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和农业困局,农业困境和人类文明的出路在哪里呢?答案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产业化农业向农业可持续回归。 本书章以人类文明发展受气候变迁巨大影响之竺可桢假说为楔子,论述人类农业文明受地理气候自然等约束而具有先天的差异性及其演化,阐述了农业的本质以及农业与生态的密切关系。第二章论述主客二分是全球生态危机的认识论根源,归纳了有别于 西方中心主义 的、东方 天人合一 的农业可持续的理论资源。第三章论述了殖民地国家大农场农业的 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模式 ,欧洲宗主国中小农场农业的 莱茵(Rhein)模式 ,以及未被西方彻底殖民化的原住民农业的 东亚模式 的世界农业 三分天下 的格局。第四章梳理了中国延续千年的可持续农业,因国家工业化和地方政府工业化以及全球化的制度性
乡村有乾坤,事关天下事。本书站在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迈向 中国式现代化 的时代高度,以中国特有的 道 思维,在问道乡野的过程中,系统阐述了蕴含着中国式未来的乡村价值和使命。全书以走出被误读的中国历史和文明模式开篇,用发展的眼光重新阐释了 三农 的内在含义,以及在国家层面决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乡村发展对于中国未来的决定性意义。对于物质消费时代出现的诸多问题,作者呼吁人们回归传统,通过生活方式的柔性革命和 手工 心 的新产业革命,重新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平衡。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国涌现出一批乡村振兴的先进典型。为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主编了这本《乡村振兴探索创新典型案例》。本书紧扣中央战略部署,编写具有指导性、借鉴性的成功案例。全书围绕党的领导与乡村善治,产业兴旺创新创业、合作走出共富路,新农业与新农人,艺术活村、文化富村、教育兴村等7个部分,收录21个先进典型案例,每篇案例下设 故事人物金句 和 专家点评 板块,对案例内容进行总结和升华。
《可持续生计与乡村发展》一书表明,生计方法是理解乡村发展的重要视角,该方法需要对政治经济学有很好的把握。在书中,伊恩 斯库恩斯回顾了生计方法的历史脉络,分析了生计方法与贫困和福祉研究之间的联系,讨论了生计方法的内容、潜力与局限。 这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简明而全面,专业而精准,结合了多学科的视角,适合所有读者阅读。本书的分析具有原创性,并拓展了新的领域,对发展研究和发展实践做出了卓越贡献。 罗伯特 钱伯斯(Robert Chambers),英国萨塞克斯大学 通过对生计方法的概念与应用进行独特而全面、清晰而重要的梳理,伊恩 斯库恩斯结合农政变迁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充分论述了重拾和拓展生计方法的重要性。
本书以华北某地的公司型农场下乡之后的生存状况为例,通过将资本下乡这一现象置于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的关系结构中进行考察,发现:资本下乡难以克服的问题是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的互动不畅,这些因互动不畅而生发的事件对资本下乡的经营产生了影响。从这个角度看,资本下乡体现出来的并非先进生产方式与落后经营状态之间的 争斗 ,也不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的 冲突 ,更不是现代精神与传统思想的 对立 ,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和行动伦理, 内外有别 构成了中国人行动乃至中国社会的基本伦理。
本书在简述农资经营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330种农药品种、43种肥料品种以及10余种农膜及种子等农资情况。其中农药部分,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杀鼠剂分类,重点介绍了当前主流农药品种的中英文通用名、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CAS登录号、其他中英文名称、主要剂型、作用特点、防治对象、注意事项以及生产厂家;肥料部分则在简述肥料的质量标准与分类的同时,详细介绍了氮肥、磷肥、钾肥、复混肥料以及叶面肥等。另外,还收录了相关农资的法律法规文件,以方便农资经营者查阅。 本书适合广大农资经营者、农业技术人员、农业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使用,也可作为科技下乡的专用图书和培训教材。
本书主要关注农村集体和乡村振兴问题,从北京农村集体经济的战略定位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北京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以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对北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进行案例剖析和实证研究。对京郊山区的搬迁农户进行了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策略以提高这些农户的可持续生计能力;根据乡村闲置宅基地现状对乡村未使用的宅基地进行了开发和再利用的分析;还对北京市与云南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市村集体的改革进行探索,包括产权改革、经营模式创新和组织形式转变等方面,为北京乃至全国农村集体经济改革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此外,收集并整理了其他地区的成功实践,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为北京市的农村
