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包含十五篇翻译自英文的法律实证研究经典论文,均发表于美国顶尖期刊。这是中文世界第一本认真编译外文法律实证研究经典文献的读本,适合对法律实证研究有兴趣的学子、法学者、实务家、社会科学家,依照兴趣各取所需。全书分五编,各编前均有编者撰写的导读,铺垫选读论文的具体贡献与知识背景。 本书内容由十二位兼有法学与社会科学训练、且有留学背景的年轻学者翻译,再经过与两位留学美、加的副主编多轮沟通修订,六位年轻学者校对,几位主编最后审阅、校订。译者与编者添加脚注用以说明国内读者不熟悉的制度情境和对统计方法进行进一步解释,以及与原文作者商议后修订的文稿。本书帮助读者跨越语言藩篱、制度隔阂、统计门槛,进入法律实证研究的最高殿堂。 本书是以最严谨的编译态度,耗时近十年,方呈现于读者诸君面前的法
自人类建立法律以来, 性 一直是法律力图规制的内容,婚姻、避孕、堕胎、淫秽、同性性行为等议题在不同时代都曾引起激烈的斗争。《性与宪法》以古代性观念、性风俗为起点,又从美国建国之初的立宪理念,讲到 19 21世纪美国性道德和性观念的演化,再到美国Z高法院在格列斯伍德诉康涅狄格州案(避孕)、罗伊诉韦德案(堕胎)、奥贝格费尔诉侯吉斯案(同性婚姻)等一系列涉性判决中扣人心弦的观点以及判决背后生动的时代背景,史诗般地讲述了「性」与「法律」相互碰撞的精彩历程。
本书关注的问题是:为何政府依法或没有依法办事。 法学家们历来是这样回答的:法律能促成一种自发性因果效应 当人们的行为遵守既定规范时,法律就居于统治地位;行为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服从、义务或遵循的关系。与这种 规范性 观念相反,本书捍卫了一种实证主义解释。依据这种解释,法治是相关行动者实施策略性选择的结果。法治不过是政治主体借助他们所能积聚的一切资源,处理彼此之间冲突的可能性结果之一。唯有当这些主体寻求诉诸法律来解决彼此之间的冲突时,法律才能居于统治地位。 法治 (rule of law)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有别于 法制 (rule by law)的制度性均衡状态,原因就在于权力分置。当任何群体都无法强大到足以支配其他群体,并且当多数人皆运用制度去促进自身利益时, 法治 便产生了。多数统治与法治之间的不一致性,仅仅
本书收录新公布的《 关于适用 合同编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全书内容全面,编排合理,收录民法典及 公布的与民法典密切相关的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指导案例裁判要旨等。书中对民法典每一条文附加“条文主旨”,指引读者迅速找到想要查找的条文。书中收录的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文件对新修改的部分在正文中用黑体突出显示,以提示读者重点关注与学习。本书收录了指导案例中的“裁判要旨”,可给法官、律师等法律专业同仁提供参考。
法治一直被誉为 无可匹敌的人类善 ,但人们对于法治要素的认定有着相当大的分歧。当人们大声疾呼要求维护或推行法治时,他们倡导的是关于尊重私有财产和提倡自由的法治实质性概念?是保障 法律内在道德性 的形式概念?还是强调应当拥有公正去庭并就法律问题展开辩论的程序概念?必要的紧急情况下(如抵御恐怖袭击)是否可以 超越法律 行使权力,来维持或恢复法治? 在《迈向法治》 书中,来自各个学科的研究人员讨论了这些问题引发的诸多理论法学、政治学与道德的困境,并考察了美国和全世界的实践状况。这本跨学科著作及时出现并梳理了法治的概念,探讨了何时有理由(如果有的话)行使 超越法律 的行政权力以维持或恢复法治,揭示了军事干预后建立法治的前景和风险。
这是一本帮助大众分析如何防范财富风险的书。全书共5章,包括企业财富、财富传承、婚姻财富、财富工具及政策解读。 本书借助翔实的司法案例,对资本市场热点问题、与大众密切相关的财富保护及传承问题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并给出规划方案与风险防范措施,以打破大众的法律认知盲区,为大众提供操作指引。同时,作者解读了对大众影响较大的财富领域的相关政策,包括全球征税、居住权、意定监护、遗嘱信托、遗产管理人及房地产税等。
本书从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时代背景,人类社会的共性,各民族国家法律的共同与差异及其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原因的层面与高度,全面、系统、概括地阐释当今世界几个主要法律体系或家族的生成、演变、及发展,并指出其各自的特征和独特价值,*后提出人类社会法律发展的共同方面和世界共同法产生形成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本书是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22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一般项目(项目号:22SKGH027)。本书以麦考密克意义上的制度法理论为题,致力于勾勒其理论发展脉络并解释其演变的内在因由。在从 作为制度性事实的法律 到 作为制度性规范秩序的法律 的前后演变中,经由制度性事实的重释可以发现,非正式言语行为和惯习的共同作用使得前期制度法理论必须进一步推进,并最终在 斯密式定言命令 的实践理性阐释中得到理论基础的夯实和定型,由此获得的理论形态很难被定义为规范性法律实证主义或后实证主义,而应是本书所称的 制度性法律实证主义 。
