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研究》是专门反映晋商与经济史、票号与金融史、晋商文化与商业伦理、中国商业文明流变、商帮史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学术刊物。根据来稿内容,《晋商研究》第二辑设特稿、兴衰演替、商业文化、商贸合作、金融票号、经营管理、学生园地等栏目,为学界同人及商界、政界关心晋商和历史的人士竭诚服务。
天蒙蒙亮,水獭先生就乘船来到位于湖心的新房子。当他忙着收拾新家时,“咚、咚、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住在湖边的邻居们带着礼物来拜访:河狸先生扛来适合做床的木板,犬羚夫妇搬来刚刚做好的圆桌子,绵羊一家带来刚刚丰收的棉花,鹅宝宝们送来织座垫用的蒲草……正当大家忙着帮水獭先生装饰新家时,“砰!砰!砰!”又有客人来敲门,这次敲门声大不一样,邻居们都露出了惊慌的神色。这次又会是谁呢?
《中国区域经济学30年论文精选(1978-2008)》精选和编纂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60篇区域经济学论文和800篇论文的目录索引。作为“泰山论坛”的一项成果,《中国区域经济学30年论文精选(1978-2008)》由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18所高校的24位与会知名区域经济学专家共同商定完成。“泰山论坛”是在山东省泰山学者项目的支持下,由北京师范大学与山东社会科学院于2008年10月联合主办的。希望《中国区域经济学30年论文精选(1978-2008)》能对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有所贡献。
研究哪家公司比怎么研究一个公司更重要。 中小盘的分析框架应该是以风格分析为起点,通过中观层面的主题产业链和特定策略选股,最终落实到个股分析。 以金融学思维去解读上市公司信息,透过公告找变化,透过市场对公告认知的时间变动和方向变化去挖掘投资机会,而不是简单地看业绩、看并购重组等公告本身去做选择。 本书通过中小盘研究框架的搭建,以策略思维选股为指导,从风格分析出发,通过中观层面的主题产业链选股,以及特定策略选股,最终落实到个股分析。
天蒙蒙亮,水獭先生就乘船来到位于湖心的新房子。当他忙着收拾新家时,“咚、咚、咚!”有人来敲门,原来是住在湖边的邻居们带着礼物来拜访:河狸先生扛来适合做床的木板,犬羚夫妇搬来刚刚做好的圆桌子,绵羊一家带来刚刚丰收的棉花,鹅宝宝们送来织座垫用的蒲草……正当大家忙着帮水獭先生装饰新家时,“砰!砰!砰!”又有客人来敲门,这次敲门声大不一样,邻居们都露出了惊慌的神色。这次又会是谁呢?
“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情商”,近年来逐渐成为社会热门的话题。它虽然是个外来概念,但其根源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在本书中,作者沿着文化的脉络,结合其人生阅历和管理经验,对情商做出新的解释:首先肯定了“情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问题的重要能力,进而细化到商业活动中,人们必须有能力保持情感和利益的平衡,成全利益和情义。作者揭示了情商的两条运作规则——不平等产生情感和不公平产生情绪。这两条规则渗入人的意识,支配人的心态和行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均可见其作用的轨迹。 这本书追古抚今,包罗宏富,可谓“大文化”“泛管理”。但毫无疑问的是,它必然能给不同层次的读者,带来不同的启发和共鸣,从而促进读者依照情商的逻辑来解决实际问题。
《拐点选择:县域发展战略思考与规划对策》中带领我们破除城市化中各类问题的迷雾,带领读者和广大的规划学者适时适地走向理想中的田园之城。
凭借对数据和政策的长期跟踪分析、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度理解,光大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高瑞东认为“宏观经济可预测”。基于丰富的理论、政策、数据、实证和实践积累,高瑞东博士在本书中从宏观研判、政策分析、产业变迁、大国博弈与未来趋势5个角度,构建了12个严谨有效的宏观分析框架,并详述了框架的逻辑推演、关键变量、联动关系、预测模型等。 宏观篇,回顾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探寻中国宏观调控从逆周期到跨周期的演进路径。 政策篇,包含财政、货币以及利率三个分析框架。 实体篇,涵盖投入产出表、通胀分析框架。 中美篇,站在大国博弈视角解读美国经济与中美关系。 未来篇,集中分析人口、共同富裕以及低碳转型。 本书有助于经济研究者、公共部门、金融机构和各类企业解读高频宏观数据,把握中期政策脉络,抓住长期发展机遇。
书稿主要是将2020年12月凤凰网财经峰会上邀请的政商学界嘉宾围绕全球和中国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凝聚共识的演讲内容归纳总结而成。书稿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破局、下篇为新生。主要内容包括:金融风险管理与数字金融、资本市场开放及人民币国际化、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站在深圳看双循环、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增长、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增长、后疫情时代的资产管理、后疫情时代的大健康产业发展。
通胀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安定。通胀一旦出现,长期代价不可避免。 经过多年低通胀之后,全球通胀以新的形态卷土重来。美国等国家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创下近40年以来的新高,德国等国家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更是创70年来新高。世界各国面临的是长期通胀还是短期价格上扬?如何衡量货币冲击、供给冲击对经济增长动力和物价的影响?会不会在巨大的全球通胀“灰犀牛”背后,还跟着一只经济衰退的“黑天鹅”?全球通胀将对中国经济增长、生产者和消费者、资本和资产市场造成哪些影响? 本书生动描述了从各国货币超发、资产价格上涨、过剩产能吸收到全球物价上涨的传导过程,并从能源原材料供给冲击、劳动供给冲击、全球供应链冲击、微观价格形成机制变化等不同角度,对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物价与增长做出了全方位的深入分析。书中
王志文、卢萍编著的《中国居民消费分析与扩大消费策略研究》对我国居民消费的现状、变化的趋势,做出实证描述,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一般性收入(收入流量)、家庭资产(收入存量)三个层面,研究造成中国居民收入偏低与收入差距的深层次原因。根据居民的消费特点、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的变动剖析阻碍我国居民消费能力增强和消费倾向提高的政策、制度和环境因素,并进行省际比较,揭示差距所在;构造回归模型验证消费倾向,科学估算未来消费规模和水平,阐述确定合理消费目标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和其他地区的经验,构建我国消费拉动经济的长效机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飞速发展,取得了的成就,但也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经济增长能不能继续惠及大众、造福于全民,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书是作者对我国收入分配状况进行多年研究后形成的综合性成果,不仅进行了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回顾和国际比较,对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进行了多角度描述和多方面的数据分析,更对我国收入分配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分析了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推进相关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以全面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提出了系统性的看法。 本书不仅包括了关于改善收入分配的战略性思考,也是一本研究中国收入分配状况的学术性著作,为促进、改善我国收入分配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