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一是因为其理论内容丰厚,最先发展了法哲学的实质内容;二是本书语言优美,采用类型学和分析学的思维,更适合读者阅读和理解。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交易顺畅、合规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然而,数据要素交易不仅存在着交易对象不明确、主体权利不清晰、交易模式不完善等问题,还存在着数据要素市场需求尚未被激发、市场格局尚未形成、消费需求匮乏等问题。《数据要素交易的法律制度构造》试图从法律层面确保数据要素交易实效。一是提出 基础数据要素 的概念。通过区分个人信息、个人数据及信息/数据等 基础数据要素 ,不仅可有效消减数据要素交易的法律风险,极力延拓信息/数据主体的自由意志,还可强化数据要素交易的合规体系构造。二是重塑数据要素产权制度。赋予互联网企业以数据要素产权主体地位,赋予个人以数据要素产权的投资主体地位。结合数据要素买方主体的现实需求类型划分数据要素,重塑数据要素产权内容,以此作为数据要素交易的制度基础。三
`
`
百年前,张之洞尝劝学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是时,国势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一时问,中西学并立,文史哲分家,经济、政治、社会等新学科勃兴,令国人乱花迷眼。然而,淆乱之中,自有元气淋漓之象。中华现代学术之转型正是完成于这一混沌时期,于切磋琢磨、交锋碰撞中不断前行,涌现了一大批学术名家与经典之作。而学术与思想之新变,亦带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转型,为中华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至 ,中华现代学术已走过百余年,其间百家林立、论辩蜂起,沉浮消长瞬息万变,情势之复杂自不待言。温故而知新,述往事而思来者。“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编纂,其意正在于此,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收纳各学科学派名家名作,以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新变,探求中华现代
'费希特(1762 1814),德国古典哲学家,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本书是费希特依据他早期的知识学原理系统地研究法权哲学的专著,亦是一部经典的古典政治哲学著作。本书分为三编:法权概念的演绎;法权概念的适用性演绎;法权概念在现实社会中的系统应用。费希特的法权哲学为先验地演法治共同体的正义基础及其理性根基提供了思想方案,其所探求的政治制度的自然法正义价值仍具有相当的启发性。
`
本书分为原理编和法律实务编两部分内容。其中,原理编基于现代化管理理论系统地阐述了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开发建设法律手续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涉及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开发建设法律手续管理的行业背景、管理原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工具管理和环境管理。法律实务编探讨了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开发建设法律手续管理实务构成与法律风险,根据项目开发建设的进度特点,分阶段阐述了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过程所涉及的各项行政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相关法律手续的办理流程、工作内容及其法律依据和应该注意的法律风险。
本书篇幅不长,通过一件司法案件再现了清代中期普通人在宏大的 、严密的制度下如何生存。作者在僵化的史料背后,试图重新塑造逝去的历史中的人物的生命。通过具体的描述,使我们真正进入一直靠抽象的概念理解的乡村世界,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难与现实中。通过对案件的分析,再现了十八世纪中国司法制度的优越:理性官僚组织之严密、文书系统、审讯程序、破案限期、法医制度等等。但也指出了其局限性:刑讯始终是司法制度内的“标配”之一;法医地位极低,其专业意见被官员随心所欲地利用或扭曲。比较十八世纪中西方的司法制度,之所以中国在十八世纪没有像欧洲一样放弃刑讯制度是因为传统中国的案件审判需以招供作为结案的标志,而当时英国陪审团制度的出现、欧洲大陆证据法的应用则促使了刑讯的废除。
西塞罗(前106 前43),古罗马著名政治家、演说家、法学家和哲学家。在《国家篇》中,西塞罗提出了共和的观念,他的共和观念综合了以前的诸多政治观念。西塞罗的共和思想不但是罗马政治文化的折射,也是整个古典时期政治文化变迁的真实写照。《法律篇》完全与《国家篇》一体,其内容以罗马共和国的法律传统为依据。西塞罗的《国家篇》和《法律篇》是他的重要著作,代表了他的政治法律思想。
本书以2018年10月26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规定的六种狭义刑事司法协助(即送达文书,调查取证,安排证人作证或者协助调查,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没收、返还违法所得及其他涉案财物,移管被判刑人)为基础,也将五大广义刑事司法协助(引渡、外国刑事判决的承认与执行、追逃追赃执法合作项目、以非法入境或洗钱促请他国刑事追诉、在他国追赃中的资产分享)纳入其中......