民法典调整因婚姻家庭产生的民事关系。婚姻家庭法律关系可以因自然事实(如出生、死亡)、事实行为(如扶养事实),也可以因法律行为而发生变动。本书是以我国民法典为规范基础,专门研究身份法律行为(相对于财产法律行为)的专著。本书主要章节包括:绪论;身份法律行为的基础理论;身份法律行为的民法典适用;婚姻无效或者被撤销损害赔偿问题分析;夫妻财产约定问题分析;忠诚协议的性质与效力问题分析;婚外同居补偿协议问题分析;离婚财产协议的效力问题分析;继承协议问题分析;遗赠婚外同居者遗嘱的效力问题分析;放弃继承协议问题分析;遗赠扶养协议的解除问题分析。
本书通过对清代性规范的专门研究,探讨了 将一部分性行为定为犯罪的社会背景。长期以来,不同社会群体的成员都被要求按照其身份遵守不同的家庭道德和性道德标准。清朝政府则建立了一种新的性别制度,它规定了跨越身份界限的性道德和刑事责任的统一标准,要求所有人都应遵守正统婚姻中界定的社会性别角色。这种转变,表现在官方关于通奸、异性 、 、女性贞节和 等的法令谕旨与司法处理上面,代表着帝国政府为了应对当时正在发生的那种令人不安的社会和人口变化而做出的努力。
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数量逐年攀升。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不断变种过程中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包括犯罪有组织化、产业化色彩浓厚、催生大量黑灰色产业链等。为了有效预防并精准打击具有组织化、智能化、隐蔽性强、社会危害性大的新型诈骗犯罪行为,厘清诈骗罪中尤其是处分行为理论中素有的争议问题,并提出符合司法实践具体情况的理论观点,将其适用于具体案件中对行为人的行为进行准确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本书通过对诉讼诈骗行为的分析与论证,得出该行为符合诈骗罪基本逻辑构造的结论,应当以诈骗罪对该行为进行定罪量刑。最后,对于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与处分行为紧密相关且具有较大争议的犯罪案件行为的定性问题,根据所持有的 处分行为必要说 与 处分意识必要说 的立场,得出骗取他人放弃之物的
本书在对中外刑法解释的发展状况进行梳理和考察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 刑法解释过程论 这一理论命题。刑法解释不仅是一种解释行为,其更是一种解释过程。解释主体、解释立场、解释角度、解释客体、解释对象、解释规则、解释原则、解释行为以及解释方法等九种要素是刑法解释过程得以形成的构成要素。主客间表现形式与主体间表现形式是刑法解释过程的必然外化形式。在各种要素综合作用下,刑法解释过程体现出了客观性、主观性、时间性、空间性、规范性、开放性、承继性和建构性这八种基本特征。在全面、科学、系统阐述刑法解释过程论这一命题之后,本书还就当下刑法解释领域中所存在的主要刑法解释理论展开了独具特色的学术反思和检讨。
每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决定了其法律形成的特定路径。我国法律的形成离不开党的领导, 党领导立法 既是一个实践命题,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本书以党规和国法为框架,对党领导立法进行界定,以《惩治贪污条例》《民法通则》等法律为例展示党领导立法的具体过程,深度呈现党组织在立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从学理视角进行阐释。倡导从党领导立法的实践中提炼标识性学术概念、学术原理和学术话语,以解释立法的中国经验,从学术角度回应西方学者对我国立法的误解和误读。
数据权利是公民个人因个人数据的产生而拥有的基本权利,具有独立的研究价值。共享社会模式下,个人数据共享成为社会的必然要求,但共享所要求的分享性决定了个人数据权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家数据权力、企业数据权力以及其他社会个体的不当侵害,跨境数据流动中的个人数据更是面临着诸多可能被侵害的刑事法律风险。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对个人数据权利保护作出了相关规定,但仍存在作为保障法的刑法供给结构性缺失、动态保护不足等问题,司法保护也存在法律适用与事实认定等方面的争议。应当在反思与检讨数据权利个人控制论的基础上,确立社会控制论立场,明确数据权利保护必须受制于国家数据主权、兼顾个人社会责任等原则,采用多元刑法立法模式,以避免单向性立法、兼顾数据权利与数据权力平衡、完善附属刑法规范设定并明确跨境数据流动
