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的巨轮:十大工业巨头的转型之路》主要由美国10个工业企业的案例研究组成:例如,通用电气公司如何成为世界的企业,又如何因其傲慢的文化而导致终溃败;波音公司如何重新评估风险、提高利润,又不幸地失衡;丹纳赫公司如何通过不断地自我革新,避免巨大的成功所带来的隐患;霍尼韦尔公司如何渡过文化几近崩溃的难关,实现完美的转型;卡特彼勒公司如何因过于依赖预测而造成高达数十亿美元的损失,又通过重拾基本原则而得以恢复等。通过充满启发性的案例研究和对工业巨头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来自华尔街的3位资深分析师,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宝贵的洞见,以帮助企业和管理者建立完善的运营体系,进行严格的资本配置,拥有长期、稳定的表现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 本书适合企业管理者、企
1.工业4.0是一个*热点。德国、美国、日本、中国等经济大国都在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工业4.0,作为未来经济地位引擎,各国在工业4.0上的投入会越来越大。作为市场热点,媒体还会对工业4.0进行五年以上的报道,国家同样如此。 2.作为变革热点,年龄在25-55岁之间的人群会特别关注此类信息。尽管市场上已有工业4.0的相关图书,但是本书做到了差异化。另外中国制定的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都是在寻求适合中国发展的工业4.0。这是*战略,早已决定此话题热点会在五至十年内会变得越来越热。 本书讲解决如下问题: 1.工业4.0是什么? 2.工业4.0会以怎么的方式走入普通人的生活? 3.工业4.0与前三次革命的区别是什么? 4.德国、美国、日本、中国等,能有可能把握此次世界变革? 5.中国制造2025,会以怎么的方式去走? 6.对于普
本书分为四大篇。第壹篇主要供读者了解和掌握工业4.0的基本知识。第二篇从战略的高度回顾SAP近年来为了应对工业4.0的到来,对目前的产品所做的升级改造,以及物联网及工业4.0的产品战略和方案概述。第三篇是对SAP具体的工业4.0解决方案的介绍,覆盖了工业4.0所倡导的垂直集成、水平集成和跨价值链的端到端开发的核心思想。第四篇供有志于实施工业4.0和进一步研究工业4.0的读者了解实施效益,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是什么驱动了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者说: 需求创造供给 消费驱动生产环节;消费至关重要。而供给侧经济学学者说: 供给创造需求 生产驱动消费;储蓄和投资至关重要。谁才是正确的? 本书作者说:从长期看,当经济接近充分就业时,供给侧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CEO、企业家、资本家等商业决策者是经济的主要激活者,是他们决定何时再进行资本投资,从而扭转经济形势;政府无法依靠消费者来引领经济复苏。 作者用 总生产结构 这一概念来解释经济的运行,认为它是对经济活动的完整描述;并提出 总产值 (GO)是比国内生产总值(GDP)更为精确和完整的测量经济的指标,因为GO包括了沿着供给链直到*终消费之间的所有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而GDP忽略了这些交易,仅仅测量了*终的产品和服务。GO是测量生产的所有环节中发生的开支
新中国成立75年来,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全球工业门类最完备、工业规模最大的国家。本书是对我国75年来工业发展历程的回顾与研究,数据翔实、脉络清晰,展示了我国工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总结了经验和不足,指出我国成为工业强国的历史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工业强国的建设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分析。
《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写作的基本思想: 一,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的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的哲学揭示了人类社会、自然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当然,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必须结合实际,并且必须结合实践加以发展;否则,不仅不可能成为实践的指导思想,而且会成为遗害实践的僵化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就要坚持*思想和由邓小平开创的并在中共十二大至中共十八大以及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得到重大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因为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必须确定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研究任务的两个方面:通过新中国
空气没有形态,却对生命不可或缺。对于制造业来说,工业软件恰如空气,无形、无界、泛在且至关重要。本书以工业软件最重要的三类工具软件CAD、CAE和EDA为重点,兼述千差万别的行业工业软件,展现工业软件的发展逻辑,以及工业软件与制造业相伴相生而少为人知的独特形态。这里既有工程师创业家的英雄主义,也有资本的饕餮盛宴,以及政府精心设计的扶持体系,还有不露声色的企业用户反哺效应。 当前,工业软件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回归到它应有的战略位置。本书语言活泼灵动,视角独具一格,以故事化的叙事体系,全方位解析工业软件及其发展特点。它提供了一个俯瞰万山众相的角度,适合所有关注工业软件和数字化制造的人阅读。
