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世界历史演进的必然过程,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和历史夙愿。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接续奋斗,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苏州工业园区自开发建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对园区发展的要求,与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贯通起来,坚持以新思想引领、新理念指引,坚持以党建高质量保障发展高质量,坚持以国际标准世界眼光超前思考超前谋划,不断丰富和升华“借鉴、创新、圆融、共赢”的园区经验,走好开放路,打好创新牌,下好改革棋,描绘了一幅新时代“强富美高
这部书稿是一部颇具学术水平的著作,不但填补了本学科的一项空白,而且也对当前国家经济建设与环境利用,有定的借鉴意义。 诗书稿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反映了该分支学科所达到的水平,堪称佳构,可以预见将对学术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并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建设亦大有碑益……
本书是为中国合作制重建、合作社知识再启蒙而写的。作者放眼世界、审视中国,通过外合作社历史经验的比较分析和从实际出发的逻辑论证,全面阐明了合作社基本问题。特别是针对合作社问题上长期存在的思想混乱,正本清源,揭示合作社的本质,着重分析了“合作社是谁的”和“合作社为谁”这样两个识别合作社本质的核心问题。鉴于合作社立法的滞后和残缺已经成为我国合作社发展的主要障碍,作者呼吁合作社基本法的立法应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并明确论述了合作社政策和立法的基本框架。
《区域农户土地利用转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从区域耕地资源功能特点、农户目标和耕地利用关系出发,依托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农户行为学和“3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长期、系统的定位跟踪研究,构建了区域农户—农地土地利用阶段差异及其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发现了农户耕地利用差异对耕地生产能力的影响变化规律和农户耕地利用差异对耕地质量时间和空间影响变化规律。 《区域农户土地利用转型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可作为土地利用与保护领域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及管理人员的技术指导用书,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属第三产业。在面临金融危机之际,发展文化产业显示出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发展文化产业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方面有三个作用:有利于保增长和培育新增长点;有利于扩大内需和推动消费升级;有利于结构调整和实现产业升级。 文化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对于提升我国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文化产业提升了传统产业的附加值,延长了传统产业的寿命周期,解决了传统产业从业者的就业问题,甚至会对传统产业带来一场的革命。将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通过设计、品牌、咨询、会展等环节的创意化处理,在产品开发、工艺流程、市场推广、媒体沟通、延伸开发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地渗透创意,提高了产品与服务中的附加值。如文化产业中的设计
《转型的足迹——东南亚城市发展与演变》主要关注当代东南亚城市的发展状况,研究东南亚城市所表现出的在东方传统政治经济体制下迈向现代化并和世界接轨的不同的社会实践,反映了东南亚社会和全球经济建立密切联系以发展经济的愿望,同时表现维持本国传统社会基础和在现有体制下进行社会改革的尝试和努力,揭示东南亚城市发展与演变的趋势。
该书包括研究动态综述与存在问题剖析、产业安全研究的基本范式梳理、产业安全研究的基本方法构建和产业安全基本逻辑的中国实证四部分内容。研究认为,产业安全观的发展演变总体呈现出一种“中心—外围”、“开放—保护”和“竞争力—控制力”的基本范式。产业竞争力和产业控制力基于产业竞争力的产业安全水平测评,应该基于Malmquist指数法,从生产效率及其相对比较的竞争力优势角度进行;基于控制力的产业安全水平测评,应该运用定性判别方法,从产业控制力门限的角度进行。后构建的产业安全研究基本逻辑(范式 方法),结合中国农业、中国装备制造业、中国钢铁业、中国水泥业、中国能源产业等进行了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