本书属于 新时代法学教育丛书 。本书在中国法律史料考据的基础上,对夏商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的法律制度进行了全面介绍,对中国历史上的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事件、法律人物等各种法律现象加以叙述分析,对法律秩序类型的演变、价值做出评判,对法律发展的规律加以总结。 中国法律史课程主要向学生全面、客观地介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运行及其规律。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理解、分析、评价历史上的法律现象,加深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提高法律分析能力,进一步构建起法学理论的知识体系,树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念。
本书是由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程啸专门为初学民法的本科生如何入门,对为什么要学习民法、现代法律体系中的民法、民法的体系与全貌、民法的课程与教科书、如何学习民法等基础问题,作出的详细解答以及循循善诱地指出民法学习的路径;为具有了民法的基础知识,想要深造,准备报考研究生,或者已经在攻读民商法的硕士、博士学位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本书则以具体、生动的案例材料,丰富的阅读材料指引,几乎”手把手”地指导他们怎么样分析民法案例、怎样做民法文献综述、怎样写作民法论文以及民法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素养等学生在民法学习中,经常面临的问题,做个九个较为专题的讲座式的介绍。
土地契约是二十世纪中国重要的史料发现,著者利用 外收藏的明清土地契约,对明清时代的经济结构、土地制度和土地契约关系的特点,地权分化的历史运动,贵族地主经济、庶民地主经济和山区经济的变化等问题,作了新的探索,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在法学、比较史学的观照下,以民间文书证史,揭示出中国古代土地所有权的丰富内涵。围绕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福建、 、广东、广西的土地契约关系的特点,进行区域性的专题考察。两方面互为补充,彼此参照连贯,深入阐述了明清时代乃至秦汉以降中国古代农村社会经济的结构及其演变趋势,为研究中国契约学、明清社会经济史拓展了新途径。
生命科技是关于生命活动、生命现象与生命本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技术。生命科技在医学治疗、基因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由于其事关生命的产生方式。生命的存在形态,因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因而用法律来规制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显得极为迫切。本书从生命科技的产生与发展出发,从伦理学、法理学的基础上论争了生命科技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趋势,并在法理范围内探讨了生命科技的发展方向。
受损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有效修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通过科技手段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已有充分的智识基础,通过法治途径保障生态环境修复则有待进一步研究。本书梳理了生态环境修复的一般理论,构建了生态环境修复的规范性话语体系,分析了生态环境修复的典型样态,识别了阻滞生态环境修复的法律原因,在夯实生态环境修复法制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描绘了我国生态环境修复法治的应然图景,归纳了域外生态环境修复的法制建设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生态环境修复法律制度的方案和建议。
经济学和法律有着什么关系?假设立法者提议持 抢劫犯必须判死刑,各方必然会有不同的反应。媒体和舆论会强烈支持对犯罪采取强硬手段;律师会提出异议,认为这种惩罚太残酷;法学家会思考这项议案的公平正义的问题。而经济学家则会发现,持 抢劫的判罚跟谋杀的判罚一样,会鼓励抢劫犯杀掉被害人。经济学这种直达问题本质的能力,使得它不仅适用于解释法律,还有助于法律的制定。作者简洁明快地厘清了法律与经济学的关系,而平易的行文风格适合专业人士乃至外行读者,同时无损其观点的深度。利用大量实际案例,加上渊博的芝加哥学派经济学知识,作者坚定地为法律的经济分析“辩护”,并没有颠覆传统法律学者的结论(对同一法律问题,比如是否废除死刑,它能被不同的立场所用),而是改变了双方辩论的本质。又比如在讨论房屋租赁法时,一
