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审判实践》是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组织编写的、面向社会的法律实务类文集,作者主要为法官及法学专家等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文章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与时下热点、焦点问题较为贴合,受到司法实务界人士的欢迎。本书共收入文章28篇,主要内容涵盖司法实务、改革前沿、司法大数据分析、案例精解、审判业务文件等多个领域,尽可能全面地从各维度、各视域反映上海的审判实践情况,对司法审判实践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新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明确提出了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的任务,简称为“三战”。将法律战作为我军政治工作斗争准备的一项内容是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加强军队建设和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一个重大创新和发展。现在全军上下都在认真研究“三战”问题,就“三战”本身来说,舆论战和心理战也是我军的光荣传统和克敌制胜的成功经验,只不过随着社会发展和高技术战争的出现,舆论战和心理战的内容、手段和实现方式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但法律战却是我军条例中新出现的提法,对法律战的定义、内涵、任务和“作战方式”等都需要认真把握和思考。 “法律战”虽然是政工条例新提出来的,但从其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表现形式来看,无论是在军事,还是商业、文化等社会生活的领域,却是早已经存在。
内容简介
中国环境诉讼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诉讼数量偏少和诉讼数量结构不合理两个方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地方保护主义不当干预环境司法、环境诉讼成本过高和环境诉讼中举证难度较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的环境立法已经做出了的尝试和努力,表现在《侵权责任法》对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和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出现。然而,中国环境诉讼仍面临较多难题。该书既包含环境民事侵权案件,也有环境行政案件;既有私益诉讼案件,也有公益诉讼案件;既有案情的叙述,又有法律的分析。相信本书所收录的案例内容和法律分析能够给污染受害者、环保社会组织、法官、律师、学者、法学院校学生和其他对环境诉讼感兴趣的人带来的收获和启发。
本书是一部讨论明清时期法律制度与法律文化的著作。 本书能够在史料与理论以及宏观与微观上较好地揭示明清司法的独特意蕴,准确地描绘明清司法的历史镜像。 本书代序的“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可能前景”一文,旨在反思百余年来中国法律史研究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就本文的研究方法而言,作者借用了新文化史的叙事策略。在“罪与罚:包公故事的法律文化研究”中,通过辨析包公故事中的法律适用,作者发现其中的许多案件的裁判结果与明清时期的律例规定颇为吻合。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一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寨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这些判决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哲学思想,有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