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改革是指直接涉及金融体系内各个方面体制机制转变和金融发展方式转变的具有总体性质的改革。涉及众多攻坚克难之处,需要全面系统地予以考虑安排。“十三五”期间,在前期改革发展的良好基础上,本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中国金融体系改革应着力突破以下主要方面: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从运用行政机制直接调控向尊重市场机制间接调控转变,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式、业务模式和管理机制实现转型,构建多层次*市场体系和完善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深化政策性金融体系改革和探索基于负面清单的金融监管模式等。
《金融帐户自由化的动态经济效应研究》在金融账户自由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金融账户自由化的影响因素及动态经济效应,从而为中国金融账户自由化的未来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研究基础。《金融帐户自由化的动态经济效应研究》共包括七章内容。 章导言。明确研究背景和研究范围,清晰界定一系列相关概念的内涵及范围。然后,分析、评价外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 第二章金融账户自由化的国际环境。当今世界,金融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实现了大范围的跨国界流动。本章首先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的趋势,探讨了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两个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的金融账户自由化政策倾向,以及它们对推动全球金融账户的自由化发挥的作用。 第三章金融账户自由化的演进历程。在评价资本管制产生背景及其对经
1998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快速扩大,用于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方面的公共投资规模也逐年增加。1998~2005年,来自财政预算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每年增长达27.38%。在公共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关于“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的报道也常见诸于报端,公共投资的效率问题凸现。关系到社会民生的公共投资项目尤其受到公众的关注,人们不仅关注公共投资对社会产生的效果,也开始关注公共投资过程中的成本、效率。本文的研究重在分析我国公共投资的宏观和微观效率,寻找公共投资产生效率问题的原因,并探讨提高公共投资效率的对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其中要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这一要求既需要政府调整提供公共服
本书是财政部规划教材,由财政部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编写并审定,作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教材。进入21世纪以来,作为市场经济改革发展成果重要标志的金融市场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我国居民私人财富迅速积累,伴随着消费、投资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通过理财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我国的理财市场潜力巨大。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就要求培养一大批金融理财专业人才,基于这个目标,我们编写这套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的投资理财教材,希望能够为人民生活需要和国家建设贡献一点力量。
现代金融理论认为在理性人假设前提下,市场是有效的,投资者个体行为对市场没有影响,即使存在犯错误的投资者,也会被套利者所淘汰。但是现代金融理论无法合理解释金融市场中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包括金融市场的暴跌事件,也包括金融产品的价格差异,还包括投资者自身的损失厌恶、心理账户等。 行为金融理论放松理性人的假设,在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更贴近现实的解释,认为投资者的行为和决策会影响资产定价和金融市场,市场不是有效的。在这个框架下,研究投资者的决策模式和特征,受什么因素影响,投资者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就显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