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除《宪法》全文外,宪法相关法收录了与《宪法》密切相关的部分法律文件(10件)全文,并将截至 2023年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的现行有效法律(294件)中与宪法及宪法相关法(49件)有关的全部法律文件明细以附录列出,供参考使用。 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配上了知识点,以便更好地普及法律。 二是采用了大字版式,以便读者更好地学习和使用。 三是条文增加了条旨,以便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 四是采用了双色印制,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希望本书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为大众学习和了解《宪法》及相关知识提供帮助,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乡村司法》对乡村司法作广义的理解,在对不同地区乡村司法运作的翔实田野调查基础上,对中国乡村司法状况作出了总体描述。通过从整体上理解中国乡村的司法需求,综合考量乡村社会变迁及其所受到的结构性约束,建构了乡村司法的“双二元结构”理论。
在无力以逻辑成学之前,只得以逻辑的方法来对宪法之本质“评点感悟”。虽难合吾之本意,然无奈之余对所发言论也不敢有稍许慢怠。以愚见,欲振兴我国宪法之学,必须要有一整套分析宪法的新的工具。盲从西学,只能亦步亦趋,终会落入西人所掘的逻辑陷阱之中;只有另辟蹊径,方能独断独行,有所创造和发现。即便无法奉献一个逻辑的体系,但至少可以获得一些值得回味的问题留于后人研判。本书致力于挖掘那些隐藏在宪法现象背后已经沉睡了很久很久的问题,若读者阅毕此书能对笔者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提出问题的角度有所回味,也不枉愚10年来的良苦用心。 本书是现代大学宪法丛书中的一册,全书共分二十五章,分别就宪法逻辑学的方法论、从权利到人权的逻辑演进以及法律体系构建的非法治化倾向等等问题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本书内容全面,结构
本书依其配套教材《宪法学》的体例,选择相关的案例进行解析,章:宪法基础理论;第二章: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第三章:政权级织形式;第四章:国家结构形式;第五章:选举制度;第六章:政党制度。基本覆盖了宪法学的各主要知识点。 本书适用于以下人员:(1)各层次法律院校师生;(2)参加高等教育法律专业自学考试、成人教育考试的考生;(3)参加律师资格考试的考生;(4)有职接受法知识培训的司法工作者及其他人员。
什么是宪法?宪法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宪法的本质是什么?宪法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这是学习宪法首先要明确的问题。简言之,宪法具有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一切政党、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服从宪法,一切法律法规和社会规范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习近平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过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该重要论述为我们学习、掌握宪法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共
尹长海、义瑛、刘昕编著的《宪法教学与实例分 析》是根据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综合改革的要求,为了 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提高宪法教学效果编排的地方 本科院校特色教材。全书主要介绍我国宪法的基本原 理和基本知识,配有100多个经典实例及分析,几乎 每一个宪法基本知识都有实例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 ,使学生能更好地领会宪法的本质、规律和作为国家 根本大法在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可帮助 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充分认识到公民的基本权 利和义务。
本书是本深入研究隐私权的宪法保护的学术著作。 传统上,中国人以讲隐私、存隐私为不齿,隐私不仅见不得人而且不正大光明,直到改革开放,这种观念才有所改变。如今,隐私作为一种权利主张急需得到法律保护。在当代中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一向被认为是民法学界的任务,隐私权的宪法保护鲜有人关注。 本书选取美国和德国的隐私权宪法保护为比较对象,从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发展历史、基础、宪法保护的效力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普遍人权意义上的隐私权宪法保护问题。
距产增订已经五年。在平常状态之下,此次改版,必不限于局部的增订。但举世各国近来已入于战争状态,其政治制度,变动甚速,大都不易论其利弊得失。而因参考书籍及其他资料,搜集维艰,即叙述亦以正确。《比较宪法》卷帙颇巨,在此印刷困难之际,能获续印,已属幸事;改排,殆不可能。因之,此次改版,仅就原书第六编第三节以下予以增修;俾读者对于五年以来,我国战时政制时的变迁及其现状获一明白的概念。增订范围,虽然有限,凡所增益,或为一般治宪法学的人所需求的资料。其他各编及附录,均暂仍前版之旧,未予更易。
本书共8章,分别为:绪论,中国近代改良主义的宪政运动,清末政府的立宪骗局和颁布的“宪法”,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北洋军阀的“制宪”,国民党反动派的“制宪”,新民主主义宪政运动和宪法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者以历史顺序为线索,系统地评述剖析了中国宪法的发展演变历程和中国历史上的宪法。 作者认为,中国宪法的历史是在1840年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反对清朝专制制度、争取民主自由的斗争中揭开序幕的,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宪政运动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中国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民主政治和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人民
公益法实践为法治社会独有之善举,秉承积万众之私、成天下之公的理念,弘扬公共利益价值,以公益诉讼、公益上书等方法谋求制度创新,通过个案正义实现社会正义,成就权利救济之道。 公益法实践开启新的公共领域,从法律和权利角度提供参与正义制度建设的资格、机会和理性方法,唯有人人参与建设正义制度的实践才会不断趋近国家之善、社会之善和人性之善,实现和谐社会作为公益利益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