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战争结束以来,好运一直眷顾美国——工业化高歌猛进、股市蒸蒸日上、房地产一片繁荣、国力不断增强,大多数美国人俨然已经把生产持续发展、财富不断积累、生活越来越好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新常态。当欧洲因为次世界大战遍体鳞伤之时,美国经济正如火如荼,迎来了“柯立芝繁荣”。但胡佛“粗犷朴实的个人主义”却将美国带入长达十年的“大萧条”。胡佛做错了什么?接任的罗斯福又做对了什么?时光弥合了美国次转型之痛。进入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终结了金本位制度,卡特的能源政策遭遇失败,美国进入了滞胀时期。这一刻,“里根经济学”能否如“罗斯福新政”般力挽狂澜,拯救再次陷入经济泥沼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面对2900亿美元的预算赤字,克林顿如何神奇逆转,实现了经济长期的繁荣与增长?刘戈著的《在危机中崛起(美国如何成功实现
本书被公认为是关于WTO法原理的经典之作。该书全面论述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贸易体制的来龙去脉、该体制的基本法律框架及其政策依据,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争端解决机制、尤其是WTO/GATT庞大体系中有关货物贸易的核心规则,如关税约束、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保障措施、反倾销与反补贴法、一般例外,并扼要评述了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投资措施、农产品贸易等乌拉圭回合成果的特色内容,还专门
《大分流(海外)》讨论了各家的论点,详细考察了18世纪欧洲和东亚的社会经济状况,对欧洲的英格兰和中国的江南地区作了具体的比较,以新的论证方法提出 了具体的比较,以新的论证方法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见解。《大分流(海外)》的基本观点是:1800年以前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没有一个经济中心,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为西方自己独有在内生优势;只是19世纪欧洲工业化充分发展以后,一个占支配地位的西欧中心才具有了实际意义。 这本“加州学派”的力作,尽管在国外学界频频获奖,但之所以在引起这样的轰动,是因为这本书以中国与欧洲双向交互比较的方法,再次触动了国人最敏感的老话题――我们这个长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一直保持领先的古老文明,到了近代究竟为什么突然“样样落后”地衰落了?
本书讲述了1941年至1947年间美国与英国合作重建多边经济秩序,设立国际货币基金、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及缔结关贸总协定的历史,详细记录了当时英美的官方立场、民间舆论、幕后考量和多个战线的谈判较量。
《马歇尔计划——构想与实施》是作者王新谦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也是学术界部较为系统、全面研究马歇尔计划的学术专著。作者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详细探讨了马歇尔计划从构想到实施的全过程,主要内容包括:马歇尔计划产生的国际大背景;美国最初援助欧洲的努力及其失败原因;美国对欧新政策出台直接促动因素及其真实意图;不同利益团体对马歇尔哈佛演讲的贡献;马歇尔哈佛演讲之后东西方做出的不同反应及其原因;英、法、苏三国巴黎外长会议与苏联退会的真实原因;宣传马歇尔计划的现实必要性及其宣传工具;欧洲复兴计划立法过程的艰巨性;马歇尔计划参与国必须做出的承诺与美国规定的苛刻援助条件;军事援助对马歇尔计划造成的冲击;复兴后的西欧经济状况评估;马歇尔的功过得失评析。《马歇尔计划——构想与实施》主要运用美
在过去的10年里,斯蒂格利茨在主要的经济事件中上有重要的地位,这些事件包括亚洲经济危机和前苏联经济的转型,以及遍及世界之发展计划的管理。他常常看到政策制定者固守着过时的经济模型,并且采用建立在这些经济模型基础之上的“华盛顿共识”之教条,来设计那些已经产生灾难性后果的诸多政策。他还发现主要的全球化机构企图掩盖在孵化积极变革时所产生的不断加重的失误,而这种企图极具破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