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紧密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宏观背景,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金融支持城市化的系统分析框架,对金融支持城市化的内涵、机制、阶段、模式等核心问题进行了全面研究,为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 2.本书立足于统一的分析框架,围绕人口城市化、产业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三大主线,研究了金融支持城市化的内在机理,并结合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提出了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金融支持路径,在理论上为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3.本书依据理论分析框架,设计了城市化指数和金融支持度指数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统计数据对城市化与金融支持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测度了中国城市化和金融支持水平,并发现金融支持和城市化具有高度相关性。金融支持对中国
本书主要集结了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从2008年6月在《中国建设报》上开设《大岳专栏》以来,至今已经发表的210多篇文章。主要涉及两个领域的问题,一个是城市开发问题,另一个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市场化问题,狭义来说就是PPP问题。
本书由外专家学者的精彩讲演、论文选编、整合而成。专家们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世界博览会的举办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容涉及世博会举办背景下的“城市的区域政策”、“城市发展”、“城市危机管理”、“城市结构空间转型”、“公共环境艺术”等等。全书观点独到深刻,论述翔实充分,尤其2010年世博会将在中国上海举办,如何利用世博会促进上海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促进城市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本书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经济的“发动机”集中在县域,县域经济的基础却在镇域。为此,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富县强镇”目标。 顺德的容桂是中国镇域经济的佼佼者,从中国个亿元镇到工业产值超千亿的镇,容桂一直靠“内源型”经济完成了这个跨越。 本书从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多维角度,对容桂的草根工业化过程进行原生态描述,对商人群体创造财富的故事进行还原,对不同产业形态的商业模式进行分析。比商学院企业案例更精彩的产业故事和企业故事,是表达容桂镇域发展最动人的细节,也是本书一大亮点。
本书进行的研究工作是,从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的角度出发进行一项案例研究,其目的是努力提高对“城中村”改制中的管治问题的认识水平,同时致力于推动广州“城中村”的改制工作。本书从改制及社区发展中的管治问题人手,采用规范陈述和事实描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阐述了广州“城中村”问题和“城中村”改制的必要性,对“城中村”改制中的利益和行动问题,以及建构“城中村”新型社区管治架构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关于“城中村”改制的对策建议。
融资租赁集金融、贸易、服务为一体,具有独特的金融功能,在国际上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本书针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狭窄单一的问题,本着经营城市的理念,在梳理了基础设施和融资租赁相关概念脉络的基础上,阐述了基础设施融资租赁与经营城市的重要关系。在对融资租赁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应用的操作实务进行系统介绍的同时,辅以大量的案例和合同,旨在使读者能够全面、系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基础设施融资租赁实践中所需的基本业务知识。本书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也拓展了融资租赁应用的领域,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租赁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书结合外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针对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从规划城镇化布局、土地集约高效化利用、绿色城镇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化、农民工市民化及相关配套建设等方面阐释和提出了很多科学性的理论和建议,以期能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及决策者在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上提供帮助,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中“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的目标。
本书介绍了泽国镇的发展历程,描述和分析了泽国镇目前的经济社会状况,包括泽国镇的专业化、产业化与农业发展,工业发展与产业集群,第三产业的发展,城镇化发展,财政收支状况,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人口管理和劳资关系,执政能力建设等方面。通过分析和描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规划建设。这些政策建议,不但对于泽国镇本身的长远发展有帮助,而且也为全国相同或相似条件的地方发展经济,改善社会条件提供了的参考;同时,书稿中对泽国镇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也可以为其他地区所借鉴,至少可以有所思考。
本书借鉴国际上最有代表性的“人类聚居学”和“人类居住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介绍城市化一般内涵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城市化加速、向市场经济转变背景下的中国城市住宅发展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制度环境、市场变化和未来趋势问题,并针对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城乡二元结构,当前城市住宅发展中出现的价格波动、资源短缺、空间分异等问题,以及国家对住房价格的宏观凋控,提出了“居住的社会公平重于效率”、“消解新移民的居住贫困化问题”、“国有房地产企业不应退出市场”等观点和对策建议。最后,本书以建设“宜居城市”城市为主线,探讨了住宅供应体系的构建、住房社会保障的完善、城市化区域的居住布局、件宅建筑形态的演变和曙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等内容。
2005年1月,由原人事部中国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共建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开设了市政规划与管理必修课程,出版了《市政管理学基础》(版)作为指定教材,并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作为参考书使用。在近一年的使用过程中,原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得到了使用各方的认可,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对此关心本教材的各方,特别是原人事部高培中心和中央电大的同仁们,给编者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2007年2月,结合新的形势和使用中收到的意见和建议,借重印之际对原书进行了修订,出版了《市政管理学基础》(第二版)。 2007年至2009年,是我国加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特别是,2008年我国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残奥会,国际形象进一步得到提升
繁荣社会科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也是社会科学研究在中国发展和繁荣的过程。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集中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科学的生命在于创造,在于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新的世纪,新的千年,呼唤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呼唤着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换言之,没有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也就没有社会科学真正的发展和繁荣。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转轨时期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虚假城市化现象,并根据其生成视制的差异,将其划分为行政扩张型虚假城市化现象和利益扩张型虚假城市侄现象两种类型;试图运用委托一代理理论秘博弈论等分析工具,剖析了转轨时期虚假城市化现象产生的内生机制.提出了若干完善城市化政策的对策思路。文中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对于学习研究公共行政管理实际问题的初学者而言,具有的借鉴意义。
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传统的研究课题注入了全新的研究角度。作者一改传统的著作方法,大胆尝试用总论编、地区编、专题编和宏观编这四个不同的层面和角度,科学地选择了上海这一中国乃至世界特大城市作为研究的个案,因为上海城市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往往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率先性或先兆性,上海郊区的农村非农化和城市化水平也位居全国领先水平,特别是作者抓住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孕育着新一轮深层次再转移的发展势头,以及上海都市型特色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契机,从上海地区的专题研究拓展到宏观编的全国范围。 第二,资料丰富,数据翔实。从本书所从事的个案分析和总体论述看,作者不但自己深入实际,从事到点到户的调查访问,还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论文专著的检索工作,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数
本书探讨了城市化与武威绿洲地区生态经济系统良性演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低水平的城市化不仅制约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是构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揭示了该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作用机理,认为“集约型”城市化能从根本上减轻该区农村人口压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污染物的削减水平,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跨越式推进。 基于对武威市生态经济系统驱动因子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应用情景分析方法,进行了武威城市化与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情景分析。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各个方面的专家咨询,以及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走访和对话,收集了上万个数据,建立了常规发展情景的基础数据库;通过深入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探究了武威市生态经济系统内部各因子相互作用机理和系统的演化趋势;通过国际、的横向对
秉承现代经济理论的系统闸释、提炼和扩展应用,本研究通过系统的规范与实证分析对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及其战略框架进行了全面论证。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本研究采取了结构化、层次化和多重视角的分析结构,既有“横向”的基于国家维度的跨国比较分析,也有“纵向”的基于历史维度的跨时期比较分析,整个论证过程不仅符合现代学术研究的规范,而且逻辑清楚、内容严谨、结构周密、论证有力。本研究在多维视角下得出的关于中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结论,不仅填补了相关领域的诸多理论空白,而且对中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未来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