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和农业困局,农业困境和人类文明的出路在哪里呢?答案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产业化农业向农业可持续回归。 本书章以人类文明发展受气候变迁巨大影响之竺可桢假说为楔子,论述人类农业文明受地理气候自然等约束而具有先天的差异性及其演化,阐述了农业的本质以及农业与生态的密切关系。第二章论述主客二分是全球生态危机的认识论根源,归纳了有别于 西方中心主义 的、东方 天人合一 的农业可持续的理论资源。第三章论述了殖民地国家大农场农业的 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模式 ,欧洲宗主国中小农场农业的 莱茵(Rhein)模式 ,以及未被西方彻底殖民化的原住民农业的 东亚模式 的世界农业 三分天下 的格局。第四章梳理了中国延续千年的可持续农业,因国家工业化和地方政府工业化以及全球化的制度性
乡村有乾坤,事关天下事。本书站在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迈向 中国式现代化 的时代高度,以中国特有的 道 思维,在问道乡野的过程中,系统阐述了蕴含着中国式未来的乡村价值和使命。全书以走出被误读的中国历史和文明模式开篇,用发展的眼光重新阐释了 三农 的内在含义,以及在国家层面决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乡村发展对于中国未来的决定性意义。对于物质消费时代出现的诸多问题,作者呼吁人们回归传统,通过生活方式的柔性革命和 手工 心 的新产业革命,重新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平衡。
《可持续生计与乡村发展》一书表明,生计方法是理解乡村发展的重要视角,该方法需要对政治经济学有很好的把握。在书中,伊恩 斯库恩斯回顾了生计方法的历史脉络,分析了生计方法与贫困和福祉研究之间的联系,讨论了生计方法的内容、潜力与局限。 这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简明而全面,专业而精准,结合了多学科的视角,适合所有读者阅读。本书的分析具有原创性,并拓展了新的领域,对发展研究和发展实践做出了卓越贡献。 罗伯特 钱伯斯(Robert Chambers),英国萨塞克斯大学 通过对生计方法的概念与应用进行独特而全面、清晰而重要的梳理,伊恩 斯库恩斯结合农政变迁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充分论述了重拾和拓展生计方法的重要性。
本书以华北某地的公司型农场下乡之后的生存状况为例,通过将资本下乡这一现象置于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的关系结构中进行考察,发现:资本下乡难以克服的问题是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的互动不畅,这些因互动不畅而生发的事件对资本下乡的经营产生了影响。从这个角度看,资本下乡体现出来的并非先进生产方式与落后经营状态之间的 争斗 ,也不是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的 冲突 ,更不是现代精神与传统思想的 对立 ,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和行动伦理, 内外有别 构成了中国人行动乃至中国社会的基本伦理。
本书在简述农资经营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330种农药品种、43种肥料品种以及10余种农膜及种子等农资情况。其中农药部分,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杀鼠剂分类,重点介绍了当前主流农药品种的中英文通用名、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CAS登录号、其他中英文名称、主要剂型、作用特点、防治对象、注意事项以及生产厂家;肥料部分则在简述肥料的质量标准与分类的同时,详细介绍了氮肥、磷肥、钾肥、复混肥料以及叶面肥等。另外,还收录了相关农资的法律法规文件,以方便农资经营者查阅。 本书适合广大农资经营者、农业技术人员、农业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使用,也可作为科技下乡的专用图书和培训教材。
本书从市场环境、产品定位、营销渠道、物流技术、质量标准、品牌塑造等多维度全面阐述农产品营销。本书侧重实务指导,采用较多的图表和农产品营销案例进行解读;立足农产品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推广策略;帮助读者建立农产品营销意识、品牌意识,并为读者提供多种思路进行营销渠道的选择以及挖掘。此外,本书还结合时代背景,融入移动互联的概念,对如何打造农产品品牌进行讲解。书中结合实践设置了一些思考题,引导读者思考与讨论。本书适合普通高等学校相关专业作为教材,也可供农产品生产经营者阅读参考。
当前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在主要概念和兴趣领域方面不够深入,且忽视了恰亚诺夫的权威成就。包括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村社会学和农民研究在内的专业学科,都未能对问题的解决做出突出贡献。本书总结、提炼恰亚诺夫方法的核心,并将其与当下众多新型的农村发展运动中出现的核心议题相联系,希望拓展恰亚诺夫的分析方法,超越恰亚诺夫理论的诸多时空局限性,揭示当下小农农业中作为主要指令原则存在的平衡关系,也试图表明小农农业对于应对当下人类所面对重大挑战的潜在贡献。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17CJY028)结项成果。 十四五 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是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的重要内容。农地经营权价值评估是激活农村土地资本要素属性的关键环节,对健全乡村振兴金融支持体系和完善农村资产价值评估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以资产评估学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地区案例和实证研究,系统介绍了农地抵押贷款中农地经营权价值评估的理论机制与分类评估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农地经营权抵押的政策演进和实践模式、农地经营权价值评估现状、 三权分置 下农地经营权价值分类评估的理论机制、农地承包经营权产权价值评估模型与实践、农地流转经营权公允价值评估模型与实践、农地经营权价值综合评估模型构建、农地经营权价值评估支撑体系建设。
.
