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 现。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 年、新中国宪法70周年。70年前,1954年9月20日, 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 议制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在我国宪 法制度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加强宪法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坚持知识普及、 理论阐释、观念引导全面发力,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宪法精神、社会主义法治 精神。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的意见》提出: 注重发掘、研究、保护共和国红色法治文化,传承红色法 治基因。 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是红色 法治文化的丰富宝库。根据各方面提出希望继续加强宪法文献资料宣传出版 工作、
货币权力是当今社会最具统治力的社会权力,货币权力的异化与滥用则是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制度根源。本书以最近一次金融危机为切入点,以货币权力为研究对象,从宪法学角度分析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背后的货币制度运行逻辑,探讨中央银行的宪法地位及其运作机制、货币利益集团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侵蚀、持币人货币财产权的宪法保护等理论问题,并着重探讨了中国语境下的通货膨胀、地方债务危机、货币超发、超额外汇储备等客观命题。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深入研究隐私权的宪法保护的学术著作。传统上,中国人以讲隐私、存隐私为不齿,隐私不仅见不得人而且不正大光明,直到改革开放,这种观念才有所改变。如今,隐私作为一种权利主张急需得到法律保护。在当代中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一向被认为是民法学界的任务,隐私权的宪法保护鲜有人关注。本书选取美国和德国的隐私权宪法保护为比较对象,从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发展历史、基础、宪法保护的效力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普遍人权意义上的隐私权宪法保护问题。
货币权力是当今社会最具统治力的社会权力,货币权力的异化与滥用则是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制度根源。本书以最近一次金融危机为切入点,以货币权力为研究对象,从宪法学角度分析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背后的货币制度运行逻辑,探讨中央银行的宪法地位及其运作机制、货币利益集团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侵蚀、持币人货币财产权的宪法保护等理论问题,并着重探讨了中国语境下的通货膨胀、地方债务危机、货币超发、超额外汇储备等客观命题。
《分解资料丛书:宪法实施的保障》编著者孙谦2012年12月,在纪念我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之际,为了弘扬宪法文化,完整地展现世界各国的宪法文本,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和中国检察出版社组织编译出版了《世界各国宪法》。《世界各国宪法》收录了193个联合国成员国现行宪法中译本,全书按照地域分为四卷,分别为亚洲卷、欧洲卷、非洲卷、美洲.大洋洲卷。邮于《世界各国宪法》卷帙浩繁,为了便于读者查阅相关资料,编者对《世界各国宪法》文本中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与义务”、“立法机构与立法制度”、“行政机关”、“司法机构与司法制度”、“地方制度”“宪法实施的保障”六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类梳理、编辑,推出《世界各国宪法》分解资料丛书,以便于读者科研、科学使用。本书所摘录各国宪法的有效文本,时间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
侯晓焱著的《进退之间:证据不足不起诉实务研究》主要从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了这一制度赖以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和体现的价值理念,又从无罪推定、罪刑法定、证据裁判、诉讼经济等视角检视证据不足不起诉制度,以加深入理解证据不足不起诉的价值,为贯彻该制度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同时特别关注了现存立法中公诉证据标准对证据不足不起诉运用的影响。我国基本上采用审判中的定罪标准作为提起公诉标准,但出于检警关系、检法关系等因素的考虑,若干证据充分性存在争议的案件被起诉、留有余地的判决始终存在,其中不乏误判。这其中的原因包括庭审方式、证据规则、舆论影响、外部干预等多种因素;通过对证据不足不起诉的类型化实证分析揭示出我国实践中存在证据不足不起诉与其他类型不起诉替代使用、部分证据不足案件依然
本书以一种宏观视角对行政许可的一般原理与实践、历史发展与现状、立法设定与实施、法律责任与监督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论述。全书共分两部分:理论与探索、规则与应用。部分主要探讨了行政许可的利弊权衡与正当控制、国外参照与历史溯源、现状评价与立法选择、概念认识与性质分析、种类与原则、条件与标准以及行政许可法在整体上的进步与局限等问题;第二部分主要阐释了行政许可的设定、实施主体、行政许可实施的一般程序与特别规定、对行政许可的监督与被许可活动的监管以及行政许可中不同主体的法律责任,还以行政许可法为蓝本全方位地分析了与行政许可相关的各类案件。本书是一部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学术著作,内容上兼收并蓄,难度上深浅相宜,表达上雅俗共赏,适于从事行政许可研究与应用的人士参考。
《中国宪例研究》是以宪法视角审视生活中宪法问题的事例研究丛书。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宪例,需要学术界给予关注、研究以解释。通过对这些个案的分析和解释,过去被人们认为枯燥、抽象的宪法开始走进公民的日常生活,激活了沉寂的宪法学,力求促进宪法原理与中国现实之间的互动,传播宪治理念,推动宪法社会化进程,以实现共和国土地上的每个人感受宪法阳光的学术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