内容简介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四版)》是著名法学家苏力的代表作,是法律社会学及中国法治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是改变当代中国法学视野的现象级著作,曾获1978—2014影响中国十大法治图书奖。《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四版)》首版于1996年,2002年、2015年两次修订再版,《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第四版)》为第四版。全书以“法律多元主义”为进路,通过对转型中国若干个案的理论考察,从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多个方面对中国“法治”赖以推进的“本土资源”进行了生动展开和规范转化,并提炼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这一核心命题,表达了要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非正式资源、有传统习惯的法律制度中吸取中国法治建设的营养的
本书以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研究主题,积极响应实践部门的迫切需求,紧密结合预算绩效评价的实际要求,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索构建出一套更加科学的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希冀为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部门开展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本书以侯志涛律师提出的办理民事执行案件的“一个中心”——以法律为中心,“两个基本思路”—— 立体化网络查找,线下现场查看走访和调查取证,“四个操作指引”——扩大执行主体、查找财产线索、采取执行措施、提起执行程序等为基础,将办理民事执行案件的操作流程进行划分,以常规动作开篇,以四个操作指引接力,分为五个部分展开,分别为常规动作、执行主体、执行财产、执行措施、执行程序,详细、实操地阐述民事执行案件办理的365个动作,并列出动作背景、动作步骤以及相关法律规定或规范指引,以期对同行律师、法务工作者、当事人、法科学生等有所裨益。
本书对民法总论相关知识、原理进行体系化阐述。全书分为六编。编“民法导论”,具体包括民法概念论(作为私法的民法、民法的若干核心概念)、民法体系论(外部体系、内部体系)、民法方法论(民法的法源、解释、续造、案例处理方法)。第二编以下为本论,以私权为逻辑主线阐述民法一般原理。第二编“权利主体”,具体阐述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第三编“权利客体”,具体阐述了民法上的物和其他权利客体,如给付、智力成果等。第四编“权利变动”,具体阐述了权利变动的样态、权利变动的原因(法律事实)、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的一般原理(法律行为的概念、分类、意思表示的构成、意思表示的发出与到达、意思表示的解释、意思与表示不一致、意思表示不自由)、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法律行为的效力障碍(无效、可撤销、效力待定
本书以企业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数据获取、数据利用、数据交易和数据迁移的行为规范体系,重点研究企业数据的权利归属、交易监管和流通利用规则,为完善企业数据法律治理提供对策参考。
《标准必要专利使用费纠纷研究》一书秉承市场定价、权利保护的总体原则,分为 司法程序、善意谈判、费率计算 三大篇章,综合国内外最新的立法材料、司法案例、执法政策等,对当前标准必要专利使用费纠纷中较为常见的善意判断、费率计算、地域管辖、劫持判定等核心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本书核心观点为:回归市场定价是解决标准必要专利使用费纠纷的根本之道。此类纠纷更适合通过双方自主谈判或者双方合意下的非诉纠纷解决机制予以化解,而非由单方径直选择特定法院、尤其持对己有利立场的法院进行起诉,试图先行制造对己有利之裁判。本书将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填补了此类研究中的空白。
数字社会背景下,数据、算法和互联网络的结合使具有人格权利本质的个人信息天然内含的财产价值被充分挖掘,由此如何妥善地证成个人信息财产价值外化的路径,并确保该路径能够协调个人人格权益保护与财产权益分配之间的平衡,成为未来数字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底层法律问题。本书基于对个人信息财产价值外化路径的研究,逐一探讨了数字社会中个人信息的客体属性、权利属性、财产价值的外化路径和财产权益的归属问题,对未来解决数据的确权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索。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应用带来了社会巨变,也催生了数字法学研究的新视阈,但未来数字法学研究仍然需要遵守主体性价值至上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