本书首先系统总结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风险内涵、特征、表现形式及风险形成原因,全面梳理了英、德、美、日、加等发达国家,拉美地区及印度、越南、中国台湾等及我国江浙、成渝、天津、安徽、广东南海、苏州等试点区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风险应对实践不足之处,明确退地风险防范政策需求。其次,依据农地产权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系统论等理论,结合武汉市黄陂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国家改革试验区入户调研,通过风险点感知及风险影响因素分析等较深入研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风险识别。再次,对研究区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风险进行评价,并尝试从风险预警、风险监督控制、退出后风险处理或化解等方面构建出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风险防范机制。后,在以上分析基础上设计出我国农村土地承包
宋代乡村在土地制度变革、人地矛盾和政策引导等多重因素下出现了以乡村各级市场发育为标志的商品化趋势,乡村各等民户从事专业和兼业经营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乡村经济与农商社会互动的显著特点是其乡村民户经营方式的改变与分化以及基于乡村各级市场进行的要素交换,而乡村各级市场的发育则为其经营方式分化和要素流通提供了基本平台。宋代乡村经济与农商社会的互动形式对后世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壮大脱贫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以云贵川冀四省脱贫地区实地调研为基础,并结合团队前期研究成果,以案例分析为基本研究方法,对脱贫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和实践探索经验进行总结归纳,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壮大脱贫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脱贫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案例,可供研究者和实践者阅读和借鉴,以期能够对同类研究起到参考作用。
......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率同步提升的机理及其实现途径研究》围绕经济学理论的 IR 之争,基于 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不等同于工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的逻辑假设,创新设计粮食规模生产效应的多功能和粮食生产的完全成本等概念,构建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率同步提升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宏微观视角考察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率演变的规律特征;基于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规模经济效应的内外在经济协同性视角探究主产区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率同步提升的机理与途径。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规模与效率同步提升的机理及其实现途径研究》适合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硕、博研究生阅读。
该书针对中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比较混乱,地理标志注册标准较低,注册数量过多过滥,严重降低地理标志质量控制能力,造成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效果较差,竞争力不足等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中国应尽快完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制定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法并赋予其优先权,设立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部门统一管理权,以提高地理标志保护效率。在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同时,中国 应积极地进行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拓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内容,也应进一步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竞争力,通过品质独特性指标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综合价值评价体系对过多过滥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进行两次筛选,然后以理想参照系为参照,对剩余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现状进行评估,找出这些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症下药地提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设农业强国,生态低碳是方向。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做出重要部署,强调 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是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特征 。近年来,我国低碳农业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农业碳排放总量稳步降低,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低碳发展评价与核算体系有序推进,低碳发展标准与监测体系逐步完善,一批低碳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有效支撑了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牵头开展专题研究,组织撰写了《
