝书,为广大古陶瓷研究者和爱
浅绛彩瓷器是民国时期、艺术成就的彩绘瓷。本书作者首次从美术发展史和绘画技法的角度来阐释其特点与成就,详细地介绍了收藏此类瓷器的辨伪要点和鉴赏方法,提出“精品”“次精品”和“一般作品”的鉴赏标准,是一部收藏民国浅绛彩瓷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元代制瓷业是宋,金制瓷业的继续和发展。元瓷夹在宋和明清两个制瓷业高峰之间,过渡性十分明显。一方面,宋、金时期的一些名窑,如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的传统产品仍在继续烧造,特别是龙泉,青白系诸窑,由于外销的需要,大件器型增多,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另一方面,元代中晚期景德镇又正式烧出了青花,釉里红,钴蓝釉,铜红釉,卵白釉等新品种,为它日后成为瓷都奠定了基础。钧窑 元朝统治时期,北方定窑、耀州窑巳经走向衰落,钧窑和磁州窑则继续发展。 元代钧窑系的烧造中心仍是河南禹县。这时期钧瓷的影响比宋朝还大,烧钧瓷的窑口在河南广有分布,河北、山西也有,形成了一个钧窑体系。和宋、金不同的是元钧瓷的胎子更厚,更粗糙、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子颜色深灰或土黄。胎釉结合不如宋钧紧密,釉子胳粗,有大
历史遗留的无穷宝藏,满载着时间的痕迹和人类的智慧结晶,千百年岁月的积淀,让文明永恒。流传着、品味着、感悟着,在心灵中荡起波澜,让生活充满奇迹,这就是收藏的魅力。收藏古玩珍宝,也就收藏了一段历史,收藏了一种文化……
青花瓷器是最富有东方民族风情的瓷器品种,它起源于唐代,元代发展成熟后主要为外销瓷,从明代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到清代,青花瓷器仍占主导地位,上服务于皇室,下普及于民间,外远播于世界,无论是在工艺技术、绘画水平还是产量方面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又一高峰。北京作为清王朝十世君王长达276年的都城,皇宫内、外流传至今的清代青花瓷器,数量之多,品种之繁,是非常惊人的,它们都是来自瓷都景德镇的产品,不仅时代特征鲜明,而且烧造脉络清晰,为世人再现了清代青花瓷器的发展历程。
明清彩绘瓷器是当前外收拍卖的热点。本书作者为博物馆研究人员,在资料掌握与究深度上比一般民间人士具有更优越的条件。他以简明的文字和近百幅精美的插图,系统叙述了明清两代各类釉上彩绘冷瓷器的生产制作历史和制作特点、图样纹饰、艺术特色、款识式样等,是陶瓷收藏爱好者使用的参考工具书。本书前一章概述彩绘瓷器种类、彩料的呈色元素和明以前彩绘瓷器的历史,后六章分别叙述明代历朝五彩、三彩瓷,清代历朝五彩、三彩瓷,清代珐琅彩、粉彩、雍正墨彩,以及广彩和浅绛彩绘瓷器等,凡明清两代彩绘的各个方面基本上都已谈到,可称完备而实用。
《2014古董拍卖年鉴·瓷器》是收藏拍卖行业市场其文物价格行情影响力的资讯读物,收录了纽约、伦敦、香港、澳门、台北、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城市或地区的几十家拍卖公司上百个拍卖专场的2013年度拍卖成交记录与拍品图片。本书依据文物特征对全年拍品数据进行分门别类归纳整理,分为图录部分与全年拍卖成交数据汇总部分。图录部分除有900余张拍品高清图片外保留了原拍卖记录,全年成交价3万元以上的资讯就有6000余条,并按拍品号、朝代、品名、估价、成交价、尺寸、拍卖公司名称、拍卖日期等排序,便于读者查阅。