该书针对中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比较混乱,地理标志注册标准较低,注册数量过多过滥,严重降低地理标志质量控制能力,造成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效果较差,竞争力不足等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中国应尽快完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制定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法并赋予其优先权,设立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部门统一管理权,以提高地理标志保护效率。在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同时,中国更应积极地进行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拓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内容,也应进一步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竞争力,通过品质独特性指标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综合价值评价体系对过多过滥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进行两次筛选,然后以理想参照系为参照,对剩余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现状进行评估,找出这些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对
本书从市场环境、产品定位、营销渠道、物流技术、质量标准、品牌塑造等多维度全面阐述农产品营销。本书侧重实务指导,采用较多的图表和农产品营销案例进行解读;立足农产品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推广策略;帮助读者建立农产品营销意识、品牌意识,并为读者提供多种思路进行营销渠道的选择以及挖掘。此外,本书还结合时代背景,融入移动互联的概念,对如何打造农产品品牌进行讲解。书中结合实践设置了一些思考题,引导读者思考与讨论。本书适合普通高等学校相关专业作为教材,也可供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阅读参考。
白茶,为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福建为白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因此,福建白茶的发展史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白茶的发展史。在计划经济年代的1950年-1969年,福建白茶由中茶福建公司统购统销。本书以中茶福建公司详实客观的历史史料证据,通过中茶福建公司与白茶主产区福鼎、建阳、松溪、政和及闽东、闽北地区白茶的生产、采购、销售及工艺技术改进等的介绍,展现中国白茶二十年的发展史实。
当前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在主要概念和兴趣领域方面不够深入,且忽视了恰亚诺夫的权威成就。包括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和农民研究在内的专业学科,都未能对问题的解决做出突出贡献。本书总结、提炼恰亚诺夫方法的核心,并将其与当下众多新型的农村发展运动中出现的核心议题相联系,希望拓展恰亚诺夫的分析方法,超越恰亚诺夫理论的诸多时空局限性,揭示当下小农农业中作为主要指令原则存在的平衡关系,也试图表明小农农业对于应对当下人类所面对重大挑战的潜在贡献。
正近代中国农民的基本经济模 式,无疑是当今海内外中国经济史学界研究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我国以往的农业经济史研究,多从阶级斗争、市场化或人口压力等角度入手讨论此问题,均有其极 端、片面甚至错误之处。本书尝试在整体性的生态系统变迁中考察环境、帝国主义、阶级结构、市场化等
沙洋县按户连片耕种模式弱化了农民对特定地块的承包权利,积极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调整和公共治理的功能,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和农户家庭经营的条件下克服了农地细碎化。沙洋县的制度创新在双层经营体制下优化了家庭承包经营,探索了一条符合农民利益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道路。农地细碎化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本书从实践层面探讨了农地细碎化治理路径,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这种艰巨集中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在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之后,如何确保已有脱贫成果,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从而防止农村再度出现贫困人口或脱贫人口再度返贫现象? 二是在城市工业化和工业信息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改造,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在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出和人口出生率下降的条件下,如何保护长期以来创造的物质财富,如精巧民居、服饰、村落及其建筑群,以及非物质文化,包括语言、戏剧、绘画、音乐、礼仪、医术、传说、风俗、习惯和信仰等,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保护和乡村振兴? 四是在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不断兴起的条件下,如何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本书综合运用资源配置、农户行为等理论,推演了确权到户与农用水权规模化交易的作用机理。基于微观调研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演化博弈等分析方法及模型,实证分析了农用水权确权对农户节水的激励及其传导机制。从历史变迁和理论变迁两个角度,分析农用水权交易的演进路径和逻辑,构建了农用水权交易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实证分析了农用水权交易的影响因素。 本书鉴于中国农业用水的特殊性,从分散水权的收集、交易和监管三个层面进行设计,创新性构造了 分散确权、规模化交易 的多种交易模式,重构了农用水权交易的理论范式,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理论演绎与客观实践相结合,对农用水权规模化交易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从国情条件、农用水权确权、农业节水、水权交易形式等多个层面,提出了推进农用水权确权及规模化交易实施
