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认同是指组织成员在行为与观念诸多方面与其所加入的组织具有一致性,觉得自己在组织中既有理性的契约和责任感,也有非理性的归属和依赖感,以及在这种心理基础上表现出的对组织活动尽心尽力的行为结果。它的产生与变化,受制于多方面内外因素的影响。组织管理中以双赢为出发点力求实现组织与其成员关系的契合而形成的组织认同,有助于组织及其成员共同发展。本书以中国宏观社会经济制度变化为背景,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中国企业员工的组织认同特点,进而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助于中国企业组织改进和提高管理整合的理认观点及其应对性方案,可为中国企业组织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理念与实证资料,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新视角。
???在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目前的人均收入已达到36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进一步的增长就可能会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中国的旧增长模式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中国国民生活福利水平越来越难以实现本来应有的更大提高.并给中国的未来发展留下严重隐患。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实现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的飞跃,中国面临着哪些严重障碍、如何克服这些障碍,这是中国知识界必须认真研究并予以回答的问题。???——第六届中国文化论坛宗旨
当[百年一遇]撞上[三十周年],在外企与国企的夹缝中,习惯做多的浙商突然遭遇[突袭],引发一场期市、股市、楼市的多空对决,浙商多头思维遭遇挑战……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新一轮经济转型或将从乡村振兴开始。乡村振兴从哪里入手?需要发展什么样的产业?能否留得住人?本书从生态学视角出发,探讨了乡村问题的由来、乡村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社会特点,提出以高效生态农业破解乡村产业升级难题,大力发展种、养、加、销、游“五位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全面提升农业加值,带动农民就业,从而让农民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变成现金。在这个过程中,生态农业是关键,在农业各个环节应尽量避免有害化学物质投入,实现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从源头告别有害化学物质残留,保障全民健康。在人的去留问题上,建议就地发展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本书的最后,从教育、科技、扶贫、金融、乡村组织、新乡贤等角度,深入探讨了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本书可供各级领导干部、“三农”问题研
主要包括概论、科技创新载体基本理论、科技创新载体的国际发展、中国科技创新载体发展战略、中国现代科技创新载体发展历程、外科技创新载体功能分析、科技创新载体的组成要素、科技创新载体的效能特征、科技创新载体的绩效评价、科技创新载体的发展模式、科技创业特区建设理论、科技创新载体发展未来,等等。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5》是以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综合性、连续性的年度研究报告。本报告坚持以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多年形成的评价方法,利用大量的研究统计数据,综合性、动态地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比较,为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今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5》纳入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按照《建立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本报告内容在以往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调整。本报告的研究出版得到了科技部创新发展司的大力资助和支持。2015年区域创新能力指标所用的基本上是2013年的数据。根据指标选用的数据和指标变化情况,本年度报告分为两大部分:部分是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第二部分是分省(自治
本书共分为上中下篇共十一章,上篇阐述社区居家养老行业、养老设施及企业组织,中篇阐述社区居家服务设计规范、质控、信息、风险,下篇阐述社区居家服务人员、供应商、顾客、志愿者四类参与者。从社区居家养老概念开始,梳理了社区居家养老产业政策脉络,分析社区居家产业发展市场情况,研判了社区居家养老发展趋势,以诚和敬社区驿站连锁化企业为例,系统介绍了社区居家养老集团组织架构、重点业务职能要求以及单点驿站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重点介绍了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保障体系标准化的编制原理。
本书是2017全国百名博士学术论坛论文集,共收录学术论文约40余篇,主要内容分为部分:一是雄安新区城市规划,对雄安新区的战略定位、协同发展、智慧城市构建、公共政策制定、基层组织建设等进行思考;二是雄安新区产业布局,主要围绕雄安新区的产业链构建、产业转型升级、资源开发利用、区域产业结构等问题进行论述;三是雄安新区文化建设,包括雄安新区的文化发展战略、城市品牌建设、文化产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等内容。全书跨学科、跨领域、跨界别,为雄安新区的未来发展提供多方面的镜像展示,进行多层面的思考。
为了落实中央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本书立足空间治理角度,从国家、城市群、城市、社区等不同空间尺度出发,分析中国空间组织中的重要问题,探讨空间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国家空间治理的措施和政策建议。作为国内最早系统探索国家空间治理和行政区划的专著,本书聚焦于治理的关键环节,即行政治理和行政区划优化,涉及地理学中的权力空间优化、政治学和公共管理中的行政治理,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空间布局。本书不仅对国家空间治理具有重要的应用参考价值,而且探讨的命题具有学术前沿性质,因而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适合国土空间规划、行政区划、人文地理、公共管理、政治学、区域经济学等领域的学者与实践工作者参考。
地球生物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光合作用的历史。本书从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多个领域探索了大气中CO2与植被互为消长的规律及其所产生的聚煤期与贫煤期的周期性;从光合作用机理、基因工程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未来大气CO2浓度快速增加的情况下,生物增长的速度、规模满足人类能源发展所需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从能源农业、生物质能源应用技术、物质能源在不同条件下的经济性等角度,展望了生物质能源最终全面替代化石能源并全面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机遇、方法、趋势。在此基础上,本书收集整理了迄今为止包括转基因产品在内的生物能源新品种、新成果、新案例,对地球植物大规模发展与生物质能源成为人类基础能源所引发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及其对人类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形态的影响做出了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