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根据2017年9月1日第二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为主体法,就重点条文进行权威注释,并辅以相关指导案例、典型案例裁判要旨,方便读者迅速查看、全面理解、准确掌握条文内容,帮助广大读者学法用法,是学习适用我国仲裁法相关法律制度的实用图书。
本书收录2021年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八部法律的规定》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文本,逐条加注条旨,在重点条文下进行“理解与适用”“典型案例适用指引”“条文参见”等的注释加工。 本书的后半部分附录了我国道路交通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等文件。除此之外,还收录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整理的流程图等,方便读者查阅,是学习了解我国道路交通相关法律制度的实用法规工具书。
本书是九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行政程序法研究”最后一本。着重论述了“行政程序法与现代法治国家”、“行政程序法基本原则”、“行政程序法的法典化”、“行政救济”等与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密切相关的问题。本书表达作者对行政程序立法基本观念的著作,是作者对本国和各国行政程序立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和思考的成果。就总体而言,无论是资料性的作品或理论专著,目的都是直接为我国制定行政程序立法中最重要的立法--行政程序法服务,为我国的行政程序立法提供资料、理论依据和立法经验。
本版在系统、全面地阐述民事诉讼各种制度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对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原理和运用的阐释与说明,也对原有内容予以充实、增补和调整,进一步丰富了民事诉讼法的知识和理论。 此外,作为一本专著式教科书,本书在形式上亦有特点:一为目录设置要点提示,便于知识点的宏观把握及快速查找;二为文中设置“问题与思考”及“知识拓展”版块,便于阅读者进一步思考;三为文后设置“关键词索引”,便于学习者对照查阅。 本书既可为法学本研阶段教学及自学使用,也可为法学理论及实务工作者参考使用。
本文集主要按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及港台、外国部分加以分类编辑。由于刑事诉讼的文章较多,又分总论、证据和分论三个部分。
行政诉讼本身,无论是法律的制度,还是制度的具体运作,尽管存在种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在看到其步履艰难之同时,我们或许也应看到其良性循环的一面。 我国行政诉讼法基本上是在缺少行政诉讼实践的情况下制定的,这是以成文法为传统的国家经常面临的尴尬,尤其是对于经常打破传统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此一缺陷导致以成文法为其特征的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非常重视理论构造,每一部辉煌的法典背后都寻求坚实的理论作为基础,以此来指导成文法的制定及其弥补成文法之不足。在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制定中,行政法学研究事实上在左右着这一过程。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学理分类作为确定行政诉讼范围的实际标准即表现出浓重的学术色彩。就过程来看,这可以视为是理论对立法的推动,但理论也同样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也不可能预料到的问题
《证据制度若干问题研究》探究证据制度的理论基础,从司法实际出发,密切关注司法实践和立法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充分反映证据立法成果、证据理论研究成果,分析和评价证据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难点,对于正在进行的证据立法以及解决司法实务中的证据运用问题,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证据制度若干问题研究》由蒋人文编著。
本书所反映的,便是1999年7月26日至28日大连会议研讨的问题。此次会议由刑事诉讼法教学、科研和司法实务部门的40余名代表参加。与会代表就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关机关的解释及刑事诉讼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并形成了会议纪要。座谈会之后,部分与会代表针对刑事诉讼法实施中的问题,分专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最终形成本书。本次修改刑事诉讼法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次修改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科学化、民主化。其次,这次修改针对1979年刑事诉讼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焦集中地解决了一批长期没有解决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三,这次修改在立足国情的同时,吸收了一些外国的成功立法经验,使我们的刑事司法制度与国际通行做法更加协调。
