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环境条约的实施机制》选取当今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多边环境条约,分析各项多边环境条约确立的或者正在形成中的实施机制,探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多边环境条约的实施、问题与趋势,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实施多边环境条约、参与国际环境治理的相应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现代技术和航运事业的日趋兴隆,由船舶油类(包括运输油和燃油)引起的污染,无论在国际层面还是在层面都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我国已经成为石油进口大国,石油消耗量急速上升,发生的油污案件日渐增多;但还没有成熟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制度。诸多的船舶油污案件面临着适法上的困难。因此,如何完善我国法上的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制度构成了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大课题。
《犯罪学基础教程》共包括十一章。其中第1、2章为导论,概述了犯罪学的一些核心概念以及犯罪学中两大范式学派古典犯罪学派、意大利犯罪学派。第三、四章为犯罪现象论,介绍了犯罪现象及其测量问题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基本犯罪态势。第五、六章则介绍了犯罪原因论的两条主线,即犯罪学界分别从生物学和社会学角度对于犯罪原因的基本研究结论。第七章介绍了被害人学的基础知识。第八、九章为犯罪对策论,包括犯罪概述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第十、十一章介绍了两种常见的犯罪类型暴力犯罪、财产犯罪。
本书作者杨大明先生为香港杰出律师,处理大量国际贸易和商务仲裁案件,执业多年,历练丰富。其父杨良宜先生所著的《国际货物买卖》(1999年出版)一书曾受广泛关注,影响深远,作者子承父书,既延续了写作风格与讲述思路,也展示了新近法律发展和实务操作要点。 本书虽以讲述国际货物买卖中的法律制度和游戏规则为主要内容,但并非对各种货物买卖形式作全面和体系化论述,而是集中于介绍运用最广泛的CIF和POB形式,并将重点放在实战技巧和问题解决上,注重援引英美法律条文和判例,注重运用鲜活的实例,突出实用性。全书涉及CIF买卖、FOB买卖、货物质量与拒绝接收货物、货物/财产转移、风险与受阻、货物主权、损失赔偿、装卸时间与滞期费等内容。 本书不仅是一部的教材,更是一本实战技术全书,既可为广大学子的理论学习提供丰富实例和全新视
本书系《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策略丛书》的第3本。全书正文分为四编:企业国际贸易法律风险管理与防范、企业国际贸易法律文书评析、企业国际贸易法律法规汇编和企业国际贸易法律风险与防范测评题。本书编在体系上遵循“分析、评估、防范、管理法律风险”的原则和步骤。每一节中均设置了企业国际贸易各环节的典型案例,在介绍基本案情后,以智维律师的角度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如何防范和管理相关风险。第二编,集中列举了企业国际贸易中所可能使用的各种法律文书范本,使得读者明了整个国际贸易中需要用到哪些文书,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第三编,作者以智维律师的视角,对企业国际贸易中所运用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列举,对企业管理人员、公司法律顾问和实务律师,都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和查询功能。第四编,作者在其他同类书籍的基础上,
《国际商法论丛》注重从比较法特别是英美法的角度,研究跨国民商法律制度,关注前沿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为涉外经济法律制度建设服务。本轮丛刊发了一系列“公司投资法”、“侵权法”、“世界贸易组织法”、“欧盟法”、“信托法”、“仲裁法”、“特许经营法”、“代理法”、“不动产法”等方面的文章。《论丛》已在中外国际商法学界中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学术影响,正在成为国际商法前沿知识的重要聚散地与创新平台。
中国一贯重视反腐败。中国政府支持制定《公约》这项反腐败国际法律文书,并本着真诚合作、实事求是的精神参与了《公约》的谈判和起草工作,为《公约》的制定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中国政府并于2003年12月10日签署了《公约》。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批准加入该《公允》。 本书根据读者查的反腐败法律文件暨相关文献资料(包括中英文本)的需要,在内容上分为三编:编为“《联合国反腐败公允》暨相关文献资料”。第二编为“区域性相关法律文件暨文献资料”。第三编为“其他相关文献资料”。
2016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要求各政策制定部门对现有政策和拟将颁布政策中可能存在的竞争的政策进行审查。在此背景下,北京凯恩经济研究基金会组织靠前外竞争政策领域专家、学者和官员针对这一议题展开研究。在分析和总结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及英美等发达经济体在公平竞争领域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结合中国当下现实问题,对中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未来的发展和执行提出了中肯建议。
域外取证是国际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审理结果,也与当事人的利益有至关重要的联系,因此,在国际民事诉讼程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际民事诉讼经常需要获取域外证据,然而,由于各国法律文化传统及诉讼制度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在域外取证方面各国立法与实践均存在很大不同。例如,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之间关于域外取证的性质、取证所处的阶段、取证的范围等就存在很大分歧,这使得各国在域外取证方面经常发生法律冲突。为解决各国之间在域外取证方面的法律冲突,早在1954年的《民事诉讼程序公约》中就有域外取证的相关规定。但是由于1954年公约主要体现了大陆法系国家的利益,再加之公约对域外取证内容的规定过于简单,因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拒绝参加公约,这使得该公约发挥的成效十分有限
杨文云编著的《金融监管法律国际协调机制研究》通过对机制概念的辨析和阐释,在理论探寻的基础上,构筑金融监管法律国际协调机制基本理论,为全面分析和有效构建金融监管法律国际协调,发挥金融监管法律国际协调在维护金融稳定、推进金融全球化以及改善金融监管法律自身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对金融监管法律国际协调机制四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机制要素)——协调原则、协调主体、协调客体、协调方式等进行了详细研究,回答了依据什么协调、谁协调、协调什么和如何协调等四个紧密联系的问题,为构建金融监管法律国际协调机制,促成金融监管法律国际协调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了基础。通过机制模式研究,本书对巴塞尔委员会、WTO和欧盟等协调机制模式进行了分析和完善,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CEPA进程中内地与香港地区、
自2002年以来,人民币汇率问题就成为中美经贸关系乃至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对中国人民币汇率指责又有所加剧,不仅通过双边层面向中国施加压力,而且通过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主导权,推动IMF执行董事会于2007年6月通过《对成员国政策双边监督的决定》,从而在国际范围内形成对中国汇率调整施压的态势。贺小勇等编写的这本《WTO框架下知识产权争端法律问题研究以中美知识产权争端为视角》以IMF和WTO规则为基础,对这些法律问题做出了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