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对自己的个人信息,享有财产权吗?网络平台利用我们的个人信息攫取商业利益,为何我们自己却不能从中获得任何收益?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确立个人信息的人格权属性后,这些问题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亟需回应的现实问题。 国内实务界和学术界从竞争性权益、用益权、数据资产权、权利束、数据服务合同利益等视角提出数据财产权建构的可能性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在本质上承认了一种制度发展趋势:技术革命正在逐步消融传统的所有权概念,数据无法被排他性地占有,注册、付费、订阅等产业服务模式推翻了数据所有权的实践基石。那么,在新时代,我们又当如何面对这种 所有权终结 的趋势呢? 本书在企业数据权益和个人数据权益的博弈中,选择了从数字时代的个人财产权切入,审视其概念危机和内容异化。相较于直接提供所有权补
本书力图从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及民国时期民法典、民法通则、担保法一路走来的中国物权法立法及比较法的角度,来解说中国的物权法。中国目前的物权法规则漏洞、含混之处不少,因此,本书不仅注重介绍中国目前的实定法,还力图展望相关规则的未来演进。本书结合实务及实定法进行解说,尽量避免纯粹的学术讨论。每章之后均附思考题及推荐阅读文献,帮助学习。
《财产、经济犯罪专论》是厦门大学法学院刑事法学系列之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刑事司法实践中常见的财产、经济犯罪的构成及其认定中所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与实务两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析。 本书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内容新,针对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产、经济犯罪所呈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运用*的法律规定、司法解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讨。对现阶段出现的新型经济犯罪,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走私罪、公司犯罪、金融犯罪、合同诈骗犯罪、妨害税收征管的犯罪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等犯罪都有较深入的分析和介绍。对传统的财产犯罪,如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侵占罪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的表现形式有更新的阐述。对职务型财产、经济犯罪,如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新的特别表现形式和构成特点也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施行。《民法典》是一本写满民事权利的宣言书,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为帮助读者 好地理解《民法典》中的法律概念、术语以及具体条文的适用,我们从实用、易懂、便捷的角度出发,编写了“民法典实用问题版系列”图书。 本套图书具有以下特点:1.实用的解读。对重点条文根据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的释义、解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等进行精炼、准确的解答,为理解、适用《民法典》的条文规定提供实用的解读。 2.实用的指引。结合生活、工作实践提炼法律适用问题,并依据《民法典》及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的进一步规定进行分析解答,为处理法律事务、解决法律问题提供实用的指引。 3.实用的工具。提炼法律知识图表,让成体系的《民法典》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