本书分别从创新发展和策略探讨两个维度,对当前中国农作物种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效率、制种保险实施成效以及种业数字化等几个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性探究。在章节安排方面,按照归类原则就每一章节研究的主题,分别对应纳入创新发展和策略探讨的主题分析框架内,并针对每一章节探讨的具体问题,通过应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结合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使具体问题的分析深入浅出、论证充分。最后,对大国种业安全视角下的农作物种业振兴策略进行了探讨,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澜沧江孕育茶文明/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经典系列丛书》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角度阐释澜沧江流域特别是云南境内的茶自然物种的历史发源和现代实证,阐释流域内各民族茶耕文化的历史进程以及所造就的初始茶文化现象的聚集和发展历程。澜沧江流域孕育中华茶生态文明的命题是《澜沧江孕育茶文明/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经典系列丛书》的学术价值所在。 《澜沧江孕育茶文明/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经典系列丛书》将极大地丰富中国西南地区作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文化内涵。 中华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将中华茶文化比喻成大江大河,源远流长,澜沧江流域就是它的源头。若将中华茶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华盖参天,澜沧江流域也是这棵大树根植的土壤。流域内多民族茶文化聚集就是它发达的根系统,我们更愿把它比
该书基于从2004年至至今年中央连续多年发布以 三农 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以新农合、退耕还林、扶贫政策等措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此同时,在农村较高收入差距背景下,本文还从居民收入流动性角度研究了收入流动性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牧场依靠什么发展?效益。效益从哪里来?管理。提升奶牛单产水平、提高鲜奶质量、降低饲养成本、转换经营模式等等,都离不开管理。 本书中既有对牧场管理理念与方法的阐述,也参阅了国内众多专家在牧场管理工具和标准方面的一些做法,并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牧场运营模式,始终遵循 人人头上有指标,人人头上一把刀,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的原则,从牧场的管理标准、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做了深刻的剖析和指引。 目前,通过这一系列的标准、制度、规程的完善和执行到位,笔者所运营的牧场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不断有同行前来交流、学习。这些做法对于国内牧场,特别是中小型牧场的规范管理,一定能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本书首先系统总结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风险内涵、特征、表现形式及风险形成原因,全面梳理了英、德、美、日、加等发达国家,拉美地区及印度、越南、中国台湾等及我国江浙、成渝、天津、安徽、广东南海、苏州等试点区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风险应对实践不足之处,明确退地风险防范政策需求。其次,依据农地产权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系统论等理论,结合武汉市黄陂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国家改革试验区入户调研,通过风险点感知及风险影响因素分析等较深入研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风险识别。再次,对研究区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风险进行评价,并尝试从风险预警、风险监督控制、退出后风险处理或化解等方面构建出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风险防范机制。后,在以上分析基础上设计出我国农村土地承包
《浙江乡村振兴研究报告2022》是研究院一年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收编了2022年研究院主要研究成果37篇,并按照内容分为综合研究、产业振兴研究、生态振兴研究、文化振兴研究和组织人才振兴研究五个部分。这些成果大多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本书所列报告高度聚焦浙江省当前“三农”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可为浙江省乃至全国其他省份乡村振兴发展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壮大脱贫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以云贵川冀四省脱贫地区实地调研为基础,并结合团队前期研究成果,以案例分析为基本研究方法,对脱贫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和实践探索经验进行总结归纳,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壮大脱贫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脱贫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案例,可供研究者和实践者阅读和借鉴,以期能够对同类研究起到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