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很早便开始利用自然界生长的竹、木和动物的骨、牙、角制造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美化生活的装饰品,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改进的创新制造工艺,逐渐形成了多姿多彩且富有民族风格的艺术门类。 远在旧石器时代,生活在北京周口店地区的山顶洞人就已将兽骨制成骨坠、项链等装饰品,表现出早期人类对美的追求。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竹、木、骨、牙、角器物的制作和使用有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在距今六、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中,出土了木雕圆筒、象牙雕花牌饰以及象牙雕鸟形匕等竹、木、骨、牙、角制品。其中的象牙雕鸟形匕,以鸟身为柄,长尾为匙,美观实用,形态异常生动。在距今四千八百至五千年前的山东大汶口原始社会遗址中出土的象牙梳,竖列九齿,梳柄之上透雕双“S”形花纹,花纹间镶嵌绿色松石,
竹刻艺术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明朝中后叶,南方竹刻就产生了两大流派,分别是上海的嘉定竹刻与现在江苏的金陵竹刻。清末和民国时期又兴盛了一段时间,是扇骨雕刻出现了繁荣局面,尤其是清代文人参与其事后,竹刻艺术 是走上了大雅之堂。名家众多,现存于世的老刻扇大多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而扇骨是竹刻艺术 重要的载体,许勇翔先生在多年的工作之余,将所过手之竹刻扇骨一一以拓片的形式保存下来,涵盖名家如张希黄、金西厓、张志鱼、蔡照、王石香等等,不一而足。基本为广大爱好者梳理了竹刻艺术的线索脉络。使得相关爱好者对竹刻、拓片艺术有 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