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诉讼实务指引》的内容主要来自对温州法院司法实务知识的提炼与总结,来自对温州银行业金融机构所提问题的汇总与解答,来自对典型案例的剖析与思考。书中凝结了作者对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诉讼问题的深入思考研究的成果和丰富而缜密的司法智慧,相信能够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者和法务人员、金融审判工作者、研究者提供颇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此前自己的一些作品能够被译为中文,从而使众多的中国读者能够读得到,我深感欣慰。本书中所收的文章写作于各种不同的场合,预期的读者也多种多样。不过, 日本读者总是自己所期望的。除了在日本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中的一两个外,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它们会被中国读者阅读。即使是在日的中国学生,我也未曾有太大的奢望,因为对于本书所涉及的特定领域而言,感兴趣的中国留学生委实很少。当然,这种情况在不久前已经发生了变化。 本书的译者王亚新教授正是对于民事程序抱有浓厚兴趣的少数中国学者之一。我想,这应当说是时代的召唤吧。为了适应和推进自1980年代以来经济生活的迅速改革和开放,中国已经开始了一场将民事司法制度加以现代化的运动。假如我的著作能够对那些正在经历这场迅猛变革的人们有所裨益,我将不仅仅是高兴而已。
本书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按照刑事、民事和行政不同的诉讼类型,介绍了各自庭审的要点,有机融合了庭审技能经验和对庭审程序性事项的具体处置方法,力求规范性和操作性的统一。随着诉讼法的修改,并配套出台了相应的司法解释,本书中许多法律依据、逻辑论断和体例结构也因此需要与时俱进。有鉴于此,上海高院对本书进行系统修改:一是调整了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引用的条文序号,修改增删了相应的条文内容。二是根据诉讼法的修改情况,加入了刑事庭前会议、民事小额诉讼、行政简易程序等新的诉讼制度。三是结合当前法院工作要求,纳入了诸如立案登记、证人出庭等新的实务做法,并更正了上一版中的一些瑕疵。
设工程合同纠纷涉及招标、投标、挂靠、分包、转包等诸多法律规定,并有许多建筑领域的惯例、产业政策和专业技术规范夹杂其中;纠纷规制既有民事法律关系,又有行政管理关系;案件标的大、法律关系复杂、专业要求高、证据材料庞杂、争议内容繁多等,都给此类案件的诉讼和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故司法实务中,不少当事人、法律工作者、律师,甚至法官,都觉得此类纠纷存在诉讼主体确定难、证据审核认证难、合同效力认定难、合法转分包与非法转分包区分难等诸多诉讼和审判难点。 为帮助广大法官、律师、法律工作者、纠纷当事人积极稳妥地处理和解决自己所面对、接手、代理或承办的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或诉讼案件,作者在总结审判实践经验及借鉴相关法律著述的基础上编著本书,对此类纠纷案件,特别是其中矛盾最为突出的施工合同纠纷案件中
目录 上编房地产诉讼法律事务 第一章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诉讼事务 一地多卖纠纷的诉讼谋略与技巧 ——以M公司连环土地使用权转让纠纷为例 小产权房建设纠纷的诉讼谋略与技巧 ——以深圳凯某公司与深圳金某公司土地使用权转让纠纷为例 成就合同条件过程中土地权益增值纠纷的诉讼谋略与技巧 ——以深圳市泰某公司与深圳市特某信息公司合作开发纠纷为例 合作开发合同中诚意金纠纷的诉讼谋略与技巧 ——以某糖业烟酒公司与某实业公司解除合同之诉为例 第二章房屋转让诉讼事务 卖方恶意违约的房屋转让纠纷的诉讼谋略与技巧 ——以张某、庄某互为被告的房屋买卖纠纷为例 政策调控下二手房买卖违约纠纷的诉讼谋略与技巧 ——以辛某和邹某的房屋买卖纠纷为例 后履行抗辩权语境下二手房买卖纠纷的诉讼谋略与技巧 ——以吴某、侯某房地产转
本书所收集的论文皆源于一线法官长期审判工作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其中,不乏对影响审判监督工作成效的机制性问题的深刻反思,不乏对制约审判监督制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的真知灼见。编者将年会上的领导讲话、部分论文编辑出版,意在总结经验和成果,供热衷于审判监督理论研究和从事司法实务的各界人士交流分享。
本书条目采用问题的方式,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打二审官的问题,寻找法律解决,然后予以解答。在分析上,着重从对事实的认定、实体法的运用和审判的程序等人手,以点带面,全面阐述。该书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凡是比较冷僻的法律术语和概念,一律采用浅显生动的文字加以表达,最易为普通读者所接受。为了便于读者在生活实际中结合自己所遇到的问题进行阅读和查找,全书共分为四部分:一、打二审官司怎样反败为胜;二、打二审刑事官司怎样反败为胜。三、打二审民事官司怎样反败为胜。四、打二审行政官司怎样反败为胜。希望通过不断探求和实践,提高你的法律水平,使你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大律师。
此前自己的一些作品能够被译为中文,从而使众多的中国读者能够读得到,我深感欣慰。本书中所收的文章写作于各种不同的场合,预期的读者也多种多样。不过, 日本读者总是自己所期望的。除了在日本学习的中国留学生中的一两个外,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它们会被中国读者阅读。即使是在日的中国学生,我也未曾有太大的奢望,因为对于本书所涉及的特定领域而言,感兴趣的中国留学生委实很少。当然,这种情况在不久前已经发生了变化。 本书的译者王亚新教授正是对于民事程序抱有浓厚兴趣的少数中国学者之一。我想,这应当说是时代的召唤吧。为了适应和推进自1980年代以来经济生活的迅速改革和开放,中国已经开始了一场将民事司法制度加以现代化的运动。假如我的著作能够对那些正在经历这场迅猛变革的人们有所裨益,我将不仅仅是高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