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国著名法学家卡尔 拉伦茨的一部重要著作,亦是法学理论方面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主要介绍了十九世纪初至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德国的法学理论及方法论。本馆曾引进中国台湾五南公司陈爱娥译本,引进版面世后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和学术口碑,但陈爱娥版本是针对学生的节略本,而此次引进德文第六版全版,可以使国内读者全面了解拉伦茨的法学思想。
★《法律行为论》立足于民法基本原理,结合我国《民法典》法律行为规则与司法判例,借鉴比较法上的规范与学说,对法律行为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考察与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法律行为的价值基础、私法自治的内涵及其限制、私法自治与信赖保护原则的关系;法律行为在法律事实体系中的地位、法律行为与其他行为的辨析、法律行为的分类、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的关系;意思表示的概念、意思表示的主观要件、意思表示的客观要件、意思表示的发出与到达以及意思表示解释的概念、功能、原则与方法;意思表示瑕疵的概念、故意的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无意的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意思表示不自由(欺诈、胁迫);法律行为成立与生效的区别、法律行为的形式约束力、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与特别成立要件、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与特别生效要件;法律行为的
本书为 法治原理与实务丛书 的一种。作者刘平自1996年开始从事政府法制工作,有法制监督、行政复议、行政立法、政府法制研究等多岗位经历,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市司法局一级巡视员,长期兼任上海市行政法制研究所所长。在行政法学、宪法学、立法学、法理学等领域理论造诣深厚,实务经验丰富。 法治原理与实务丛书 目前拟收入作者刘平 行政法治四部曲 :《法治与法治思维》《行政执法原理与技巧》《立法原理、程序与技术》《行政救济的法理思辨》。 本书是在作者所著《行政执法原理与技巧》(修订版)(2018)基础上,补充近几年尤其是二十大以来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提法、新精神、新经验,推出的第二版。 本书以一线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提升为目标,梳理相关法理依据和实践技巧。全书分为三篇,分别是行政执法的基本原理
《德国刑法总论:以判例为鉴(第四版)》分为七编共三十四章,体裁新颖、结构安排独特,面向实务与法学考试中的实际问题。《德国刑法总论:以判例为鉴(第四版)》在理论、实践与法学教学方面均有其特色。 《德国刑法总论:以判例为鉴(第四版)》抛弃了传统刑法教科书关于刑法基本原则、刑事立法史与学术史、犯罪论体系演进等抽象理论内容,将过失犯、故意犯的结果归责体系置于第一、二编,作为其刑法理论的基石与出发点,开宗明义直指过失犯、故意犯结果归责的具体问题与具体标准,是普珀教授在结果归责领域多年研究的集大成者。 《德国刑法总论:以判例为鉴(第四版)》面向实务,为加强理论与实践的互动采取了与传统刑法教科书不同的编排体例,在每一个具体理论问题上选取德国联邦法院(少数为州高等法院)的代表性案例。 《德国刑
《物权:规范与学说 以中国物权法的解释论为中心》(上、下册)(2011年)入选 三个一百创新图书出版工程 ,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二版在版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法律的规定,阐释了物权及物权法的概念,介绍了物权法及物权法学的体系,分析了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描述了物权法的发展和中国物权法的制定,依次介绍和讨论了物权的类型、物权的客体、物权的效力、物权的变动、物权的保护、占有、所有权总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相邻关系、共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居住权、地役权及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养殖权、捕捞权诸用益物权,以及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诸担保物权。本书适于法学硕士生、博士生学习之用,也为司法实务人员工作提供参考用书。
人工智能的兴起,将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法律也不会置身事外。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的运用备受关注,法律人工智能的影响日益深广。《法律人工智能导论》一书充分运用手资料,通过外国的法律人工智能、中国的法律人工智能、法律人工智能的原理、法律人工智能的影响4编18章的篇幅,全面介绍了法律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脉络、现实状况和未来前景,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完整的、值得信赖的法律人工智能指南。 《法律人工智能导论》由姜伟主编,江溯、邹邵坤副主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院校从事法律人工智能研究的青年专家,法律科技公司的计算机专家,法律AI研发管理的专业人士共同编写。
为深入学习研究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文化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在法治实践中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加强法治文化国际交流,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把相关机关、单位、院校和个人等组织起来,汇集了18篇重磅文章及3篇调查研究。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集中反映了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际成果,有利于壮大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法治与改革:中国的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 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方面的历史发展、理论探索、实现路径、重要意义等。《法治与改革:中国的实践》对我国二十八项制度改革领域的实践发展、改革动因、改革的立法内容、改革后的实施状况进行了全景式研究,勾勒出我国在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上,在与改革相关的立法方面所展开的宏大实践和取得的辉煌成果,全方位地展现了我国在 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方面的理论探索和法治实践,为今后我国的改革和立法提供参考和借鉴。
《物权:规范与学说 以中国物权法的解释论为中心》(上、下册)(2011年)入选 三个一百创新图书出版工程 ,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二版在版基础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法律的规定,阐释了物权及物权法的概念,介绍了物权法及物权法学的体系,分析了物权法的基本原则,描述了物权法的发展和中国物权法的制定,依次介绍和讨论了物权的类型、物权的客体、物权的效力、物权的变动、物权的保护、占有、所有权总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相邻关系、共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居住权、地役权及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养殖权、捕捞权诸用益物权,以及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诸担保物权。本书适于法学硕士生、博士生学习之用,也为司法实务人员工作提供参考用书。
