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保护研究:基于农业区域品牌化发展视角的思考》拟着眼于“农业区域品牌化发展”的视角,深入剖析美国与欧盟地理标志之争的根源,探讨其对东亚各国及地区的影响,进而充分阐释地理标志的价值所在,此后,重点围绕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问题展开研究。《地理标志保护研究:基于农业区域品牌化发展视角的思考》在详细介绍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案例,归纳、总结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终指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绝非单纯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问题;我国不仅应大力挖掘潜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更应努力提高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水平,在追求数量规模的同时,提升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市场价值,使其真正成为促进我国农业区域品牌化发展、彰显地域特色的有效工具。
茶产业作为茶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满足茶叶消费和国际贸易的需要,实现茶产业的全程标准化是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茶叶标准化之所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因为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国梦,以现代农业为目标对茶产业提出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茶叶标准化是茶产业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杜维春编著的《中国茶叶标准化发展研究》以农业产业化为背景,以现代农业为发展方向,用标准化原理的理论基础,围绕我国现行茶叶相关标准现状,系统分析了我国茶叶标准化发展的过程及未来的发展前景,阐述了我国茶叶标准化管理体系,概括了在工作实践中着重推进茶叶相关标准实施和完善的有力政策措施,为我国茶叶标准化发展提供更新更好的思想成果,是很有价值的参考。
自然环境究竟如何影响特定区域内的产业形态和社会面貌,邹怡的《明清以来的徽州茶业与地方社会(1368-1949)》通过以明清及民国时期徽州茶业为中心的若干专题研究,对该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考察。徽州地区茶叶炒制的工艺流程、茶业机构的分布特点和茶业都市的兴衰历程,均可置于当地的山水结构、风俗习惯等自然、人文环境中加以解释,进一步追问风俗习惯等人文现象的决定因子;同时,我们也将看到更多发端于自然基底的链式反应。此外,《明清以来的徽州茶业与地方社会(1368-1949)》也对海外学界的徽州研究成果作了迄今最为详尽的一份综述。
本书为清史项目之一。明中叶以降,江南地区涌现出大批商业市镇。尽管这些市镇在形式上已有别于传统村落,却并未游离于帝国行政体系之外,始终没能建立起一套类似欧洲中世纪城市那样的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体制。本书以苏州地区为例,结合社会经济史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力图突破从西方经验出发的“城乡二分法”及“城市化理论”的预设,对以往学界关注得不够的一些课题如市镇起源和镇管村机制的形成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从环境交通、赋役区划、民间信仰、主佃关系诸角度较全面地审视了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的关系。
《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研究》在分析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重要贸易伙伴的农业政策变化、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国际经验、我国天然橡胶企业“走出去”的实践、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及其应对、区域贸易协定中的农业例外安排等问题进行的专题研究,明确了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定位,重点分析了我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中的粮食安全战略、贸易增长战略、引进外资战略、境外投资战略、产业安全战略和国际规则战略等关键战略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战略措施。
本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我国玉米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在宏观层面,详细介绍了我国玉米生产、需求、流通、国际贸易及其相关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未来玉米供需进行了预测,并着重分析我国玉米的国际竞争力,以及与其他玉米主产国相比,我国玉米生产成本收益的比较优势,从而提出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在微观层面,本书重点对农户玉米品种选择、秸秆还田、机械化等新技术采纳行为、保护性耕作采用情况、化肥施用量等生产以及销售行为进行了分析。
由郭静利编著的《农业产业链稳定机制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农业产业链稳定机制,特别是运用数理经济模型、统计分析和微观经济理论,全面分析了农业产业链稳定机制演化过程的内在逻辑。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是对唐代农业思想进行系统研究的部分,共分成四章:章为唐代前期帝王的农业思想;第二章为唐代中期三位政治家的农业思想;第三章为中唐三位文学家的农业思想;第四章为唐末五代的农业思想。下编是从不同角度对唐代农业经济进行的一些尝试性探索,共分成五章:章,对两浙南部丘陵地带的农业进行了探索;第二章,重点研究了唐代南方农村的商品经济;第三章,探索了唐代的园艺业和茶叶种植;第四章,探讨了唐代的渔业经济,对唐代的渔具渔法、鱼产品的销售和食鱼风俗进行了研究;第五章,主要研究了唐代的自然灾害。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部分为基本贸易理论部分,重点阐明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与发展,贸易保护主义的起源与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原因: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与生产要素创新部分,重点论述农产品绿色生产的基本要素与创新基础,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创新对农产品绿色生产贸易的影响,第三部分为现状分析、国外启示与发展对策部分,重点分析福建省及我国农产品绿色生产、贸易的现状特点和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状况,总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提出因应之策:第四部分为附件部分,包括我国受绿色(技术)贸易壁垒影响的案例,国外有机农业发展规程等内容。