本书稿系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编写,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负责编撰的年度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是对该行业2015年度发展状况的权威分析和2016年发展前景的权威预测。具体内容分八部分: 综合篇 主要探讨2015年全球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和2015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行业篇 主要探讨重点行业的发展战略及成就; 区域篇 主要探讨重点区域的的发展战略及成就; 园区篇 重点园区的发展战略及成就; 企业篇 主要探讨重点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成就; 政策篇 主要探讨2015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点政策; 展望篇 介绍主要研究机构预测性观点并展望2016年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形势。
动力电池产业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壮大中的重要一环。在国家财政补贴政策的强力支持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呈现大幅度增长的发展势头,因此也带动了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整个动力电池产业体系中包含关键原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单体制造、系统集成、产品应用、回收利用以及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快速逐步形成完善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体系。不过,纵观全球,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链整体还不如国际上的其他国家完善和竞争力突出,因此本蓝皮书主要开展动力电池产业体系研究,希望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总结发展经验及问题所在,尝试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预测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走向。
在过去的30年里,工业社会对能源的大量需求在未来能否继续得到保障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目前,消费型社会已经到了超过资源可持续性利用水平以及环境承载能力的地步,人们却没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到2070年,世界人口预计将达到94亿,如果全世界所有人仍然以现在发达国家的人均能耗率来消耗化石燃料的话,所有可开采的常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铀和煤炭,都将会在大约20年内枯竭。我们正面临着严重的发展不可持续性问题,消费型资本主义社会巨大的生产和消费已远远超出了合理水平。《可再生能源与消费型社会的冲突》将详细说明,在当今消费型资本主义社会中,由极高的产出和消费水平引致的大量能源消耗需求,仅仅依靠新能源是难以维系的。 《可再生能源与消费型社会的冲突》由泰德·特 瑞纳编著。
数字化正深刻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对产品的透明度和交货期要求越来越高,年轻一代有着更强的道德意识和环保理念。为应对数字化的到来,工业界不得不开启转型之路。20世纪无可争议的标准组织模式 精益生产也在寻求升级。在总结了全球工业制造商与互联网企业的优秀实践经验后,作者提出了精益生产的升级版 超级制造。作者走访了众多中小型企业和大型集团,如施耐德电气、加拿大力士公司、法国尚飞、法国索迪斯塔、JPB系统等,收集了大量商业案例。本书结合这些案例,为企业管理者揭开超级制造的原则和企业成功转型的秘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积*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战略选择。毫无疑问,工业40R当下变革时代的创新形态和创新产品。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肘代到智能时代,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时代的变革、治理的革命和社会的进步。智能平台、智能工厂、智能产品、智能服务的不断涌现将推动智慧企业、智慧政府和智慧社会的形成。在工业40中国版 《中国制造2025》的护航下,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驶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指日可待。 《工业4.0(智能制造与治理革命)/大创新治理书系》由陈潭等*。
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推动我国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发展清洁能源与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履行国际承诺的重要举措。本书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及几个重要子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技术进步、产业政策等进行了回顾与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之上讨论了支持新能源发展的产业政策,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制造业大数据》一书立足前沿、注重实用,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大数据技术在制造业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制造业大数据》一书分为12章。