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包括概论、科技创新载体基本理论、科技创新载体的国际发展、中国科技创新载体发展战略、中国现代科技创新载体发展历程、外科技创新载体功能分析、科技创新载体的组成要素、科技创新载体的效能特征、科技创新载体的绩效评价、科技创新载体的发展模式、科技创业特区建设理论、科技创新载体发展未来,等等。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5》是以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的综合性、连续性的年度研究报告。本报告坚持以区域创新体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多年形成的评价方法,利用大量的研究统计数据,综合性、动态地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比较,为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今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5》纳入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按照《建立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本报告内容在以往报告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调整。本报告的研究出版得到了科技部创新发展司的大力资助和支持。2015年区域创新能力指标所用的基本上是2013年的数据。根据指标选用的数据和指标变化情况,本年度报告分为两大部分:部分是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第二部分是分省(自治
本书共分为上中下篇共十一章,上篇阐述社区居家养老行业、养老设施及企业组织,中篇阐述社区居家服务设计规范、质控、信息、风险,下篇阐述社区居家服务人员、供应商、顾客、志愿者四类参与者。从社区居家养老概念开始,梳理了社区居家养老产业政策脉络,分析社区居家产业发展市场情况,研判了社区居家养老发展趋势,以诚和敬社区驿站连锁化企业为例,系统介绍了社区居家养老集团组织架构、重点业务职能要求以及单点驿站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重点介绍了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保障体系标准化的编制原理。
本书是2017全国百名博士学术论坛论文集,共收录学术论文约40余篇,主要内容分为部分:一是雄安新区城市规划,对雄安新区的战略定位、协同发展、智慧城市构建、公共政策制定、基层组织建设等进行思考;二是雄安新区产业布局,主要围绕雄安新区的产业链构建、产业转型升级、资源开发利用、区域产业结构等问题进行论述;三是雄安新区文化建设,包括雄安新区的文化发展战略、城市品牌建设、文化产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等内容。全书跨学科、跨领域、跨界别,为雄安新区的未来发展提供多方面的镜像展示,进行多层面的思考。
为了落实中央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本书立足空间治理角度,从国家、城市群、城市、社区等不同空间尺度出发,分析中国空间组织中的重要问题,探讨空间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国家空间治理的措施和政策建议。作为国内最早系统探索国家空间治理和行政区划的专著,本书聚焦于治理的关键环节,即行政治理和行政区划优化,涉及地理学中的权力空间优化、政治学和公共管理中的行政治理,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空间布局。本书不仅对国家空间治理具有重要的应用参考价值,而且探讨的命题具有学术前沿性质,因而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适合国土空间规划、行政区划、人文地理、公共管理、政治学、区域经济学等领域的学者与实践工作者参考。
地球生物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光合作用的历史。本书从地质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等多个领域探索了大气中CO2与植被互为消长的规律及其所产生的聚煤期与贫煤期的周期性;从光合作用机理、基因工程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未来大气CO2浓度快速增加的情况下,生物增长的速度、规模满足人类能源发展所需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从能源农业、生物质能源应用技术、物质能源在不同条件下的经济性等角度,展望了生物质能源最终全面替代化石能源并全面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机遇、方法、趋势。在此基础上,本书收集整理了迄今为止包括转基因产品在内的生物能源新品种、新成果、新案例,对地球植物大规模发展与生物质能源成为人类基础能源所引发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及其对人类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形态的影响做出了预测。
《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所阐述的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际上是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中国的发展经济学。针对中国由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所走过的发展道路,《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从发展经济学理论上进行说明。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经济学家学术自传》是一套集合了40多位我国经济学家撰写的关于改革开放40年辉煌历史进程的大型自传丛书。由我国的经济学家张卓元、高培勇主编。该书是其中一册。该书分为七个部分,包括作者特殊年代的平凡经历,以经济研究紧跟时代,辨识发展阶段变化,劳动经济滨发展视野,破解经济发展之谜,中国经济的纵与横,经济学研究内外。该书以人称叙述,围绕作者自身的学术研究历程、主要学术贡献、主要学术成果展开阐述。结构合理、逻辑严谨、层次清晰,可读性强、知识性强,对回顾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探索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均衡发展之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学术参考。同时,也帮助国人走近中国经济学家,了解他们的治学历程、学术见解和成功经验,领略他们的丰富人生和理想情怀。
《通胀螺旋》一书是作者张嘉璈先生以其自身经历,全貌地记录了中国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9年间的通货膨胀发展过程。因历史和社会政治原因,战前的中国国力羸弱,维持抗战并非易事。作者以当事者的身份,从中国的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工农业发展、外国援助及中日货币战等诸多方面,详细记录了抗日战争及国共对抗时期战场之外的中国历史。这本书是一部抗战和社会动荡时期的货币史、财政史和普罗大众的社会生活史。书中关于政府治理、币制改革变迁、中国新式(现代)银行业的发展、财政弊端、城乡/东西部“二元”结构、中国对外贸易的作用等问题的讲述,被西方官学界视为了解发展中经济体发展状况的借鉴,对于今天的中国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碳中和代表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这个时代中,所有人的财富都将通过碳排放这个媒介进行重新分配,高碳企业的财富会流向低碳企业,增碳行业会流向减碳行业,这些企业的财富重新分配又会逐渐渗透到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让所有人都不能置身事外。本书从气候变暖的历史背景和国际气候谈判进程出发,详细讲述了碳中和提出的原因、现状,以及从国家和企业层面如何实现碳中和。同时,本书详细介绍了碳中和带来的一个新兴金融市场——碳交易市场的体制机制及参与方法,以及一个新兴的行业——碳管理行业的业务内容及市场空间。最后,本书以个人角度出发,讲述在碳中和时代下,个人应当如何从日常生活、学习就业和投资理财方面为碳中和做出自己的贡献。
《消费发展升级之路:40年改革开放大潮下的中国消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我国消费的发展变化和结构升级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全书共分三部分,一部分从社会消费的宏观视角入手,梳理我国消费的发展历程,分析消费所面临的供给、体制和政策等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总结消费对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贡献。第二部分从居民消费的微观视角入手,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消费主体、消费对象和消费模式发生的重要变化,特别是在“十二五”时期以后,我国消费领域出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第三部分基于历史、展望未来,着重对下一阶段消费在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消费需求和消费供给的发展变化做出趋势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