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从“百千万工程”角度论述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学术著作。全书立足广东“百千万工程”的历史定位,细数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城乡发展历程,站在宏观的视野进行顶层设计,指出以发挥乡镇节点功能激发提升乡镇能量、利用好集体经济的发展来统筹城乡融合从而推进县镇村一体化进程等做法,着力塑造县城内生动力,逐步让“百千万工程”落地生根。该书对广东统筹城乡一体化,联动区域经济发展有良好的参考意义。
我们研究城市定位,是因为城市产业与就业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负担,就业半径的不合理、生产空间与居住空间的矛盾,正在困扰着城市生活,我们有时不知道城市是以生产为主还是以居住为主。本来曾是我们居住的城市,现在看来却不大适合人居。因此,我们要重新定位城市,让城市能够更加适合人居,让城市人的居住更舒适……人类从自然中走来,人类每时每刻不仅在利用自然,而且还在大量地消耗自然,城市是人类群体性的生活样态,是人类以群体性的方式在共同消耗自然。城市里的生活让人类的生命在延长,城市成为人类与自然共生的一种形态。 在自然界,燕子、喜鹊、蜜蜂等创造“窝”、“巢”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为什么属于自然界的人类,经过社会化以后,所创造的居住体——城市,却往往与自然的发展相悖谬?为什么人类创造自己居住的城市
本书以依法评估、科学评估、创新评估为理念,从政策、规程和实证三个视角对市场比较法、收益还原法、剩余法、成本逼近法、公示地价系数修正法等城镇土地估价方法的基本理论及其应用进行了剖析,对城镇土地估价参数的含义、分类、取值依据、取值方法等进行了系统论述和实证研究。 本书作为城镇土地估价参数研究的导读,可作为高等院校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参考,亦可作为中介机构土地估价师从事城镇土地估价业务工作的技术指导。
《三线风云(中国三线建设文选)》编著者倪同 正。 《三线风云(中国三线建设文选)》内容提要:何谓三线?按照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从地理上划分, 我国沿海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西部纵深地带为 三线。 本书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三线建设从决策、规划、实施到90年代调整改造的全过程, 生动具体地描述了“三线人”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风云壮举,同时也披露了部分鲜为人知的奇闻趣事。 由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筹)选编的这部文集,既有三线建设亲历者的回忆。也有记者对三线建设的 采访报道,更有历史学者对三线建设得失的研究与思考。中国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 筹备领导小组组长钱海皓中将为该书作了题为“三线伟业永存史册”的序言。本书将引领读者走进中国三 线建设的风雨历程,感受三线人“献了青
在全球浪潮下,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品牌战略寻求差异化发展。本书不仅提供了一个城市品牌理论的初始方面,而且还提供了很多案例,展示了世界各地的城市品牌发展的实践,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崭新的品牌战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制定与实施市政公用事业监管政策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更多地运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监管,尽可能采取监管与竞争相容的政策措施,在监管中模拟市场机制,促进市政公用事业经营企业努力提高效率。
本书是一本发展经济学、环境学、地理学、房地产投资与开发学和城市规划学等专业学生的读物。城市经济学20世纪初从新古典经济学分离出来,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综合了地理学、社会学、房地产学、规划学和环境学等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社会里。研究城市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站在全球的高度来审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这正是本书的主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转型国家、新兴工业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各类城市经济相关问题在本书中都有阐述。这是一部来自英国的城市经济学经典之作。
本书谈论中国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经济/ 社会话题——新型城镇化。开篇直指中国城市化的“畸形发展”现状:对农村地区“化地不化人”;城市自我现代化,接受外来人口提供的劳力,但决绝他们的进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贫富差距日益加深等现实问题。而后,作者提出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是造成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双重扭曲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应改变本是权宜之计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废除桎梏农村人口发展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排除农村人口遭到的歧视。最终,中国应尊重全球普遍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借鉴“老浦西”模式,发展内生型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和制度的三方面转型成功。
《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共分为八章。章首先讨论了“地理”、“政治”和“全球化”这几个关键词,并引入问题。第二章讨论了中国城市化走过的道路和当前面临的困境,并总结了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研究文献。第三章到第七章里,分别从个体和城市两个层面展开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研究。其中,第三章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限制城市规模将导致效率与公平兼失”,研究了城市规模扩张对于就业和收入的影响,从而论证了城市的规模经济。第四章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地理能够影响劳动生产率”,实证研究表明,与国际与市场的接近程度影响了一个城市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享受临近市场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从而表现出了地理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第五章专门研究土地利用效率与地理之间的关系,针对当前建设用地指标配给制度,以及
《分工、专业化与城市群经济》运用城市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从产业分工与专业化的视角研究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基本动力,提出“城市群经济”的重要概念,并分析其形成的微观基础,以及其在地方、区域尺度上的不同表现与作用——地方化经济、城市化经济、学习经济及分工交易经济,并基于全球化背景考察产业分工、专业化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 《分工、专业化与城市群经济》可供从事区域经济、人文地理、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等方面研究的科研人员及相关行业的管理人员参考。
《成都调查》的核心思想是定义和解析“成都创新铁三角”,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主要从产权改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层民主——尊重个人权利三个方面来阐述。产权改革:奈斯比特认为,不进行产权改革,一切都是妄谈。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成都市把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序地组织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