本书是一部很有创新性的成果,从理论上和实证上论述了英国近现代农业发展的轨迹。指出雇佣型大农场并不比农民家庭农场在生产效率上更具优势,近代英国出现的大地产、雇佣型大农场排斥小农家庭农场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产物,并不是普遍性的规律。本书提出了农业、农民、农业现代化等的重大理论问题,涉及小农经济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道路等。而作者从理论与实证的结合上,都对之做出了回答,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有极大的理论创新勇气和实际考证能力 相信它将会对我国的世界史特别是世界经济史的研究产生影响,有所助益。
乡村振兴战略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有效路径的伟大实践,同时也是全球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促进 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 的作用、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数字化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课题。 本书立足于回应时代重大议题,从理论上阐释了数字经济为何及如何能促进农业振兴、农村发展和农民富裕等重要问题,通过深入的经验研究和实证分析验证了相关理论判断,为理解数字经济作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影响路径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框架。基于对中外实践的比较研究,本书总结了数字经济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提炼了以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 中国经验 。
本书以贸易网络理论、产业安全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为研究基础,以世界粮食贸易网络演变与中国粮食安全水平之间的关系为研究主线,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QAP分析法、VAR建模及OLS回归模型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了世界粮食贸易网络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并基于历史数据进行了多层面验证。全文共分9章进行系统阐述。第1章、第2章分别是绪论、概念界定及相关文献。第3章是理论基础及影响机理,主要对本文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提出粮食贸易网络演变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机理。第4章是世界粮食贸易网络演变及中国地位变迁,探究世界粮食贸易网络的整体网特征与个体网络特征,验证地理、经济、制度与文化因素对世界粮食贸易网络的影响机制,并尝试虚拟全景展示中国在贸易网络中的地位变迁。第5章是中国粮食安全水平评估,基于系统性、科学性原则
本书以耕地撂荒多发区域 赣州市为研究对象,在农户有限理性假设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构建了 外生变量 认知判断 意向选择 行为响应 的农户耕地撂荒理论逻辑分析框架,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位数回归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其进行验证和实证分析,从而形成农户耕地撂荒行为机理的完整理解,揭示出农户耕地撂荒行为决策形成机制和过程特征等内在规律。 本书在农户耕地撂荒行为机理分析中不仅考虑了农户追求收益*化的行为动机,还纳入农户文化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多种特征,以反映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等经济理性以外的因素对农户耕地撂荒行为的影响,这为解释和预测农户耕地撂荒行为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对于撂荒防止和耕地保护工作的实施和完善,以及山区耕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书遵循数据要素应用的理论基础,深刻地剖析了数据要素对驱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的作用机理,系统地推导了要素融合驱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传导机制,运用实证研究法系统地分析了数据要素对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传导机制,涵盖了数据资源、数据要素等概念内涵特征、指标体系构建、应用现状、影响效果等方面,内容丰富多样。本书介绍了数据要素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巨大作用,并结合实际案例,从特点、取得成绩、存在问题等角度出发,为数据要素应用提供可参考的范本。本书对数据要素驱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集合了新疆县域范围内推动数据要素驱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智慧和经验。
在中国, 三农 问题始终是关涉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的基本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共富,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最根本的问题。在此宏观背景下,本书力图探讨基于农村集体资产股权量化改革的农民收入增长机制。 基于马克思的 生产 分配 理论、 产权现实性 思想和共享发展观,力图构建起一个改革话语优先、在 改革 产业 增收 暨 动力 过程 结果 双向度三元关系的深层逻辑上审思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的中国叙事体系,旨在超越西方模式,明晰深植于中国土壤以及体现中国农业农村改革、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民和多元主体共享共富共生经济规律性特征的 根脉 叶脉 ,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叙事逻辑与叙事话语的语境下,讲好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中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