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变量”系列图书的最近一本。学者何帆发愿要用30年的时间,通过这套书为中国经济立传。 在《变量:大国的腾挪》中,何帆继续他对中国经济形势的记录。他用102天飞行84203公里,走访了新疆尉犁、宁夏西海固、广东海丰等30余个城市,调研了智能制造、现代农业、老年产业、互联网等多个产业,访谈了棉农、返乡青年、老年创业者、企业家和生产线上的工人,找到了能帮你更好地发展的生存策略:腾挪。 面对外部的种种变化、冲击,你可以重新发现优势,找到破局点,改变约束条件,破解看起来不可能解决的难题。 何帆会在这本书里告诉你: 乡村振兴,不是靠农民返乡,而是靠在远方和故乡之间形成互动; 县城崛起,将成为未来文化创新的前沿、体育竞技的基地和美好生活的样板; 人口老龄化——不只是一个社会的负债,也能变成优质的资产; 别
2003年5月,《南风窗》总编辑秦朔在广州中山大学提出“中国必须告别GDP崇拜”;10月,他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中将这一命题更加系统化;12月1日,《南风窗》推出《告别GDP崇拜》的封面重点文章,并将此作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调整的一个信号”。短短几个月内,定提法就成为一个流行话语。 什么是GDP?它能衡量什么?不能衡量什么?GDP与中国的国情国力、国是国策、国际影响之间,有着怎样的互动关系?中国未来20年的发展需要怎样的GDP?
十几亿渴望摆脱贫穷和落后的中国人,在不断解除束缚的过程中,以西方人难以想象的方式尝试创新,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一再突破西方领先者们所固守的可能性边界,在全球化带来的成本革命的过程中,将低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发挥到,使一个又一个手工作坊蜕变成国际水准的现代化工厂,实现了规模浩大的追赶和超越。 每一个获得巨大成就的中国企业,其背后都有一个或一群具有异乎寻常的进取心、学习能力和想象力的灵魂人物,在他们的带领之下,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被逼出来的整合创新、流程创新、颠覆性创新等创新战略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他们为中国制造赢得未来的全球对决奠定了难得的基础。正是这样的人群、这样的创造力,构成了中国竞争力的内核。 中国制造过去几年的高峰是二十几年积累的一个总爆发,当然势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召开的第1个全国性会议,会议认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对于我们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内容主要包括人民日报刊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闻通稿、人民日报社论、4篇“2017年中国经济回眸”述评等文章,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有一定的帮助。
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到2035年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和财富水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作为“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长期研究项目的第九辑,本书围绕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现有规模,未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潜力、路径、难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识别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点人群,提出了以提升人力资本为核心的中等收入群体倍增战略。 此外,本书还分析了中国整体宏观经济、需求面因素、供给面因素和若干主要产业的运行状况,归纳了2020年中国经济的主要特点,并展望2021年以及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
参与编写的包括全国十几所“985”院校、“211”重点院校及财经类院校的院长、教授、博导及知名学者,学术造诣深厚,既有卓越的教学科研经验,又有丰富的教材编写经验。 教材采用全新立体化模式,教学配套实用、精美。“一主三副”(一本主教材、一本配套习题集、一套教学课件、一批网络资源)的创新设计将学习途径全方位覆盖。不仅方便教师教学,而且更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本书涉及国资委方方面面的业务工作。纵览这些文章,每篇都有独特的视角和闪光点,集中反映了当前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的前沿热点和重大现实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对策和建议,充分体现出青年同志对本职工作进行了科学严谨的探索和积极的思考,彰显出青年同志们敢于创新、敢于挑战、钻研务实的精神。
本书是部以主流西方经济学理论全面阐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奇迹的著作。为了配合高校经济学课程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改革,本书采用了国际流行的现代经济学教科书的体例。本书由目前中国经济学界最活跃的经济学家创作,突破了传统教科书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难题。资料翔实,列有大量的专题,对外不同的观点及中国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客观的评述。本书配有丰富的学习资料和教学课件。
《从共同共有到按份共有的变革》分为四篇,汇集了近年来有关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领导讲话、理论探索文章、典型经验、有关政策法规,共计40篇。
本书立足于我国国情尤其是特殊的体制背景,全面回顾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历史,系统描述了发展现状,对现有的政策框架进行了客观评估,同时结合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未来前景,对当前争议较大的农村信用社改革、非正规金融改革发展问题以及其他相关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考察和讨论,最终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本书“ 除了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篇文章之外,收入本文集的论文,全部是基于中国改革的实际经验,研究中央计划经济制度——公有制产权结构——的改革与变迁。”计划公有制从法权上铲除了私产,而现存的以及未来的既得利益更反对将“公有的资产”做清楚的、与个人联系在一起的界定,周其仁先生的论证说明——中国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还有漫漫长路要走——说到底,这里讨论的是一个私有化在既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可行性问题。
