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并考察了我国在境外追逃追赃方面较具典型意义的21个案例,采用纪实描述与法律评析相结合的手法,以夹叙夹议的方式,讲述了成功的实践并分析了失利的原因,对几个正在办理的案件也提出了需予注意的法律问题。在境外追逃方面,其内容涵盖引渡、移民法遣返、异地追诉、劝返等做法;在境外追赃方面,介绍了借助司法协助、民事没收、相互承认与执行没收裁决等法律程序追缴犯罪资产的实践。全书试图从实践和法理的角度探讨我国对外开展追逃追赃国际刑事合作的经验和教训,为促进和指导我国对外开展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尤其是为配合我国主管机关针对腐败案件外逃人员正在进行的境外追逃追赃行动,提供了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资料。
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化是现代仲裁制度和实践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更确切地说,是一组现象的总和。司法化现象存在于仲裁的各个环节,从管辖客体、主体,到程序原则和裁决制度。部分司法化现象可能是对国际商事仲裁"契约/司法"复合属性的合理确认与强化,因而产生积极效果,而另一部分司法化现象则可能是对该属性的背离,因而带来消极效果。
本书以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以下简称IAEA)为主线,从国际组织法的角度,对IAEA的产生与发展、组织结构及其在国际组织体系中的定位进行分析。通过对IAEA核保障制度、核安全制度、核保安制度核心制度的考察,阐述IAEA在核能和平利用中的实然作用。以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典型案例,剖析IAEA#I|关法律制度的作用与不足。从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相结合的角度,对IAEA的局限性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对IAEA的应然角色予以展望。进而,从定义、渊源、基本原则、主体及调整对象等方面,考察了国际核能法的相关问题,阐明了IAEA在构建国际核能法中的作用。通过对中国参与IAEA活动的回顾,论述中国应该怎样由加入、了解IAEA到利用IAEA,来更好地解决中国面临的法律与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