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是一部专门研究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专著,其中关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部管理体系构建、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制定、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形象塑造、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危机管理作为全新的研究领域,其研究结果和具体实施方法除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有重要贡献外,还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实务工作具有操作手册的指导价值。本著作是作者刘藏岩教授多年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的结晶,有14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作为支撑。
在经历了或远或近的灾难之后,公益变成了社会之痒。捐款吗?捐物吗?捐给谁?谁能保障它们能提供给需要的人?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才能有效?对于那些不是由大规模天灾造成的伤害和遗憾,又如何能让人以合适的方式、快的速度、少的中间环节提供帮助?当公司的捐赠本身已经被怀疑为一种老套而不得不为之的慈善秀,有没有更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公益方法,让公司的品牌、运营和独特价值观能与之相匹配,获得直接的回报? 过去习惯中的单纯以财物、人力的方式表达善意的方法已经过时,而与生活联系更为紧密、参与广泛、互动性更强的公益理念已经广泛呈现,只不过在今天的主流话语中,我们还很难听到它们所创造的奇迹。《公益之痒:商业社会中如何做公益》所呈现的,就是基于全球范围内调研基础上的商业社会中做公益的新方法、新思维和新模
《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浙江民营企业为例》由易开刚编著。 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和如何发展 已经成为国家、民族、企业和个人都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时代变革的主旋律。对于广大民营企业来说,顺应科学发展观,从利润导向到利益相关者导向,将承担社会责任与促进企业发展有机整合,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基业长青的不二选择。 《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以浙江民营企业为例》在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进行国内外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建构了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分析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对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衡量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
这不是一部纯理论的商业思想专著,也不是一本乌托邦式的浪漫生活散文,它是激进的商业思想与浪漫的生活方式共鸣的产物。它以国际青年旅舍为引,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全面的介绍了一个企业家的思想和生活,内容涉及企业建设理念、社会构建设想、新生活方式倡导、情感号召、旅行记录分析等多方面,借助于演讲、访谈、日志、游记、对话、报道、诗歌等,以跨文本的方式,非线性地展现了一个想像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企业家”那样思想和生活的探路者,日常实践所及之非物质价值及其诱惑。
本书总论和指数篇以中国国有企业100强、民营企业100强和外资企业100强为评价对象,呈现了各个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剖析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在2012~2013年度的*发展特征;上市公司篇对中国上市公司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进行了详细解读,总结了其年度特征:重点行业篇对电力、日化等14个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呈现了不同行业企业在健全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方面的阶段性特征。
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其学科建设中尚存诸多基础性的学术难题,如研究维度、学科目的、体系架构、基本理论与主要范畴以及之间的逻辑关联等,现实中的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中的伦理、以诚信为重点的市场道德建构、经济活动中的政府伦理等,与同仁合作,于2004年出版了《经济伦理学》一书。随之重点思考宏观层面经济活动中的政府伦理,并于2013年出版了《宏观层面经济伦理研究》一书。我主持完成的第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循环经济伦理:一种新经济发展方式的伦理理论研究》,围绕循环经济这一新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我认为,循环经济伦理必将引发21世纪经济伦理研究范式的转变,生态学作为经济伦理学研究的三个主干学科之一,弥补之前两个主干学科,即经济学与伦理学的理论认知的不足,三个主干学科交叉
信用担保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信用体系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担保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社会信用体系可以大体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基础信用,即以个人信用为根本、以市场交易为主体的信用,是以合同为纽带、以诚信为原则。以信用为保障的资源配置机制;二是制度信用,即以法律制度。国际惯例、商业习惯为主的信用;三是监督信用,即以政府监督、公共行政为主体的信用。中投保公司10年的创业实践,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而进行的积极努力和有益尝试。 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中投保公司)作为首家全国性担保机构,其业务探索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担保规模和收益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除中小企业担保业务规模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外,商业性担保业务也有了快速发展。从2004年起公司实现了以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