《2013古董拍卖年鉴·瓷器》收录了纽约、伦敦、香港、澳门、台北、北京、上海、广州、昆明、重庆、南京、云南、成都、西安、沈阳等城市,几十家境内外拍卖公司上百个专场的2012年近4万余条拍卖成交纪录。书中精选4千余幅全彩拍品图片,根据文物分类进行整理,按照器形、年代编排,并且保留了原拍卖时的拍品号、拍品名称、估价、成交价、尺寸、拍卖时间、拍卖公司等资讯,便于读者查阅比较分析同类器物全年的拍卖情况。
地理问题有两方面的含义,即自然与社会。从自然的角度讲,地理就是地貌和气候;从社会的角度讲,地理则是历史和人文精神。这两个方面都不是独立地展现自己的特性,而是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体。本书从八个方面分析、研究了中国陶瓷的历史地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读者体会中国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编著本书时,笔者希望自己与藏友成为促膝谈心的朋友,而不是扮演一位严肃的说教者,因此采取了轻松随意的语言,将亲身经历、行内见闻、心得体验以及现今陶瓷收藏市场上的信息呈献给大家,更将背景掌故、趣闻逸事穿插其中,力图贴近收藏朋友的收藏实践,使藏友们能够从他人的一苦一乐、所失所获中有所感悟,从而达到真正帮助收藏朋友进行陶瓷收藏的目的。 如今陶瓷收藏市场上一些制假贩假、利润至上的现象给许多收藏者带来了困惑与损失,唯愿收藏朋友能够以真为鉴、以假为戒,踏踏实实地丰富自己的收藏知识,提高自己的眼力与鉴赏水平,量力而行地鉴藏心爱之物,这样才能乐在其中。
清代瓷器,集我国古代瓷器之大成,不仅造型丰富,彩釉也多姿,纹饰更精华,已臻于鼎盛。 清代瓷器,含有器用名,其约有碗、盘、高足盘、高足杯、执壶、罐、月牙罐、葫芦瓶、灯笼瓶等日用瓷;有尊、瓶、胆式瓶、天球瓶、胆瓶、梅瓶、转心瓶、芬盆、花觚、瓷塑等陈设瓷;有笔筒、太白尊等文房用具:有、无量佛、五供等法器;还有甘露瓶、僧侣碗及带钩等其他用瓷。 综括之,大概有如下特点: 一、造型:康熙时丰满古拙与浑厚:雍正时隽永秀巧;乾隆时规整; 二、胎体:康熙时厚重坚密;雍正和乾隆时轻薄细润; 三、釉面:康熙时平整细腻且紧密,釉面多泛青白、粉白、浆白等;雍正时细白莹润,釉面常常桔皮皱纹;乾隆时平整泛青。 四、纹饰:官窑图案规矩繁缛,用笔细腻,民窑多为写意或写实,用笔豪放。 五、款识:官窑
“名家谈收藏丛书”收集了近现代及当代享有盛誉的、卓有成就的文物收藏鉴定专家多年撰写发表的鉴定心得和研究成果,经授权分别辑集成帧,供具有一般收藏阅历的读者品读。 本书为其中一册,收录了张安鸽先生关于瓷器的鉴定心得和研究成果。
这是作者继《打眼》之后的又一部把玩艺术的著作。 作者以深厚的文字功力,配上精美的图片,讲述陶瓷背后的故事,结合收藏市场行情,道出了瓷片收藏的种种玄机。 三年前,白明曾经把他的瓷片博物馆借给我拍《鲁豫有约》。不知是酷还是害羞,那次他只是远远谈然地忙自己的事,我们连个招呼都没有打,于是,对他的印象不深。那间博物馆我倒是挺喜欢。 不久前,白明自己做了我的嘉宾。节目中的他好像还是当年的样子,平头、布鞋、中式小褂,一副成功低调的标准派头,和他聊天,不累!如果你无暇去他的瓷片博物馆参观,听他,那就不妨读读叫做《片面之瓷》的这本书,我想,我也会有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