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社会兴起的背景,探讨了地理学对于“空间”及其格局的理解变化,即从静态的场所空间转变为动态的流空间。在丰富的“流”数据和相关参量数据挖掘基础上,通过大量案例研究,从居住与就业、企业网络与产业、城市形态结构、空间扩展等方面探讨了城市尺度的流空间结构;基于信息流、交通流、要素流分析了区域的流空间网络格局。不管是城市尺度还是区域尺度的流空间格局分析,都显示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具有独特洞察力,有助于认识信息化引导下的城市和区域空间格局正在发生的变化及其态势。
本书借鉴了创新理论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提出了创新型城市复杂适应系统;借鉴生态位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创新型城市演化的阶段,模拟了城市创新系统的MonteCarlo生长过程;在对国内外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经验及相关研究前沿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探索性地研究了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与路径问题,并相应给予对策建议。
本书借鉴了创新理论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提出了创新型城市复杂适应系统;借鉴生态位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创新型城市演化的阶段,模拟了城市创新系统的Monte Carlo生长过程;在对外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经验及相关研究前沿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探索性地研究了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与路径问题,并相应给予对策建议。
本文主要从福祉测量的理论与实践方法方面做了系统全面的分析。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分析了在福祉测量方面的政策及应用。作者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的福祉测量方面的分析与调研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作了系统的对比与建模。面对当前福祉测量面临的新的理论和挑战,作者通过大量的调研,针对我国农村的福祉测量的实践方法提出了自己见解,强调了开发出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法的重要性。
《中国城市发展史》从中国城市产生和发展时间、空间、经济社会变革的动态过程和特点,阐述了中国城市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作者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依据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地理状况、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城镇发展基础条件、特点和差异,研究中国城市社会、居住环境、建筑形态与社会活动场所的变迁史,阐述了“天人合一”等社会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做了评价。全书史实丰富,展示中国城市历史,尊重中国文化智慧,尊重城市原有的特色,尊重中国城市和乡村院落那种体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针对“现在全世界的城镇正趋向同一种模样”的问题,“希望中国的城市建设能够不被那些虚假、肤浅的标准概念洪水淹没”。此书要用历史镜鉴动员智慧和力量去抵抗。本书可供大专院校、从事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