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对党在各个阶段的经济思想及其发展演进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将党的百年经济思想史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经济思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党的经济思想、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发展中党的经济思想、改革开放时期党的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经济思想五编,重点突出对各个时期党和国领导人经济思想的研究。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史的阐述与总结,一方面以大量详实的史实资料为基础,充分体现 史 的底色;另一方面突出对经济思想的提炼与分析,充分体现 论 的特征。全书资料详实、史论结合、阐释深刻,是一部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史的力作。
本项目的研究对象为1937-1949年的中国经济史。本项目成果以新的观点和方法并在新的起点上对1937-1949年的中国经济作出精准描述和深入研究。本项目传承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为研究主线的思路,紧扣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扩张(在本期主要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和战后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中国封建经济制度的延续(在本期主要是封建性的土地与农业制度的延续)、中国资本主义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发展变化(在本期主要表现为工农商交金融及财政等经济行业部门遭到破坏而出现停滞及不平衡发展)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几大主题,探索其在1937-1949年的发展和重大变局。本项目按照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形势,终成果分为三大部分:日伪占领下的战争经济和殖民掠夺经济;抗日后方和国民党统治区的半殖民地半封
傅筑夫教授是我国负盛名的经济史学家之一,系中国经济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与推动者,其论著深刻影响了四代学人,且今后还会深远影响国内外学术界尤其经济史学界。 傅筑夫文集 (辑)共五册,具体包括:《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西周、春秋战国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秦汉三国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两晋南北朝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隋唐五代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两宋卷)。《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是傅筑夫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代表作,从西周起,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到两宋,论述了两千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经济制度演进、经济结构变迁的历程,以及就中国经济史的分期、一些重大问题的性质和原因等提出了独具色、自成体系的一系列见解。其核心观点包括:(1)中国奴隶制度的
这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城乡市场长期发展研究 (编号:05AJL004)的*终研究成果。 全书采用宽阔视域、长期角度和崭新方法,对中国城乡市场在过去2500年中的发展变化进行全面的研究,较为系统、完整、立体地展现中国市场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活动及其规律,探讨中国市场长期变动规律及其与社会、文化、经济等主要因素的相互关联,勾画出中国历史上城乡市场长期发展的真实面貌。 全书共三卷,上卷论述先秦至宋元时期的市场史,中卷论述明至清中期的市场史,下卷论述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市场史。
这部九卷本《中国经济通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它原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 * 规划中的重点项目,课题名称 中国古代经济史断代研究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大学、郑州大学、山东大学的一批著名史学家担任各卷主编,组织各单位的学者参加,殚精竭虑,惨淡经营了十多个寒暑。部分分卷曾先行问世,饮誉海内外。现在九卷已全部完成,应经济日报出版社之请,一次付梓,除保留各分卷的名称之外,全书统一称《中国经济通史》。这实在是中国史学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我受嘱写这篇总序,荣幸之余,首先是向各卷主编和作者祝贺,再就几个有关问题略抒管见。 本书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九个分卷。自有文字的商代算起,亦跨越三十几个世纪。通古今之变,它是一部中国
《清實錄經濟史資料》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组織编輯的一部大型經濟史資料彙編。本次出版的是輯,分為《農業編》、《商業手工業編》、《國家財政編》三個系列,收入《清實錄》中有關順治至嘉慶朝經濟的全部資料。其中《農業编》一九八九年曾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此次重印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訂。 《清實錄》是重要的清史文獻,連同《宣統政紀》在内,全書共四千四百三十三卷(不包括卷首四十二卷),卷帙浩繁,内容翔實,全面記錄了有清一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活動。所收史料,大多來自官方檔案,舉凡一國大政,靡不備錄,為研究清代歷史所必備。它是一部编年體史書,按年代、事件,逐日分條記載,在有關軍事、外交、用人行政等内容具體、時間地點明確的事件的記載方面較為清楚,檢索比較容易。而社會經濟方
本书所收录的专著和论文虽然主题各异,但却始终贯穿着作者独特的研究旨趣:从16至20世纪政治与社会变迁的主要趋势中观察中国的商业实践。无论是追溯传统还是观察现代,无论是研究制度还是探讨现实,作者始终把中国社会固有的观念、习俗和行为方式视为一种具有坚韧的生命力的存在:它可能受到冲击,却从来不曾被置换;它可能与西方的经验大相径庭,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过去和现在。那么,我们又将面对一个怎样的未来呢?这本书中的思考或许会在不经意间点亮我们的灵感。因为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读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暂时没有内容
