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收录民法典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指导案例裁判要点、适用民法典判决的典型案例等,内容全面。 2.收录带有 条文主旨 的民法典标准文本,方便读者根据需要迅速找到相关条文。 3.全文收录与民法典密切相关的未修改可继续适用的司法解释、新制定的与民法典配套的司法解释和清理修改的司法解释及相关规范性文件。文件的新修改之处均在正文中以黑体字标示,突出变化,强调学习重点。 4.全面汇编司法实践中可参照适用的人民法院民事指导性案例裁判要点。 5.精心收录适用民法典新条文判决的典型案例,充分体现民法典带来的重要变化。 6.赠送人民法院民事指导性案例全文及典型案例裁判文书全文电子文件。 7.提供2023年民法典相关法规增补服务。
公司章程被称为公司的 宪法 ,章程的制定要求考虑商业运营、管理科学和法律风险,本书基于200个因 傻瓜式公司章程 引发的章程及股东争议案件,进行深度解析,对72个核心条款设计进行指引,以实际中的 坑 ,来提出条款制定的对策。 每部分内容设计有 设计要点、阅读提示、章程研究文本、同类章程条款、公司法规定、专家分析、章程条款设计建议、公司章程条款实例、延伸阅读 几个板块,清晰实用。
五名洞穴探险者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决定抽签吃掉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葜尔是这一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恰好选中了威特莫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五封判决书依据相同的事实和法律,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这一著名公案是西方法学院学生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话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卜四位法官的判决韦。这些判决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
该书以“药家鑫案”“许霆案”“黄碟案”等曾引发社会广泛争议的案例为研究“标本”,以法学家的理性、敏锐和洞察力,从那些被人们、甚至法律人有意遗忘、主动省略或懒得验证的但却至关重要的情节和事实入手,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思考和结论,极具启发意义。 作者认为,中国法理研究应当坚持的进路是:摆事实、讲道理(法理)、断是非。三者的顺序也不能乱。只有针对普通人确实能经验感知的事实,才能展开可分享的说理,虽然由于对相关因素的评价不同,甚至因为自我利益的驱动,各自得出的判断并不一致。这正是本书的追求。 这是一种更生动也更开放的案例分析。虽然这些案件都已尘埃落定,但它们留给人们的思考空间仍然很大,作者提出的问题以及有关的讨论本身,仍有意思,仍值得我们深思。 本次修订对全书文字做了些许调整、修改和补充。
本书是对2019年11月发布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规定的解读,纪要内容涵盖公司纠纷、合同纠纷、担保纠纷、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证券纠纷、营业信托纠纷、财产保险合同纠纷、票据纠纷、破产纠纷、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和第三人撤销之诉纠纷案件的审理,《民法总则》适用的法律衔接问题,以及民刑交叉纠纷的处理方面诸多争议较大、亟待统一法律适用与裁判标准的问题。为准确适用纪要,由刘贵祥大法官主编,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起草纪要的法官编著该书,对纪要123个条文进行逐条解读,采取“条文主旨”“条取“条文主旨”“条文理解”“相关规定”的体例结构,既比较全面地展现了纪要规定的本意,又对相关疑难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和指引,为广大法官和其他法律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书分四个栏目, 思想译介 分析了机器人学三法则的奥秘以及其在科幻小说中的运用,并探讨了与机器人学三法则相对应的人类学法则; 部门法视野 内容涉及人工智能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制、法定数字货币个人信息保护、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原则、政府开放数据流动的法律秩序等; 跨界对话 内容涉及智慧法院建设、P2P借贷平台涉罪案件的实证分析; 域外观察 则为欧洲议会关于《机器人技术民事法律规则》的立法建议、欧盟人工智能高级专家组的《可信赖人工智能伦理准则》的原文翻译,可以为我国相关立法制规提供参考。
内容简介
《*高人民法院司法观点集成》是由人民法院出版社编纂而成,体现了*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司法解释、政策、指导案例等司法文件的非常不错司法观点。2017年以来,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高人民法院公布了贪污贿赂、盗窃、敲诈勒索、抢夺、抢劫、拐卖妇女儿童、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减刑假释案件、网络犯罪、涉黑涉恶犯罪、地下钱庄犯罪等一系列刑事类司法解释和重要意见;制定了关于夫妻债务纠纷、劳动争议、食品药品纠纷、消费者权益保护、医疗损害责任等司法解释;积极开展破产审判工作,制定公司法司法解释,为我国企业参与境外贸易、投资等提供司法保障措施,出台加强金融审判工作、改善营商环境、平等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等意见;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出台为绿色发展提供司法服务、为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司法保障、服务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等多
只要有犯罪和刑事司法制度,就有冤案,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什么是冤案,到底有多少冤案,为什么会发生冤案,如何发现纠正以及预防冤案,是设计与完善刑事司法制度时绕不开的重要议题。由于国情不同、诉讼制度存在差异,任何一个国家的冤案及应对措施既有共性,更有区别。总结这些异同,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在系统梳理域内外的研究与实践情况的基础上,《刑事冤案比较研究:一个国际的视角》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比较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是国际范围内首次大胆的尝试。
中国环境诉讼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诉讼数量偏少和诉讼数量结构不合理两个方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地方保护主义不当干预环境司法、环境诉讼成本过高和环境诉讼中举证难度较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的环境立法已经做出了的尝试和努力,表现在《侵权责任法》对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和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的出现。然而,中国环境诉讼仍面临较多难题。 该书既包含环境民事侵权案件,也有环境行政案件;既有私益诉讼案件,也有公益诉讼案件;既有案情的叙述,又有法律的分析。相信本书所收录的案例内容和法律分析能够给污染受害者、环保社会组织、法官、律师、学者、法学院校学生和其他对环境诉讼感兴趣的人带来的收获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