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次重大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又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并首先在广大农村取得了成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取得成功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本书分三编介绍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并在后作了综合分析,以帮助读者概括地了解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和一些共同性规律。
《中国改革三部曲》是吴敬琏三本重要专著的结集,不仅完整讲述了中国改革故事,更是他对中国改革问题思考的系统呈现。 《论竞争性市场体制》着眼体制,探讨为何及如何建立真正的竞争性市场体制。 《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是一本宏观经济学大作,帮助读者理解和认识中国经济与改革过程。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着眼转型,探究为何要转型及转型未能取得成效的原因。 《中国改革三部曲》主线一以贯之,所论问题承前启后,层次递进,彰显对中国问题的深刻洞察力。《中国改革三部曲》是吴敬琏三本重要专著的结集,不仅完整讲述了中国改革故事,更是他对中国改革问题思考的系统呈现。
面对一个与20世纪80年代有着巨大不同的“新社会”,我们该如何进行解释和分析,特别是如何去分析处于社会结构中的不同利益群体,是当代社会学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转型》选取国企改制中的工人作为研究对象,从阶级分析的视角对这一群体进行了解剖,回答了一个重要的学术与现实问题,即在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市场转型时期,结构的变迁是否会带来工人阶级的一次新的形成过程?《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转型》认为传统产业工人的群体认同与意识并不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而是来源于劳动过程之外的权益被削弱的过程。其阶级再形成只是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阶段性现象,它的阶级特征并不具有代际传承性,以其为主体的城市底层阶级势必随着单位制、身份制的解体以及国家法律制度与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完善而逐渐走向消
本书由市场微观结构研究领域的学者所著,它为金融学这一重要领域中的理论工作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引导。在对市场微观结构的主要研究题目和问题进行介绍之后,本书研究了在存货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模型,进而扩展成基于信息的模型,并特别关注了其与理性预期以及学习模型之间的联系。最后的几个章节主要讲的是价格的动态变化,各种模型对特定微观结构问题的应用,包括流动性、多市场交易、市场结构和市场设计。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附录包括了从贝叶斯学习理论和理性预期框架上扩展而来的各种模型。
陈映芳是近些年颇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她认为在对中国变迁经验的阐释中,城市化运动的展开,城市的发展,城市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中地位的迅速上升,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演变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无法充分认识到城市之于中国、城市之于国家所具有的意义,就无法真正说明当今中国社会变动的模式与逻辑。因此她以上海为“田野”,对90年代以来中国大规模的城市“自我改造”、“城市更新”以及居民大动迁的历程展开了一系列的长期调研,从而对城市开发体制的运行机制、城市开发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开发资本如何进入中国的政治经济体系,如何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扮演自己的角色等等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做了相当深入的分析与探讨。近些年的一些症结问题都于其间得到深切关注,如城市化中的农民工问题、郊区农村征地问题、
《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发展》选取了 51个城市的调研报告。这些报告反映了从中国东部沿海到西部边陲、从南部开放热土到北部特色城市在改革开放中或全局或某一领域的突出成绩,反映中国改革开放在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分析了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规划和蓝图。
本书辑录的改革亲历者口述文献,是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持的中国改革资料库中选取的。资料库涵盖基础文献和口述历史两大部分,其中口述历史部分包括改革亲历者的访谈录、语音文件和摄像文件,主要反映20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部分改革亲历者所参与的中央层面重大改革措施的决策过程。为了客观地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本书选取了36位改革开放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资料。资料按照改革开放推进的历史进程和主要领域排序,以方便读者了解和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
本书追溯广州市工商所发展的历史以及现实的运作以此为切入点考察1949年后中国所谓“国家基础权力”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和角度来把握1949后中国政治变迁的轨迹全书聚焦于以下三个问题,1949年后中国国家基础权力究竟发生了何种演变,第二,1949年后影响国家基础权力发展的因素是什么,第三,国家基础权力如何影响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展开。
本书辑录的改革亲历者口述文献,是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持的中国改革资料库中选取的。资料库涵盖基础文献和口述历史两大部分,其中口述历史部分包括改革亲历者的访谈录、语音文件和摄像文件,主要反映20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部分改革亲历者所参与的中央层面重大改革措施的决策过程。为了客观地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本书选取了36位改革开放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资料。资料按照改革开放推进的历史进程和主要领域排序,以方便读者了解和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
本书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等经济理论和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经济数学模型,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研究。 本书的特色在于运用统计资料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进行定量研究,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实施提供可操作的政策性咨询与建议。
本书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资助(项目批准号:IOFJY002)。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我国城市商圈发展演变及演进趋势的考察,包括中国古代城市商圈的演进、中国近代城市商圈的演进以及中国现代城市商圈的演进轨迹;二是对外城市商圈研究的学术进展及理论成果的系统梳理与评述;三是关于城市商圈聚集及规模与业态要素的基础理论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商圈布局及模型构建与对策的研究。其中第三部分是本书重点,又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城市商圈聚集的理论分析;(2)城市商圈规模与业态要素的理论分析(基础设施、人口与收入、物流业与工农业以及业态组合);(3)城市商圈空间关联效应研究。本书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从中观层次对商圈进行了重新定义,区分了城市商圈与企业商圈的区别与联系;二是从系统论的视角,提出影响城市商圈竞
1978 年 12 月 18 22 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全会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幕。 40 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我国社会经济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幅员辽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资源禀赋、发展机遇各不相同,以地理区域划分,东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中部地区发展较快、西部地区奋起直追。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总体实现了飞跃,但具体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其社会经济发展到底如何?本书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宏观经济稳定、基础设施、基础自然资源、民生保障、扶贫脱贫、财政税收、金融实力、能源环境、就业收入以及科技实力等十二
改革开放,是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关键词。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走过30 多个年头。这是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30 多年,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的30 多年。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既是中华民族谱写的一曲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也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社会进程之一。 30多年来,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精神贯彻到中国每一个领域、每一项事业中。本书试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30 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纪录。 本书采取彩色图文编年史的形式,以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的宏伟而又艰辛的历程为主要线索,真实记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直观地呈现中国社会各个年代、各个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成就已然载入史册,新的目标仍在前方。改革是中国*的红利。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