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提出,“加强涉外法治工作。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需要,完善涉外法律和规则体系,补齐短板,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为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及时分享学界专家学者“一带一路”研究前沿成果,彰显国家出版社使命担当,人民出版社自2021年隆重推出《“一带一路”涉外法治研究2021》创刊卷以来,陆续出版2022年卷、2023年卷。2024年12月,《“一带一路”涉外法治研究》2024年卷出版。著名国际法专家黄惠康教授担任本书编委会主任。本书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侧重加快推进对外开放法治保障研究,尤其是深入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涉外法治建设研究,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研究,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努力创新法学思想,探索中国特色涉外(国际)法学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全面扩大对外开放
中国法域外适用是 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的题中之意。本书从系统分析域外司法裁判对于中国法的主动引用与需求来源入手,回顾检视美国法域外适用与域外管辖的历史发展、司法标准、限制要素,深刻反思国内法域外适用所引发的国际争议,剖析总结国际法上克制美国长臂管辖的反措施依据,全面梳理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阻断、反制美国法域外适用和开展主动制裁的比较经验,以期为中国法域外适用的理论构造与体系构建贡献微薄之力。
伴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我国对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包容审慎监管,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建立《反垄断法》及其配套规定,渐进健全数字竞争规则,是实现平台反垄断监管的善治之道。本书以新《反垄断法》为中心视角,针对数字市场竞争规则的治理问题进行探析,其中核心问题包括:数字平台的反垄断监管、数字经济时代反垄断法的价值研究、数字平台挑战与反垄断立法应对研究、 数字平台反垄断多元监管研究、竞争法框架下企业数据流通与个人信息保护问题等。
在中概股事件和域外长臂管辖等事件的推动以及监管部门强化合规要求的背景下,我国部分学者主张应在我国《公司法》修订之际,将合规管理的要求嵌入其中。明晰企业合规的内涵,明确企业合规与内部控制、企业董事高管等的合规义务、法律事务和道德等关键范畴之间的关联等,是当前企业合规正确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 本书旨在解决上述提出的一系列理论与实务领域问题,从合规的起源、公司为什么要合规、如何做到合规等,立足公司法与其他部门法及学科交叉,运用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多种方法,阐述公司法引入合规理念和普适性规则的应然路径,关注世界主要国家公司法领域的合规问题研究,为我国公司法引入合规的相关规则以及公司开展合规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有益的实践参考。
本书立足于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律秩序变革与发展愿景,以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人工智能与法律的关联源起、交互影响,我国人工智能法律概况为入手点,主要介绍人工智能引发民法、刑法、行政法、知识产权法等各部门法以及司法应用领域的深刻变化,分析人工智能对法律制定、法律应用所带来的众多挑战,深度剖析人工智能对现行法律影响中出现的典型问题与挑战,努力探求法律制度应如何应对、进行调整,并希望通过探索研究实现有效地运用人工智能为法律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书以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研究主题,积极响应实践部门的迫切需求,紧密结合预算绩效评价的实际要求,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构建出一套更加科学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希冀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部门开展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图解立案证据定罪量刑标准与法律适用》自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本书是第十五版的第三分册。本书基本囊括了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危害国防利益罪中的所有罪名,共计78个。具体包括:故意杀人案、过失致人死亡案、故意伤害案、组织出卖案、过失致人重伤案、强奸案等。每个具体的罪名都按照【概念】【立案标准】【定罪标准】【证据参考标准】【量刑标准】【法律适用】的体例结构形式编排。 本书根据《妇女权益保障法》《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民事诉讼法》《兵役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修订、公布的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修订。
本书聚焦农业保险领域的核心问题 利益失衡, 以利益分析为切入点,从法学视角深入剖析农业保险利益结构的特殊性,将法学理论同经济学理论及农业保险实践相结合,系统考察利益失衡的多元类型及其成因。本书内容涵盖农业保险利益结构、利益失衡、法律协调机制等多个方面,构建了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本书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农业保险利益失衡法律协调机制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方案,为解决农业保险利益失衡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本书收录了中国民法立法的体系化与科学化问题、关于中国《民法典》编纂体系的研究报告、坚持现实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原则积极推进民法典分编编纂的建议、论《民法典》总则与分则之间的统辖遵从关系、民法基本权利和基本分析方法等十一篇文章。 《民法典》是国家治理的基本遵循,是国家经济基础运行、市场交易活动和人民安身立命的基本保障,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因此法典的编纂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工商业与人权:伦理、法律和管理学的多维解析》是工商业与人权领域首 部具有跨学科特征的综合性教材。本书作者从伦理学、法学和管理学的多重视角绘制了工商业与人权这一新兴学术领域的知识图谱,联结整合了工商业与人权领域的基础理论、主要议题、核心规范、前沿动态,为开展跨学科研究和对话提供了坚实基础。本书不仅深入浅出地为学生、教师和学者提供基础性知识,以引导和推动不断发展的工商业与人权理论和实践;还提供了详实的案例、启发性问题、深入阅读材料和在线资源,能够满足读者多元化的学习和研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