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形象定位与传播策略实战解析--策划大武汉》由吕尚彬、钱广贵、兰霞、谢湖伟等所著,本书的核心内容有六个部分:章:武汉市既有城市形象传播现状分析;第二章:武汉与标杆城市的形象传播比较;第三章:武汉城市形象传播环境分析;第四章:武汉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基础: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第五章:武汉城市品牌形象传播定位;第六章:武汉城市主品牌形象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智慧城市建设--主导模式支撑产业和推进政策》由陈畴镛、周青编著,本书探讨了发达国家(地区)智慧城市建设中遇到问题的具体表现和主要影响,分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典型案例和可资借鉴的启示。更重要的是,本书作者通过对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项目系统调研得到经验和启示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浙江省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在推进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政策需求,提出了推进项目建设政策制定的创新思路,并从合力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培育发展智慧产业、以示范试点带动提升智慧城市应用与推广水平、创新智慧城市建设运维商业模式、加大投融资及税费改革、构建智慧城市支撑保障体系、塑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浙江省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建设的政策建议。这些思路与政策建议,
莱芜市作为山东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城市,以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提出了“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两股两建和四个体系”的创新发展思路,初步构建了城乡体制基本接轨、产业相互融合、社会协调发展、差距明显缩小的发展新格局,形成了具有莱芜特色和示范带动效应的“共享型融合发展模式”。王伟光、魏后凯主编的《走共享型融合发展之路--莱芜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对莱芜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基础、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对其统筹城乡发展的绩效进行了量化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莱芜模式”的本质及其借鉴意义,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莱芜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走共享型融合发展之路--莱芜市统筹城乡发展研究》共分为九章和两个附录,章“总论”概括了各专题研
本书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 2020年》的基础上,对我们到底要什么样的城镇化进行了深入思考,对农业人口转移的出路及配套的户籍制度改革、城镇规划布局和发展形态要与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格局相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以及在不瓦解乡土文明的基础上,保持各自特色、延续文化根脉,使人们还能生发出温馨甜美的乡愁记忆等诸多问题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和解读。以期为读者在更大程度上理解和把握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助益,也是抛砖引玉,希望作为国家社会主人翁的中国人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思考积极行动,量己之力各尽其责。
随着全球城市(也称世界城市)的发展,覆盖数个行政单元的“全球城市区域”成为世界和中国区域经济的新型增长空间。如何完善全球城市区域跨界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解决地方治理琐碎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既是一个国内外学术界长期关注和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更是一个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的重大现实问题,对其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陶希东著的《全球城市区域跨界治理模式与经验》系统总结了针对全球城市区域跨界治理这一问题有关的重要思想、流派和主要观点,勾画出了西方国家大都市区跨界治理的思想演变轨迹;提出了包括“跨行政区边界、跨部门、跨公私领域”组成的“跨界治理理论”新构思;分析了中国全球城市区域跨界治理的模式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书可供政府机关、人文地理
本书共计十三章。章到第八章为理论篇,在全面阐述城市化和城市交通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城市交通与城市功能区、城市空间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大量实例和数据进行了论证,得出了相应的规律性结论。在此基础上,对交通与居住区的相互作用、交通与商业中心、CBD的相互作用进行专题研究,对交通可达性做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居民出行分析是本书的特色之一,不仅收集了国内、国外许多城市的出行调查结果,而且利用本课题组在北京、大连、成都的1600份调查问卷,进行了多角度系统分析。第九章到第十三章选择五个典型城市,对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的紧密关联进行分析和总结:北京为典型的中国城市模式;天津是在多国租界缺乏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建设的,通过改造和新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体系;大连是通过规划建设的近代城市,近年在城市交通建设
韦伟等编著的《江浙皖赣四省城市化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首先从“城市化一般”人手,对城市化的概念、发展条件、发展机理、发展模式、发展政策、发展进程、发展规律及其测度指标等方面做了全面的阐述。在此基础上,《江浙皖赣四省城市化与区域发展比较研究》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研究:(1)区域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的理论剖析;(2)江浙皖赣四省区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分析;(3)江浙区域发展和城市化的方向;(4)皖赣区域发展和城市化的出路;(5)区域管理制度和区域政策。
