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对于国外理论发展的综述和评论。我们会梳理前沿文献的发展脉络和相关研究的演进逻辑,并总结国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在相关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二是关注中国与国外市场的制度差异。我们会仔细的分析外市场参与者的目标结构和面临的约束机制有何不同,外宏观政策向微观主体行为传导的过程和结果有何不同。三是基于国外理论研究的逻辑以及研究范式,同时考虑一些特殊的制度因素,来研究中国经济的问题,并给出适合我国国情有实践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在每一个部分,都有这样一个完整的研究思路框架,以保证我们具体的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中产阶级并非仅仅来自于受到高等教育的、从事白领工作的人群。蓝领中产阶级是指从事劳动工作的雇员,由于工资水平的上升而加入城市的中产阶级。在发达国家中,中产阶级的一个主要来源就是蓝领。历史已经证明,在快速发展的世界中,国家的发展与竞争力取决于有技能的劳动力。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呼唤更多的“新蓝领”,应该调整教育机制,转变思想观念,发展壮大中国的“蓝领中产阶级”。 出于对蓝领中产阶级成长这一重大经济与发展问题的洞察,厉以宁先生于2015年初发表了题为《论蓝领中产阶级的成长》一文,启动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汇集了三十几位作者的文章十数篇,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蓝领中产阶级的成长展开了分析和论述。这本书无疑将靠前学各界者和领导干部对蓝领中产阶级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和
《暨南大学金融系丛书:房价波动与金融稳定的理论模型我国实证及国际比较》围绕金融稳定展开研究,宏观上,货币政策通过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货币渠道直接影响金融稳定,同时通过影响房价波动及两者的相互作用来影响金融稳定。微观上,投资者情绪影响证券价格波动和上市银行股价波动、不同银行也会根据自身特征来承担、管理风险并获取收益,这些因素从不同角度影响金融稳定。
贫困农户贷款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长期以来,中国乃至世界减贫事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障碍就是贫困农户缺乏金融资金支持。本书以破解贫困农户贷款难为靶向,系统总结破解贫困人口贷款难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提出扶贫小额信贷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阐述了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创新要点、实施过程及主要成效,详细分析了扶贫小额信贷如何去除贷款门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加强风险防控。
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乏力,对于实体经济挑战越来越大,虽然实体经济发展趋好,但是由互联网商业规则形成的洗牌,影响范围涵盖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正在全方位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与此同时,传统行业正在受到互联网衍生出来的新型产业模式的冲击,大量劳动力进入重新分配和定位的全新时期,尤其是,从实体企业制造升级与产业转移将分流大批产业工人,依托互联网平台规则消化这些劳动力也迫在眉睫。 具体来说,全球化浪潮下的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将催生更多的无人酒店、无人超市、无人驾驶汽车、黑灯工厂等,大数据平台、大健康产业、机器人内容编辑的流行,使传统领域从事医生、记者、会计、编辑及其底层服务业的驾驶员、市政清洁工、服务员、工厂普工等传统劳动者也将面临工作的二次选择。 事实上,就业模式的变化已经
《全球化与中国农村发展》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演进历程,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及其竞争力;探讨了中国农户参与全球农产品价值链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系统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展的思路和模式,评价了以往的农村发展模式和思路在实践中的成效和缺陷。书中较深入地分析了农村发展模式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科学发展观的下和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农村发展新模式的政策选择;剖析了落实农村发展新模式的障碍因素;探索通过改变以往农村发展思路、发展模式以形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的可能性及需要具备的条件。书中将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农村发展模式与发展中大国印度的农村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印度的发展模式、各类发展计划和保障措施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书主要研究政府管制中有关民生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并且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供政府决策部门参考。本卷具体研究的问题有:改革动力机制与电力体制改革政策实施绩效、规制治理框架下中国规制改革与治理原则的偏离及矫正、发展中国家公用事业规制体系困境剖析、再构建及其启示、不信任和管制:模型和跨国经验、要素垄断与中国经济增长、风险社会境遇下西方国家政府社会性管制的强化及其启示、食品安全治理制度:市场、法律、还是管制、银行监管透明度问题研究等。
《中国外贸增长引致环境损害的冲突与协调研究》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经济活动存在生态边界为分析起点,研究中国环境损害中贸易增长的动态成因及其协调机制构建等问题。 《中国外贸增长引致环境损害的冲突与协调研究》对贸易增长引致环境冲突的研究将在贸易关联产业、贸易伙伴国和全球环境协调三个层面上渐进展开,在深化环境经济学思想的基础上,将环境损害引入贸易增长模型,通过考察贸易增长对产业比较优势转化的环境因素和影响途径等问题揭示贸易增长对环境损害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借助于现代计量经济方法(如CGE模型),从中国贸易增长的实证出发,构架起中国贸易增长与环境冲突的评价指标、预警体系和完整政策协调框架。因此,从理论上扩展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内容,无论对理论本身的丰富与发展或是对实践活动的政
本书阐述了跨国公司投资和技术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以及产业集聚对区域竞争力影响的作用机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切入,分别结合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的宏观数据与苏州工业园区的微观数据,采用区位熵、因子分析与TOPSIS方法分别对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分别采用灰色关联分析、趋势分解方法、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方法,针对跨国公司投资与技术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以及产业集聚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研究。研究发现,跨国公司投资、技术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正向影响,但影响存在的滞后性。产业集聚对区域竞争力提升具有正向影响,产业集聚对区域竞争力的增强起到了正向推动作用。
本书在调查了解农户新农保参加和缴费现状的基础上,首先,实证分析不同组群和不同地区农户的新农保缴费支出和养老金收入,测算并预测新农保对农村地区基尼系数和社会福利指数的影响,评价新农保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和社会福利效应;其次,了解农村老人劳动劳动供给现状,评价新农保制度的实施对农村老人劳动时间的影响;很后,将农户新农保的参加和缴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以理性人追求家庭效用很大化为理论基础,构建经济理论模型探讨现阶段影响农户参保和缴费行为的关键因素。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理念、前景与路径》首先讨论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空间范围、职能定位,继而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角度搭建框架,运用大量实例和数据,描述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发展现状,广泛地借鉴外经验及前沿理念,描绘了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理念、前景与路径》既可以为那些关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系统的研究资料和可供讨论的蓝本,也可以为首都经济圈规划的编制提供决策参考。
《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绩效实证研究 产业结构优化视角》运用区域经济理论、经济增长 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先从理论上 梳理归纳了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的互动作用机理 ,然后从我国经济发展现实入手构建了要素流动传导 下区际产业转移与总量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模型; 在构建的理论模型基础上,采用数量分析和比较分析 方法对1992—2011年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发展变化、 总量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动态演进分别进行了实证分 析;最后,使用上述实证分析获得的数据和建立的模 型,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评价区际产业转移的绩效 ,提出了调整产业空间结构,促进产业向西部地区转 移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