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疫情暴露了经济体系存在的缺陷,比如产业链的脆弱性,也引发了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反思,加大了绿色转型的动力。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得益于科技进步,凸显了知识和创新的重要性。这场公共卫生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是非对称性的,低收入群体受到的冲击更大,全球范围内贫富分化问题更加受到重视。疫后世界面临的不仅是重启,也有如何重构、如何建立一个更好的社会的挑战。 中国处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的五个关键词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意味着经济政策不仅追求效率,也重视公平,以促进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本书从橄榄型社会的目标与内涵、收入分配现状、市场机制、公共政策、投资含义等多个视角,探讨未来发展的路径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在高质量发展中
本书是一本作者论文选编的学术著作,包括《中国国有部门的利润率变动模式:1978--1997》、《需求、集中与中国工业企业的亏损模式:工业组织的视角》等。
所有的经济理论,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所有的分析工具,都隐含地假设过去的规律会重复。然而,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过程,因此,对于事件场景和边界条件的认定,是一切分析的前提。好在,很多时候,把场景和边界界定清楚之后,事情的症结就已经找到了。事情演化的方向,常常也已经清楚了。 这或许就是徐远教授能够屡次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向做出异于常人的把握和预测的原因。他用自己理解和总结的经济分析工具,深入浅出地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分析宏观经济的具体问题,其结论不断在现实中得到验证。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作者在治学道路上的挣扎和思考,是他对于经济学的学习心得、对于经济学大师思想的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学习心得和理解,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
中国在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关系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中东欧国家的民众也意识到了这个事实。但是,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反映民众对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经济和贸易关系发展看法的研究。为了填补这一空白, 中国—中东欧研究院通过与匈牙利经济研究院(GKI) 合作, 委托欧洲知名民调机构在中东欧地区16个国家的家庭进行了一项调查。本报告即是调研最终成果。
近30年,中国大陆经济学重点研究的是对旧体制的改革问题,而在经济进入转型期后,学者们面临的是如何认识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大国垄断时代的发展方式、国际竞争策略和途径等,面临着研究公共政策和社会福利的解决方案、政体更新及和谐社会建立、反腐败与缩小收入两级分化等比创造增长速度更为复杂和难以破解的问题。但是,使人遗憾的现实是,中国的所谓主流经济学家,对这些问题并不感兴趣,他们中的许多人确实被各种利益集团俘获了,他们寻求的是研究收入的化而非经济学家的责任,更不会敏锐地发现经济转型对学者们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在转型中,他们成为众人的靶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评价那些“主流经济学家”,而在于提醒学界切实要关注转型问题了。现在大多数学者还在用“九五”和“十五”计划时
何新一直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颠覆者。在本书中,他系统论述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经济新原理,挑战主流经济思想。 何新自2000年即大声报警:十年内必将爆发大规模国际金融危机。 何新断言:房地产暴利并非来自房价而是来自地租。 何新说:资本市场的分配律不是按经济效率分配而是按资本规模分配。 何新说:盲目鼓吹”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就是鼓吹反人性的丛林”兽道“经济学。 何新说:国家不能作为市场游戏的旁观者而是社会各阶层利益调节的分配调节器。 何新呼吁:未来中国要和谐稳定,就必须恢复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原则,而不能纵任少数掠夺多数!
长线是金:基本面与股价走势分析,ISBN:9787220046704,作者:顾铭德著
《新中国经济思想史丛书》,目前由经济学基本理论、财政思想、金融思想、工业经济思想、农业经济思想、贸易思想、统计思想、会计思想、经济史学发展等专题分册组成。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总序、导论:新中国经济理论史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和技术统计、编1949年-1979年新中国经济理论初期发展阶段、第二编1980年-1991年新中国经济理论繁荣发展阶段、第三编1992-1999年新中国经济理论深入发展阶段、结语:新中国经济理论史发展总考察、参考文献。
吴敬琏先生把2004年以来的争论称为中国改革的“第三次大争论”。而马国川在这本书的开头说2004年8月的“郎顾之争”“揭开第三次改革大争论的序幕”并不十分准确,实际上大幕早已拉开,争论从未间断。只能说,“科龙事件”的例子把国企改革上升到了意识形态层面,从而把改革争论推向了大众,推向了网络,使得这场爆发已久的争论最终“落地”了。 从这个意义上,把2004年以来的争论叫“第三次大争论”也可以成立。 本书作者以起年轻人的大胆和敏感,从新闻视角和大众视角评述在这场 “第三次大争论”中的一些政治、经济现象,反思改革成果。该书写得很热闹,很好看,具有的政治深度,值得一读。
这一代中国人生而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风雷激荡的大时代。 改革开放的潮流波澜壮阔,滚滚向前。然而,改革的进程并不是、也不 可能是一路顺风凯歌前进,而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碍,形成或大或小 的冲突。即使改革本身,也会犯下这种或那种错误。在前进的历程中,改革 有失败、曲折和反复,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如我在纪念中国 改革20周年时曾经指出过的,改革时代和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时所描 绘的时代所具有的相似特征: “这是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 代;这是信任的年代,也是怀疑的年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 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的前途无量,同时又感到希望 渺茫;我们一齐奔向天堂,我们全都走向另一个方向……” 中国人历来有由当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