分别介绍了国内外制造业现状、大数据时代的工业变革、工业大数据与智能制造的关系等;制造业大数据的基本概念和来源;第4章介绍了制造业大数据应用开发相关技术;制造业大数据感知、通信与控制技术;制造业大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制造业大数据相关的应用服务;以及大数据技术在半导体制造业、石化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船舶制造业的应用。 《制造业大数据》一书不仅为机械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等相关领域高校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员提供理论知道和借鉴,同样可为制造企业从业人员提供生产指导,为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的咨询和实施人员提供参考。
总书记强调,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中国高铁的发展正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 跟跑 到 并跑 再到 领跑 的过程,实现了从 技术引进 ,到 中国制造 ,再到 中国创造 的跨越式赶超,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高铁自主创新之路,中国高铁已经成为 中国制造 和 中国速度 的标杆。 本书在全球视域下审视中国高铁的成功实践,重点探讨 一带一路 建设框架下中国高铁 走出去 国家战略。从国际经济、外交政治、文化与文明等多个维度,全面探讨中国高铁的全球战略价值,深刻阐述高铁在构建 一带一路 国际经济合作骨架、开启高铁外交新时代、再造地缘政治新版图、重塑世界金融新秩序、重构 新陆权 、打造 人类命运共同
本书分为总报告、宏观环境篇、标准法规篇、热点篇、技术研究篇、技术创新与应用篇、优秀安全产品研究篇、专项研究篇、专项调查篇和附录篇,主要包括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与车辆新技术带来的挑战,汽车产品召回现状分析,汽车被动安全标准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面向智能网联的汽车安全技术展望,整车电子系统协同开发、自主紧急制动系统、LED智能照明等技术发展状况,汽车座椅产品性能评价,电动汽车安全专项研究等内容。
《中国印刷业发展报告(2020版)》一书是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负责的 中国印刷蓝皮书系列 2019 2020年度的研究课题成果,延续了历年来的研究特点和内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所印刷研究所、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中国印刷》杂志、上海数字印刷行业协会、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数字印刷分会等单位的部分研究人员共同参与了本报告的调研收集和撰写工作。《中国印刷业发展报告(2020版)》一书由 主报告 、 分报告 、 专题报告 、 产业政策 等四大部分组成。本《报告》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课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印刷业发展报告(2020版)》全书统稿工作由张羽玲、刘成芳负责。
本书综合归纳世界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总体发展态势与特点,分析展望未来三年产业的发展趋势,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电子信息技术主要领域发展态势、典型企业业务进展、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未来走势等方面做了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对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做了专题论述,力求从多层面、多角度勾勒整个产业的发展全貌。
● 中国超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 日本失去的十年、二十年 在一片唱多中国、唱衰日本的喧嚣声中,日本却低调地实现了产业的转移与升级,淘汰掉低端制造业而向 高新尖 产业转型,并在亚洲构建起雁行格局,通过 控心化 的发展模式,掌握着核心技术、掌控着产业链条。 ●在日本人看来,经济竞争是另一种形式的战争,是实现民族目标的仅次于战争的手段。其在各产业的海外扩张,正是另一种形式及层面的 军国主义扩张 。日本已经在高铁、核电、电子、汽车等诸多领域通过综合商社及其财团体系在产业链上的布局与掌控,正逐渐将中国企业纳入日本财团的整体结构与全球战略之中。 ●日本财团体系 寓军于民 的产业发展模式,使日本成为隐形的军事强国。财团机制表面相互协调,其本质则是对国家经济和产业组织上的计划与控制,从而
本书以煤炭产业脱困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从中国煤炭产业陷入困境的问题入手,系统阐述了脱困发展的紧迫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我国煤炭产业脱困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思路和政策建议;分别介绍了山西省、山东省等地煤炭产业或企业发展陷入困境的状况、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取得的效果,并对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提出了政策诉求;收录了国发〔2016〕7号文件及有关部委的配套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