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保与理赔是保险经营的核心环节。本书以核保与理赔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为相关理论基础,从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及其主要险种视角阐述了核保与理赔实务中的重点事项,列出典型案例。本书在吸收以往教学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教学需求,通过理论与实务、实务与案例的结合, 好地凸显核保与理赔工作的特殊性及其重要性,增强了相关理论知识学习的实践性、适用性。
保险业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保险系统性风险也成为 外相关理论和实务研究的重要话题。本书在理论基础和 外历史分析之后,从业务类型(?activity-based)、单个机构(?entity-based?)和行业整体(?sector-wide)三个视角,研究保险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演进和外溢效应, 提出完善监管的建议。本书主体部分(第三、第四和五章)研究的具体话题依次为:承保业务线本身、承保业务地理结构、互联网保险活动以及保险资金运用;公司的复杂性、公司之间的共同敞口、几类金融机构及房地产企业的跨领域经营(综合经营)以及保险资金投资上市公司;保险科技生态系统、气候变化与绿色保险、保险与其他几类金融子行业的关系以及金融体系稳定。
本书是一部系统、全面介绍并分析美国保险业法律体系及监管体制的专著,所使用的材料也很新。对于正在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监管体制的中国保险业来说,本书的出版有较强的借鉴性和积极意义。
《船舶保险》一书是为保险从业人员在岗或岗前培训而编著的。本书的编著题材以原中国人民《船舶保险》教材(王海明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版)与《船舶保险理论实务与经营管理》(王海明,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为蓝本。本书以船舶保险实务为主线,兼顾理论和其他。由于船舶保险涉及面和研究的问题较为广泛,因此本书在写作时尽量将所涉及问题之精华、要点、基本点尽量阐述清楚,删掉有争论的问题,目的是在理论上能够让上岗人员对船舶保险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使在岗人员或从事保险和学习研究船舶保险的人员能够重温一些保险理论,并能在此基础上提升或拓展研究水平与空间;实务上,能够使上岗人员尽快掌握入门的路径,少走弯路,快速上岗,符合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使在岗工作人员能够拓展思路、提升自身的业务技能
精算是保险经营的核心技术,是保险监管的重要手段,其应用主要包括产品设计、负债评估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本书对个人分红保险精算规定、个人投资连结保险精算规定、个人投资连结保险精算规定、精算责任人制度、精算报告制度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它总结了中国保险业开办新型产品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参考了各主要国家的有关做法,是保险业发展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以来制度建设的重大成就,是寿险经营和寿险监管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标志。
作者依据多年保险产品开发实践,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保险产品创新问题放置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保险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动态环境中,在研究分析保险需求、准确定位保险产品和突出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保险产品创新的战略选择与策略安排、环节与步骤、组织与管理、比较与借鉴、格式化与通俗化、定价方法与策略等进行了系统阐述论证,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前瞻性。而后根据传统产品、新型产品和第三领域产品的不同特点,分别对其创新进行了侧重点不同的分析研究。作为产品创新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由之途,上市推广成为保险产品创新课题中应有之义,新产品的上市推广也被纳入本书的研究体系。全书注重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与国外、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在坚持理论创新的实践标准的同时,突出理
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日益走向深水区,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 好地发挥金融体系的作用,为转变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提供动能支持显得尤为重要。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已经得到理论和实证方面的支持,但金融发展通过何种渠道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现有研究存在着不足。基于此,本书从金融发展是如何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渠道入手,分析金融发展在我国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为我国制定正确的金融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编者认为,从保险本质上看,保险还是首先表现为是分散风险、分摊损失的机制;所以,本书的写作思路基本上是以风险为切入点和前提的。本书的特点之二是能结合中国保险理论和实务来阐述保险基本原理。其基本结构是:风险—风险管理—保险概述—保险基本理论—保险公司(经营)—保险业(市场竞争)—保险市场(供求)—保险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