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和农业困局,农业困境和人类文明的出路在哪里呢?答案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产业化农业向农业可持续回归。 本书章以人类文明发展受气候变迁巨大影响之竺可桢假说为楔子,论述人类农业文明受地理气候自然等约束而具有先天的差异性及其演化,阐述了农业的本质以及农业与生态的密切关系。第二章论述主客二分是全球生态危机的认识论根源,归纳了有别于 西方中心主义 的、东方 天人合一 的农业可持续的理论资源。第三章论述了殖民地国家大农场农业的 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模式 ,欧洲宗主国中小农场农业的 莱茵(Rhein)模式 ,以及未被西方彻底殖民化的原住民农业的 东亚模式 的世界农业 三分天下 的格局。第四章梳理了中国延续千年的可持续农业,因国家工业化和地方政府工业化以及全球化的制度性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国涌现出一批乡村振兴的先进典型。为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张孝德主编了这本《乡村振兴探索创新典型案例》。本书紧扣中央战略部署,编写具有指导性、借鉴性的成功案例。全书围绕党的领导与乡村善治,产业兴旺创新创业、合作走出共富路,新农业与新农人,艺术活村、文化富村、教育兴村等7个部分,收录21个先进典型案例,每篇案例下设 故事人物金句 和 专家点评 板块,对案例内容进行总结和升华。
本书在简述农资经营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330种农药品种、43种肥料品种以及10余种农膜及种子等农资情况。其中农药部分,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杀鼠剂分类,重点介绍了当前主流农药品种的中英文通用名、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CAS登录号、其他中英文名称、主要剂型、作用特点、防治对象、注意事项以及生产厂家;肥料部分则在简述肥料的质量标准与分类的同时,详细介绍了氮肥、磷肥、钾肥、复混肥料以及叶面肥等。另外,还收录了相关农资的法律法规文件,以方便农资经营者查阅。 本书适合广大农资经营者、农业技术人员、农业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使用,也可作为科技下乡的专用图书和培训教材。
该书针对中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比较混乱,地理标志注册标准较低,注册数量过多过滥,严重降低地理标志质量控制能力,造成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效果较差,竞争力不足等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中国应尽快完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制定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法并赋予其优先权,设立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部门统一管理权,以提高地理标志保护效率。在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同时,中国更应积极地进行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拓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内容,也应进一步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竞争力,通过品质独特性指标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综合价值评价体系对过多过滥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进行两次筛选,然后以理想参照系为参照,对剩余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现状进行评估,找出这些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对
正近代中国农民的基本经济模 式,无疑是当今海内外中国经济史学界研究为重要的问题之一。我国以往的农业经济史研究,多从阶级斗争、市场化或人口压力等角度入手讨论此问题,均有其极 端、片面甚至错误之处。本书尝试在整体性的生态系统变迁中考察环境、帝国主义、阶级结构、市场化等
沙洋县按户连片耕种模式弱化了农民对特定地块的承包权利,积极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调整和公共治理的功能,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和农户家庭经营的条件下克服了农地细碎化。沙洋县的制度创新在双层经营体制下优化了家庭承包经营,探索了一条符合农民利益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道路。农地细碎化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本书从实践层面探讨了农地细碎化治理路径,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澜沧江孕育茶文明/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经典系列丛书》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角度阐释澜沧江流域特别是云南境内的茶自然物种的历史发源和现代实证,阐释流域内各民族茶耕文化的历史进程以及所造就的初始茶文化现象的聚集和发展历程。澜沧江流域孕育中华茶生态文明的命题是《澜沧江孕育茶文明/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经典系列丛书》的学术价值所在。 《澜沧江孕育茶文明/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经典系列丛书》将极大地丰富中国西南地区作为世界茶树原产地的文化内涵。 中华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将中华茶文化比喻成大江大河,源远流长,澜沧江流域就是它的源头。若将中华茶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枝繁叶茂,华盖参天,澜沧江流域也是这棵大树根植的土壤。流域内多民族茶文化聚集就是它发达的根系统,我们更愿把它比