《我国土地收购储备中的物权问题研究》研究我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以及在土地收购储备过程中出现的物权问题。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能够有效的保护国家土地所有权人,土地使用权人和土地他项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解决在土地收购储备过程中出现的土地权利冲突。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以国家土地所有权制度作为制度基础;在国家土地所有权的保障之下,能够顺利的运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发展权制度,在各个土地权利人之间确定适当的利益平衡机制。对于存在于土地之上的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能够公平合理的对二者进行权衡,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机制。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由土地集中和土地整理构成。土地集中确保作为国家授权机构的土地收购储备机构能够有效的将土地集中到国家手中,并通过国家购买权的行使实现土地权利
陈新中,李平先主编的这本《河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单体工程设计范例图集》根据河南省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水文地质情况、施工技术水平、工程习惯等实际情况,结合河南省实施的《河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和《河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制图标准》在参考国内相关设计图集、图册及部分已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图纸的基础上,经整理编辑而成。陈新中,李平先主编的这本《河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单体工程设计范例图集》根据河南省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水文地质情况、施工技术水平、工程习惯等实际情况,结合河南省实施的《河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和《河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制图标准》在参考国内相关设计图集、图册及部分已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图纸的基础上,经整理编辑而成。 《河南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单体工程
本书是对中国历史上土地制度变迁历程的系统回顾,重点描述了土地所有制、田赋制度的变革,其中也涉及土地使用和经营方式的变革等内容。主线是中国土地公有制与私有制形态交替演变的历史脉络和变革逻辑,对各种变革的前因、内容、后果等完整叙述,对支撑变革的逻辑进行了探讨
延安研究历来是当代史的研究重点。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当前延安和延安乡村研究多为历史学研究和社会学研究,90年代后政治学研究逐渐淡出了,后者其实在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越来越呈现出其不可估量的意义。在史料浩如烟海的延安研究领域,孙晓忠、高明编写了《延安乡村建设资料(1-4)(套装全4册)》,不仅试图保存其史料价值,而且想通过对原始资料的再呈现,展现这段历史中蕴含的普遍性意义。通过重新对手资料的梳理,以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的视野,试图重建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乡村生活改变的图景,揭示出不同于一般理解的乡土建设的努力,并且认为这种努力也深刻地影响了共和国的乡村治理和乡土形态。
农村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公共行政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学科方法研究农村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与规律的科学,是管理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目前,我国关于农村公共管理问题的研究还处于探索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本教材在吸收外公共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农村公共组织管理、农村公共战略管理、农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农村社会保障管理、农村公共管理的监督与绩效评估以及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公共管理等角度出发,从不同的侧面对当前中国农村公共管理主体的构成、管理对象的特征、管理目标、管理任务、管理方法以及管理绩效等进行了深入剖析,力图通过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完善农村公共
从西周到如今,跨越三千年的几百件珍贵土地契约、证书,讲述着中国古今土地制度和土地赋税史,见证着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进程,承载着中华民族科学与艺术的灿烂结晶,诠释着其所处时代的发展内涵。展卷品味,从中领略尘封千年的社会风情,总会有几分启迪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