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涉案财物处置工作,是刑事司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其与定罪量刑工作同等重要,甚至在有些案件中其受关注程度超过定罪量刑工作。这是因为,刑事涉案财物处置工作与涉案当事人(被告人、被害人)以及相关第三人(如善意取得人)等关联主体的利益息息相关。故而,强调对刑事涉案财物处置问题研究,不仅是刑事司法公正诉求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权保障的重要体现。同时,刑事涉案财物处置,也是当前扫黑除恶常态化斗争、产权保护与民营企业家权利保护以及 受贿行贿一起查 等交叉政策背景下必然面临的实践难题。 当前,学界对于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 程序法 视角,尤其集中在刑事涉案财物的审前查控程序与处分程序、违法所得特别没收案件审理等方面的研究,而鲜见 实体法 研究成果。但皮之不存,毛将
陈瑞华教授对于刑事辩护具有极为深入的研究,相关成果在律师领域取得了极大反响。本书是对刑事辩护理论问题的深度探讨,本版结合《刑事诉讼法》的最新修订以及相关立法司法文件,对无罪辩护、罪轻辩护、量刑辩护、程序性辩护、证据辩护等辩护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刑事诉讼和辩护理论。本书适合全国广大的律师读者阅读,也适合刑诉法领域老师和学生阅读。本书堪称《刑事诉讼的艺术》一书的进阶版,在实务指导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理论反思与总结,对于律师刑事辩护技巧的提升、刑事诉讼理论水平的拔高均颇有助益。相较于以往版本,本书删去了许多随着法律与制度的修订已经不合时宜的内容,增添了部分作者新近的研究成果。
为了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依法治国的文件精神,打造浦东新区 引领区 法治保障的工作目标,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为基层工作提供实战业务指导,浦东法学业务骨干再次开展专项攻坚,完成了政法指导工作系列丛书之二《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指南》。《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指南》主要包含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全流程的范围、要求、标准、条件和法律规定。《处置指南》主要用途是普法宣传教材,一是可以提供工作指引。二是可以方便监督工作。本书结合实战工作需求,编写工作主要坚持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流程化,二是标准化,三是规范化。
本书以刑民交叉为主题,贯穿实体法与程序法,系统梳理刑民法律中处于刑民边界或者相互衔接的相关规范,揭示不同场合下刑民交叉问题所包含的基本法理。
《刑事制裁的界限》一书由20世纪美国著名法学家赫伯特 L.帕克于1968年出版。该书被认为是对20世纪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特别是正当程序革命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经典之作,帕克亦因此成为20世纪美国学术引用率最高的法学家之一。《刑事制裁的界限》认为,刑事制裁是权力在社会内部受控制地行使的范例。它提出了一系列难以为律师所解决的重大法律问题、难以为哲学家所解决的重大哲学问题以及难以为行为科学家所解决的行为科学问题。基于对刑事制裁合理性的反思,作者对刑事制裁的正当根据、程序制约及其运行界限等刑事制裁的基本原理问题进行了一体化的基础研究。
本书以司法审判为视角,着眼于司法实务问题,围绕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启动及鉴定意见的审查与认证问题,系统阐述了司法精神病鉴定的证据基础,以及对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审查与认证的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基础。同时以落实司法审查权为主线,以发现案件事实真相为目的,探索构建权力运行结果符合实体公正,权力运行程序符合程序正义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刑事司法审查机制。 本书注重实证分析,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检索分析数百份裁判文书,调阅数十件案件卷宗,旁听数十件案件庭审,对鉴定人、民警和法官进行访谈,并与鉴定机构、司法机关多次交流座谈,了解司法精神病鉴定实务运行情况,获取第一手实证资料,为相关研究和论述提供事实依据和数据支撑。
河南省律师协会从近五年来无罪辩护成功的案例中选取47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涵盖骗取贷款罪、故意伤害罪、内幕交易罪等罪名,每个案例以案情简介、辩护意见、案件结果、案件评析、结语及建议的编排体系以案说法。其中部分案例直接取得了法院的无罪判决,部分案例以检察院不起诉或公安机关撤销案件而终结。作者深入地阐释了法理、情理,做到了将国法、人情、常理、常情判断融为一体,展现了河南省刑事律师扎实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业务素养。每个案例都直击法律适用的焦点和难点,案件处理结果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从而使得每个案件的辩护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刑事律师有所借鉴,是一本理论与实践兼备、法理与情理并融的书籍。 在提倡同案同判、最大限度统一法律适用的时代背景下,本书收录的典型案例对于刑事律师开展刑事辩护工作具有重要