本书收录了广东省法学会民商法学研究会2019年学术年会、2020年学术年会的精选论文30余篇。主要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与适用、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公司法、金融法、知识产权法等具体部门法领域的理论争议与实践困境,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发展与协同的宏观视野研究,以及民商法具体规则设计和解释的微观视野研究。本书体现了民商法学理论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对民商法学学术和实务疑难问题的思辨、对新兴问题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对民商法的立法和司法适用也大有裨益。
本成果就标准必要专利纠纷中的核心争议问题展开了系统、全面地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标准必要专利权利人向标准制定组织所作的FRAND承诺的性质;二、标准制定组织的知识产权政策在防止标准必要专利权利人垄断行为方面的功能;三、标准必要专利问题处理的域外经验比较与借鉴;四、标准必要专利权利人申请禁令救济的限制与平衡;五、 公平、合理和无歧视原则 的具体化(FRAND原则的功能定位;六、中国语境下标准必要专利反垄断规制的框架构建。
本书是一部围绕妇女、婚姻、家庭展开的法律社会史著作。书中以清代以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地位为视角,对与妇女权利直接相关的法律实践做了细致梳理。通过深挖诉讼档案,作者对清代、民国、1949年至当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离婚案件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剖析,还原了大量关于妇女离异、典妻、审判诉讼等历史细节,揭示了近世以来相关法律制度与诉讼实践在妇女权利的保护或损害等方面远为复杂的非线性悖论关系。全书吸收了大量中外学者中国法律史研究的 成果,并尝试与重要的学术观点对话,表现了开阔的学术视野,并融合了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妇女史、法制史研究的探索上做了有益尝试。
本书以过去几年作者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前沿生物科技应用所引发的监管挑战为主题展开讨论。本书考察的生物技术包括干细胞疗法、合成生物科技、基因检测,以及农业转基因技术等。这些技术都是关乎动物与人类健康、生态与环境状况,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生物科技。它们一方面为人类在疾病治疗、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难题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同时也给各国和国际社会带来法律规范与监管挑战。本书通过多种研究方法,对这些监管挑战进行分析与探讨,以通俗的语言展开论述,让不同学科背景的读者都能轻易一窥新兴生物科技与社会、文化、经济、法律碰撞之结果。作者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展现生物科技相关法律与伦理问题研究的复杂性与跨学科研究属性,吸引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学者加入生物科技法律与
地方债具有公债的属性,地方债体现了国家财政权力与公民财产权利的关系,因而具有宪法意义,在挖掘地方债的宪法原理的基础上,寻求对地方债及其风险进行法律规制,是我国地方债健康发展的现实选择。书稿共十一章,包括一、地方债的厘定,二、地方债的历史演进,三、地方债的宪法价值,四、地方债的宪法原则,五、地方债的宪法理念,六、地方债的合宪性审查,七、 地方债的基本法律控制,八、地方债的特别法律控制 基于地方债的风险和地方财政危机,九、地方债法律控制的域外经验,十、地方债宪法与法律体制的现实困境,十一、地方债的宪制改革与法律完善。
本书收集整理了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及相关决议和决定,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区适用的所有全国性法律,对比2021年版,增加了两个文件,一是,2022年12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 安全法)第十四条和第四十七条的解释》;二是,2022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办法》。
本研究在 专利技术标准化 背景下,遵循 创新驱动发展 之理念,以美欧实践为研究样本,把解决中国问题作为研究出口和依归,选取多学科的视野,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系统地阐述了法律规制技术标准化中专利劫持行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研究的简要结论为:技术标准化中的专利劫持行为是一种滥用专利权的行为,与科技创新大计相悖,应综合采用民法、专利法、反垄断法、标准化法、民事诉讼法等多维法律规制模式。在推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过程中,针对技术标准化中的专利劫持行为,我国相关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执法还存在不足,应当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