刘克祥、吴太昌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上中下)》内容介绍:本书是“九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是《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的后续,全面考察和探讨1927—1937年,即国民党政府成立初10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特点。本书写作采用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集思广益,汇聚集体智慧和发挥个人专长相结合,在课题组全体成员深入讨论、共同确定全书体例和写作提纲的基础上,各成员分工撰写章节,主编协调和修改、提炼定稿。
上海市档案馆有关上海市银行业同业公会和钱业同业公会的藏档数量大、种类多,本书选编时以较能体现公会运作基本情况的会议记录为主,兼及部分公函。本书选编的档案史料,主要反映八一三抗战和孤岛时期上海市银行业同业公会和上海市钱业同业公会的基本情况。对于金融机构从业人员、高校金融专业师生,以及金融史爱好者都有一定的帮助。
它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金融家族,它被认为是世界金融市场的幕后推手,关于它的传说广泛流传,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家族? 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研究了隐藏半个多世纪的一些文件,总结数万封信件的内容之后,首次详尽地揭开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真面目。从布料商人起家,罗斯柴尔德家族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环球帝国,经历多次全球巨变的洗礼,至次世界大战为止,他们一直保持着世界上大银行的地位,而且他们的商业触觉远远了金融的范畴。它是怎样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的?本书去除了流传两个世纪的神话,揭示了这个家族经济成功背后的秘密,以及它庞大的政治网络。它横跨经济、社会、政治和外交等领域,以的深度、清晰的脉络和动人的戏剧性剖析了这个现代历令人目眩和最有权势的家族,为我们揭开了全球经济政治背后推手的真实传奇。
2017年2月11日,商务印书馆迎来120岁的生日。120年前,商务印书馆前贤怀揣文化救国的理想,抱持 昌明教育,开启民智 的使命,立足本土,放眼寰宇,以出版为津梁,沟通中西,为中国、为世界提供最富智慧的思想文化成果。无论世事白云苍狗,潮流左右激荡,甚至战火硝烟弥漫,始终践行学术报国之志,无改初心。
在过去的40年间,中国经济令人瞩目的崛起,令许多长久以来关于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既定假设遭遇挑战。在整个前工业化时代,经济繁荣对于中华帝国的延续同样至关重要。在18世纪之前,欧洲优选地区所具备的部分特征,如高效的农业以及成熟的市场等,也同样在中国的经济中显现。但是,在许多方面,中国的前工业化经济又背离了西方的发展道路,比如中国一直将灌溉农业置于中心地位,同时也在家庭结构、产权、商人地位、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等方面异于西方。 本书共分9章:青铜时代的中国经济、从城市国家到君主、统一帝国的经济基础、豪强社会与庄园经济、汉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及中国的再统一、唐宋变革时期的经济转型、江南经济的全盛期、市场经济的成熟、靠前危机与优选挑战:帝国经济的重构。万志英教授对自青铜时代至20世纪初
本书包括了从资本主义关系在各主要国家产生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这一历史时期。共分为四篇,篇为资本主义确立和上升发展时期,第二篇为帝国主义形成时期,第三篇为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第四篇为苏联社会主义的初步改造, 战时共产主义 和转向 新经济政策 时期。前两篇册属于近代部分,后两篇属于现代部分。 本书认为,占世界广大地区拥有众多人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外国近代现代经济史必须对他们的经济发展历史给以正确的阐述,指出它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揭露资本 帝国主义国家对它们的剥削和掠夺,战时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反对资本 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而进行的长期的英勇不屈的斗争。
该书稿采用新颖的“文化线路遗产”思路整合滇越铁路的各类影像资料,将总长1031 千米(含中国云南“个碧临屏铁路”176.975 千米)的“滇越铁路文化线路遗产”呈现于读者眼前,展现了自公元20 世纪初至今,亚非欧以海陆交通为载体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山地文化(传统农耕)与海洋文化(定居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百余年来,滇越铁路作为世界上卓越的跨国陆路交通网络之一,构成了一条东西方之间经济贸易、人员物流、跨国跨区域的交流与对话之路,并同时推动了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奠定了两国近现代工业化的基础。
揭开历史的层层帷幕,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中国企业家们,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个极富个性的商业传统:张謇创造的“南通模式”,小鱼吃大鱼的“卢作孚神话”,建厂力求其快的“荣宗敬速度”,永久黄的团队精神,穆藕初引入的科学管理法,刘鸿生用西方谚语概括的感悟式格言……这些都是中国企业史上的宝贵经验,是后世企业家值得珍视的遗产,也正是他们代表了近代工商业的方向。 作者读史两年、寻访一年,为追寻企业家们的本土传统,走遍大江南北,用常带感情的笔触刻画出了中国近代民营企业家们的群像,还原了那些商业先驱们的喜怒哀乐,挣扎与反抗,执着与奋斗,光荣与梦想。
早期工业化不仅是世界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今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书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具有代表性的江南地区八府一州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经济区的早期工业化,即在1850年前3个世纪内江南工业的发展历史。作者以全新的观点,重新认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特点,补充了中国经济史中这一时段研究之不足,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