鉴于适用法律的差异性,监察证据制度与刑事证据制度之间、监察留置措施与刑事强制措施之间、监察从宽处罚建议与检察从宽处罚建议之间存在着适用性冲突;鉴于职务犯罪的特殊性,案件在移送起诉、审查起诉、案件审判等诸阶段存在着有效衔接之实践性难题。对此,本书从立法层面提出完善建议,着重于研究操作规范与制度完善,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基本涵盖了监察与刑事司法衔接的所有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所提出的建议也具有可操作性,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专业刑辩律师提炼办理案件之精华,以轻松、幽默的口吻向读者解读技术辩护的刑事办案模式,将何为技术辩护、如何开展技术辩护娓娓道来。该书以刑事诉讼流程为框架,以辩护基础、侦查辩护、检察辩护、一审辩护、二审辩护、专项辩护共计六编为经,以团队建设、接受委托、会见、阅卷、调查取证等三十六讲为纬,经纬交织,内容丰富,语言质朴,凝结了作者成长、进步的经验之谈。开卷之时,技术辩护律师的工作场景清晰可见。本书可为年轻刑辩律师发展提供经验参考,也可带领以刑辩律师为职业目标的法律人徜徉律师生活。
本书主要涵盖间接证据认定毒品案件实证研究、国家间刑事诉讼移管基础探讨、国际刑法中的 或引渡或移管 原则论、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刑法弹性规定、死刑复核中 发回 案件、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评判、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证券法中的虚假陈述、内幕交易问题、社区矫正工作、买卖毒品案件的并案审理、信用卡诈骗罪、网络传播淫秽物品案等实务案件的分析。
全书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务犯罪案件监察调查与审查起诉衔接机制的理论基础辨析,在探究监察调查与审查起诉衔接机制属性的基础上,构建监察调查与审查起诉衔接机制的基础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具体内容包含对监察调查与审查起诉衔接机制内涵与外延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衔接机制的属性特征和价值功能,以及应当遵循的理念原则。二是职务犯罪案件监察调查与审查起诉衔接机制的制度保障,根据当前监察调查与审查起诉衔接的立法规范和实践现状,二者衔接所涉及的具体制度包括管辖制度、证据制度、强制措施制度、被调查人和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制度等。三是职务犯罪案件监察调查与审查起诉衔接机制的程序规范,包括检察机关提前介入监察调查程序、案件移送接收具体流程、退回补充调查程序、被调查人不在案案件的衔接流程等
反腐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监察法的有效落实,监察机关职权的顺畅运行,亦需要其他法律与其合理衔接,以及其他部门的良好配合。本书以监察法及相关规定为线索,着重讨论了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衔接机制的基本内涵及具体方案,包括监察互涉案件的管辖协调问题、监察调查与刑事侦查的衔接配合问题、监察案件审查起诉的程序流转问题、监察诉讼类似程序的整合对接问题以及监察证据与刑事证据的转化适用问题,以揭示法法衔接的现状难题,探索法法衔接的未来建构。
本书分为上编基础理论和下编实践运行。上编包括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由来和发展、法理基础、价值取向、实践原则、内涵和外延、与辩诉交易制度的比较以及与庭前认罪答辩制度的比较等共七章;下编则包括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证考察、适用范围、适用阶段、认罪认罚案件的审判程序、认罪认罚合法性的审查、自愿性的审查、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问题、量刑建议问题、上诉权与抗诉权、法律帮助与辩护,以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司法适用等共十一章。令我欣喜的是,作者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统计数据、典型案例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比较、分析、实证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与司法实务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与阐述,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运行模式。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当前我国治理犯罪的基本刑事政策,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前提下逐步确立的。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和确立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虽然目前学界关于该政策的内容、定位及适用范围还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对该政策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现实功能,不论是刑法学界、犯罪学界还是实务部门都给予普遍的认可。
与 同案同判 相比,建立在个别化考量基础上的差异化判决,更符合司法活动的本质和规律,也更有利于实现个案中的正义。刑事个案公正几乎可以成为司法公正的一个试金石,常常需要接受公众正义直觉的检验。本书聚焦于刑事案件个案公正的实现这一议题,为刑事司法勾勒出一个寻求个案公正的基本方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