《世界城镇经营年鉴》是一部信息量极大的统计资料书,它全面、系统收录了2014 年全球各国及地区城镇发展、重要行业主要指标的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城镇发展的重要政策资讯,是一部反映全球城镇经营情况的资料性年刊。全书共分6部分,分别为热点指标、城镇化理论与方法、城镇主题公园、世界创新城镇与趋势政策、中国文化旅游园区、全球城市交通及港口产业园。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群发展指数体系,引导我国城市群朝着理想和可持续的目标演化,决定着我国城镇化道路能否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型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院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都市化进程理论”和自主研发的“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框架”及“中国城市群数据库”为基础,持续开展“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年度报告”的研究工作。从2013年开始,分年度向国内外发布。 《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报告(2013)》涉及三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34个城市,指数框架设置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5个一级指标包括人口、经济、生活、文化和首位比,内在构成了一个符合世界城市群发展规律和我国城市群建设需要的科学指数框架。文化指数和首位比指数,是本指数报告核心的创新之处。 《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报告(2013)》
本书以“文化引领双赢发展”为主题,在全面客观分析修文县“六个贵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对修文县打造心学文化名城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讨。同时,本书立足修文发展实际,对精品制造业发展、区域同城化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等进行了理论层面的研究,对修文县在弘扬传承传统文化、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示范小城镇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实践进行了总结。
王建国*的这本《城市化集聚效应和收入分配》主要研究城市化及其集聚效应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内容覆盖城市化和城市体系演变历程,城市化对居民收入分配统计、农村收入分配、劳动收入占比、农民工和城市工人工资的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加快城市化以及优化城市体系的政策建议等。
本书以 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协同发展 为主题,以总报告、区域报告、专题报告等形式,多层次、多视角地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协同发展态势、协同发展模式、协同发展路径、协同发展政策,对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这是一本针对物业行业的经管类书籍。近几年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人们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物业显得愈发重要。物业管理行业近几年备受资本市场青睐。在物业管理行业中,大部分从业者精通基础业务、市场开拓、运营管理,但是企业管理、经营管理的经验和能力相对缺乏,这在一定限度上局限了其在物业工作中的视野与思考的深度。 本书旨在通过行业内、外的多重视角,探讨物业行业各个领域,观察企业、观察市场,拓宽物业管理人的思考边界,从而 客观、 深入的了解企业,了解物业管理行业。
《西北民族省区城镇化模式与制度创新》倾注了作者长期在民族地区艰苦奋斗、苦苦求索的心血、经验和理想。全书对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这一战略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创新性进展。书中许多观点新颖独到。如“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殊环境是多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占较大比重;地形复杂,环境恶劣,生态极为脆弱;市场发育程度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绝大多数进城农民不能享受城镇基本社会保障服务”“城镇的形成,在根本上是物质要素和精神文化凝聚的成果。没有要素的聚集,就不会有城镇的出现”“西北民族省区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模式,应从其特殊
《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研究》综合应用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相关理论,对于集独特生态地位、多民族聚居、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于一体的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开展实证研究。
福建省莆田市江口镇作为海西经济区中*重要乡 镇之一。其城镇化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轨迹和经验 。可为全国类似乡镇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杨志勇 、林国编写的《城镇化进程中的海西乡镇--福建省莆 田市江口镇调查报告》以该镇相关情况为素材撰写而 成,主要内容包括:**。介绍江口镇概况及回顾该 镇工业、农业、财政、教育、医疗卫生等经济社会发 展历程。第二,分析江口镇 十一五 时期以后经济 发展情况、人口变动和社会事业发展状况,提出问题 并给出政策建议。第三.介绍江口镇小城镇综合改革 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总结小城镇综合改革经验。第四 。基于全国背景。探讨一个地方发展所面临的属于国 家层面的制度问题,得出江口镇进一步发展的若干启 示。
本书以“建设文化旅游创新区”为主题,重点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模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行了理论研究与探讨;立足花溪实际,以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思路为导向,对小孟工业园、特色都市农业、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学前教育发展升级路径等进行了综合分析;从地区发展创新的角度出发,总结了久安乡、青岩古镇、燕楼工业园、龙井村、明珠社区等在产业转型、文化旅游、农村建设、社区治理方面的典型经验。
为了解决当前在城市流通竞争力评价中所面临的问题,在商务部和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的指导下,由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携手中国人民大学流通研究中心,合作推进“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评价”项目。在2008、2009年两年报告的基础上,项目研究团队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数据统计和计量分析,完成《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2010》。该报告已成为国内系统、全面地反映中国城市流通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深度分析报告之一。撰写报告的研究人员在数据监测与搜集、研究方法选择、报告结论总结、趋势预测等方面也在不断改进,力争做到尽可能的客观、严谨、科学和权威。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共享资源之一:它不仅是市民的休憩之所,更为市民提供了一种城市的 可视性 ;它关乎城市形象、城市活力和城市文化资本。鉴于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意义,笔者重点考察了出现在北京城市中的几种公共空间重建/再造方式。 笔者认为,在传统城市中,市民的生活世界与公共空间是 耦合 的,与市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小商业、寺庙、功能混合的邻里和街道构成了公共空间的核心。重建一种现代的公共空间、重建公共空间与公共领域之间的关联,不仅有助于维护一个更加民主、美好的城市,而且有助于市民重建与城市的联系、反制城市空间的宰制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