该书基于从2004年至至今年中央连续多年发布以 三农 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以新农合、退耕还林、扶贫政策等措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此同时,在农村较高收入差距背景下,本文还从居民收入流动性角度研究了收入流动性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牧场依靠什么发展?效益。效益从哪里来?管理。提升奶牛单产水平、提高鲜奶质量、降低饲养成本、转换经营模式等等,都离不开管理。 本书中既有对牧场管理理念与方法的阐述,也参阅了国内众多专家在牧场管理工具和标准方面的一些做法,并系统提出了自己的牧场运营模式,始终遵循 人人头上有指标,人人头上一把刀,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的原则,从牧场的管理标准、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做了深刻的剖析和指引。 目前,通过这一系列的标准、制度、规程的完善和执行到位,笔者所运营的牧场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不断有同行前来交流、学习。这些做法对于国内牧场,特别是中小型牧场的规范管理,一定能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
该书针对中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比较混乱,地理标志注册标准较低,注册数量过多过滥,严重降低地理标志质量控制能力,造成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效果较差,竞争力不足等问题进行研究。认为中国应尽快完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制定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法并赋予其优先权,设立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部门统一管理权,以提高地理标志保护效率。在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同时,中国 应积极地进行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不断拓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内容,也应进一步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竞争力,通过品质独特性指标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综合价值评价体系对过多过滥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进行两次筛选,然后以理想参照系为参照,对剩余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现状进行评估,找出这些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症下药地提升
本书是一部很有创新性的成果,从理论上和实证上论述了英国近现代农业发展的轨迹。指出雇佣型大农场并不比农民家庭农场在生产效率上更具优势,近代英国出现的大地产、雇佣型大农场排斥小农家庭农场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只是特殊情况下的产物,并不是普遍性的规律。本书提出了农业、农民、农业现代化等的重大理论问题,涉及小农经济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中国家农业现代化道路等。而作者从理论与实证的结合上,都对之做出了回答,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有极大的理论创新勇气和实际考证能力 相信它将会对我国的世界史特别是世界经济史的研究产生影响,有所助益。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新疆伊犁河流域水土开发与综合利用、环境质量评价状况,结合国内外有机农业研究进展,对伊犁主要农产品大豆、水稻、葡萄、薰衣草生产、保鲜与加工技术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伊犁河流域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栽培、保鲜、加工技术标准,搭建了伊犁河流域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提出了伊犁河流域绿色有机农业发展战略。 本书可供国内外研究、推广绿色有机农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使用,也可以地方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提供技术样本与参考依据。
农村普惠金融的供给侧改革须以对需求特征的准 确把握为前提。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以金融机构的视 角反映了农户家庭生产和生活的财务状况,将借贷双 方放在同一个逻辑框架内,有助于加深对农村金融的 供需关系以及基本运行规律的理解。孙同全、董翀、 陈方、韩磊*的《中国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与农村普 惠金融建设/国家智库报告》使用农业部 全国农村 固定观察点调查系统 2009年至2013年2万多农户的 调查数据,测算了不同收入组农户以及借款户与非借 款户的家庭资产负债状况,通过对家庭资产结构、资 产负债率、收入偿债率、储蓄率、家庭外投资构成、 家庭信用资产价值及其影响、借款来源与用途结构等 方面的分析,解释了农村普惠金融的特点、发展障碍 以及建设的基本路径和方向。
