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版权史中,研究近、现代版权史更为必要,因为其中可作为今天“网络时代”借鉴或参考的内容更多。版权作为一种观念,至少在中国的宋代就产生了。版权观念在中国产生较早,但在版权的立法保护方面,中国却落在了西方人的后面。本书对中国版权历史发展本身,也应该借鉴世界版权历史的分期方法,进行科学的认识。对中国的版权和著作权的内涵,不要一概而论,由于它的内涵宽广博士,它既有本土资源,又有一些舶来品。单就舶来品而言,也并不是通过一个渠道从一个国家引入的,而往往是多向度、多国有引入的。而具体认识其中哪些是本土资源,哪些是舶来品,有的分得清楚,有的就分不清楚。
《博物馆常用合同概论》一书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对6个大类28种博物馆常用业务合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附有参考文本,可供博物馆在日常工作中参照使用。书中所涉及的文物借用、文物展览、接受捐赠、参观服务、展品制作、布展施工、文物复仿制、借用文物拍摄影视、博物馆基建、文物保护技术服务、租借文物资料等各类博物馆业务活动,都是博物馆工作中十分常见的业务活动。为这些业务活动量身订做的合同示范文本,对于博物馆的业务工作实践,特别是对于基层博物馆的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与此同时,该书作为我国博物馆学界部关于博物馆合同的专业著作,其出版与面世还将对提高博物馆和博物馆学界对博物馆法律工作的关注产生良好的影响。
本书从法律的根奉宗旨——规定可支配稀缺资源之归属出发,严格遵循形式逻辑,深入探讨了民法原理,次构建了民法学的法理逻辑,全面、系统地批判了民法学流行学说。提出了大量具有基础意义的新论点,在此基础上全面介绍了民法总论的内容。一卷在手,可全面了解现有民法学理论和体系的逻辑破绽。因此,本书与流行的任何一本民法总论和民法原理有根本的区别,是学习民法总论和民法原理的不可替代的著作。本书运用形式逻辑,分析解决了民法理论诸多疑难问题,是训练法律思维、民法思维的教材。本书提供了民法学的整体观和方法论,是学习、研究民法哲学难得的基础读物。
专利价值的评价和评估是个难题,一直没有普遍认可的方法及标准。2010年6月至12月,由中国技术交易所(以下简称:中技所)启动并完成“专利技术投资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课题。本书是该课题的成果。本书针对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专利组合价值评估体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整体操作流程,对标准与专利的关系,以及专利纳入标准后对价值分析指标体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专利价值的评价和评估是个难题,一直没有普遍认可的方法及标准。2010年6月至12月,由中国技术交易所(以下简称:中技所)启动并完成“专利技术投资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课题。本书是该课题的成果。本书针对专利价值分析指标体系、专利组合价值评估体系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整体操作流程,对标准与专利的关系,以及专利纳入标准后对价值分析指标体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本书之出版始于1979年,为因应法律、判例及见解之变更,已经屡次修订,篇幅渐丰,论述之重点在探究民法债编通则之立法意旨,阐明判例、解释所构成之民法理论体系,辅以学说趋向,期望有助于实务见解能随社会生活的变迁而进步,定纷息争,促成彼此的和谐。 本书有机会以简体字付梓,应感谢法律出版社编辑刘彦沣女士的热心联系,先经由前来东吴大学研究民法的王卫权先生转达厚意,继即踌躇,有赖刘女士费心,多次电子邮件往来,诚挚沟通意见,终于成事,借用大理院上述文义,“宁非幸事哉”。惟学术无边,所论难免舛误,尚祈法学闳达不吝指正,以匡未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