《法官智库丛书》是一套实践型开放性的学术著作,由上海市三级法院审判经验较为丰富的资深法官编写。“丛书”素材虽多取自于上海法院审判之实践,研究视野却不囿于上海之一域;目标虽着眼于服务司法实践、社会公众之需求。研究内容却不局限于实证之分析。具有的法学理论深度和理论研究成果价值。
《民事证据规则适用》归纳了大量的证据运用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如:如何确定证明对象,收集证据的技巧与方法,如何进行举证、质证和认证,如何判断证据的证明标准等。同时,围绕日常生活中适用证据规则经常遇到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通过遴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对司法实践中的证据理论和实务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并对证据运用的前沿理论作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为实现证据收集、审查、运用行为的有序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全面、 收录截至2009年10月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性文件、司法工作规范性文件的正式文本 、深入 人民法院研究室 司法解释起草人,剖析司法解释的起草背景、出台过程、基本内容、焦点问题……来龙去脉,尽在其中
沈志先主编的《行政证据规则应用》的研究是基于司法审判层面独有的内部观察,在本书写作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案例,且书中的分析不只限于法律文本规定,而是力求以动态的法律视野和缜密的推理论证,使理论观点、法律方法和具体对策同行政审判实践有机结合.与法治发展脉络紧密衔接。
本书的内容分为部分:部分为我国研究人员对我国刑事一审程序与人权保障的专题研究,分为十一个专题,从一审程序公正和人权保障的视角对我国一审程序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既介绍制度现状,也提出目前的不足,最后提出改革的具体建议。第二部分是加拿大专家对加拿大有关一审程序的专题研究,分为六个专题,分别从错案预防、性别分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自白处理、证据规则等角度介绍了加拿大和国际上的一些理论动态。我们的目的是从比较中获得借鉴,从差异中获得启发。第三部分收入了两篇调研考察报告,一篇为加拿大一审程序改革及落实反腐败公约相关情况考察报告,系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考察组应加拿大刑法改革与刑事政策国际中心邀请,于2005年8月对加拿大的刑事一审程序相关问题及加拿大落实《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情况进行考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大力推进和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国司法警官职业教育事业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警官类高等职业院校经过结构调整、资源重组和内涵建设,其办学层次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对职业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警官类高等职业院校现有的教材体系已相对滞后,图书市场上虽然不乏有关这方面的教材,但理论性、学术性太强,缺乏针对性,不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所强调的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职业性和应用技能培养的要求。为了适应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客观需要,确保因材施教。 本套系列教材具有如下鲜明特点: 1.系统性。本套教材注重对相应学科中的
实务解读 时间 本书视角为实务解读,紧密结合行政诉讼司法实务问题,剖析修改背景及初衷,分析修改实施效果,时间解读《行政诉讼法》修改内容。 理解适用 司法疑难 专列修改条文所涉及的疑难问题共计76个,援引人民法院司法实务观点及倾向意见,对涉及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复议前置、被告主体确定等问题进行大篇幅归纳汇总,省去读者查找之烦。 经典案例 归纳裁判 搜集2011年以来经典案例共计93个,每案概括裁判主旨,并根据《行政诉讼法》修改内容予以调整。 对比法条 一目了然 本书附录新旧法条对照表,同时总结修改内容及关联法规。另外附录《行政诉讼法》完整版本、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行政诉讼证据规定等,供读者全方位参考使用。
凡诉讼,都会产生影响;区别在于大小、深浅。“影响性诉讼”既从诉讼中单列,自会有其独具的概念和内涵。本书综合了2005年影响性诉讼的实践,兼及这类诉讼研究的论述。它给影响诉讼下的定义是:“其价值超出本案当事人的诉求,能够对类似案件,对立法、司法完善和社会管理制度改进以及人们的法律意识转变,产生较进作用的个案。”我们的实践也许还没有来得及提供一个更为全面、严谨的科学的概念,但本书的作者不仅标出了一个具有深意的、恒新的课题,而且做出了解析,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块基石、一个阶梯,这对发展中国的法律师制度和律师事业极其可贵! 在成功的路上,应当凝聚着“积累”,艰苦的、各方面的积累:经验的积累,道义的积累,资料的积累。在这方面,本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为有了这些积累,都有可能作系统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