陈光炬、邓远建、袁泳、严立冬著的《绿色农业营销与贸易论》在国内首次系统地研究探讨了绿色农业营销与贸易理论的基本问题,从根本上确立了农业的绿色消费理念,揭示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发展绿色农业的指导思想,以绿色文化为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的营销观念、营销方式和营销策略,以遵循绿色农业企业在经营中贯彻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农业的营销与贸易理论体系,以此推动我国现代农业的营销与贸易向绿色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粮食主产区涵盖全国13个省区,面积占全国的40%,人口占全国的58%。粮食主产区城市发展是全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经济导向的城市发展观念,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作为人类栖息地的城市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和综合效益提升。在粮食主产区的城市化进程中,因忽视规模适度性,已显现出耕地侵占严重、耕地撂荒、粮食安全受到一定威胁、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不协调等问题。研究粮食主产区城市的适度发展规模,选择符合其特色的发展路径,在稳粮强农原则下,有序推动其适度发展是必须面对和解答的现实课题,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提高发展质量的题中要义。 本书提出栖息地导向的城市发展,按照生态学原理对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地,是生态文明
马述忠、屈艺《中国粮食安全与全球粮食定价权--基于全球产业链视角的分析》基于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粮食安全现状的关注,主要以产业链视角研究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分别对中国粮食流通市场的整合、国际农业资本“引进来”的挤出效应、中国粮食产业“走出去”的政治风险、国内外耕地资源的有效供给、外资技术垄断对东道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同时也着重关注全球粮食定价权问题,在分析全球粮食定价权的整体格局和中国处境的基础上,研究定价权缺失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并指出了提升中国全球粮食定价权的路径选择。 本书理论基础严密,数据翔实,图表丰富,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作为经管、经贸等相关专业高校师生以及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当前,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开展的生产、供销、信用 三位一体 综合合作实践,引发了学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基于国内外合作经济发展丰富的实践背景,本书结合共生理论和农业产业链合作理论,提出了建立 三社 共生系统的理论框架,并对其进行了全方位阐释。本书运用数理经济学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DEA方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对 三社 共生系统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并结合我国新时期 三社 共生实践进行了案例分析进而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本书为缓解当前 三社 合作困境,促进共生合作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相关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草场经营制度的变迁、畜牧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及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致使传统草原畜牧业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考验。20世纪80年代后期,牧区落实 草畜双承包 ,赋予牧户独立的畜牧生产决策权,人为导致草场不断细碎化。随后,城乡人口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促使草场流转现象日趋频繁。本书基于制度变迁_草场流转_生态改善_生态减贫的思路,研究显示牧民通过草场流转能够实现小区域内的游牧,有助于延长草场生态的恢复时间,调整草场载畜率、降低草场压力,*终起到改善草场生态环境和增加牧民收入的作用。本书进一步采用新疆和内蒙古14个牧业旗县427户牧民的调研数据,从主观和客观方面比较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为稳定牧民收入和兼顾草场生态保护,本书借鉴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经验,提出双重保障型草场市场
《产业链治理 基于青藏地区冬虫夏草的视角》以青藏地区冬虫夏草为例,研究产业链治理,共分为十章,通过实地调研、数学建模、实证研究等方式,探索冬虫夏草的资源环境、冬虫夏草产业链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冬虫夏草产业链的治理机制设计、冬虫夏草产业链治理策略及政策建议。《产业链治理 基于青藏地区冬虫夏草的视角》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通过数据、图、表进行阐述和分析,并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结合起来,力图表述问题科学规范。另外,《产业链治理 基于青藏地区冬虫夏草的视角》后面还附有实地调研的相关问卷,以便读者阅读和借鉴。
我国历年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比例整体上呈增长趋 势,但与发达 相比,总体水平还很低,而且几乎 全部依赖 资源开展农业巨灾风险分散。因此,总 结农业巨灾风险分散 合作中国经验,探索农业巨 灾风险分散 合作中国模式和中国机制,能够丰富 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手段和方式。本书由农业巨灾风险 分散 合作机制相关理论、农业巨灾风险及分散分 析、农业巨灾风险分散 合作历史与现状、农业巨 灾风险分散 合作模式与机制设计、我国典型农业 巨灾风险分散 合作产品设计五大部分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