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使用中介效应检验法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中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也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 化。在进一步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及 投入产出表,测算分析了2000~2009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在 价值链中的位置,并重点分析了企业绩效的影响后,本书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在 价值链分工中还相对处于较为不利地位,但技术效益的提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能够显著改善在 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因此,要实现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坚持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生产 业,鼓励加工制造业企业通过技术研发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
《清华大学法学系列教材:国际经济法概要》分为国际经济法总论和国际经济法论上、下两编。国际经济法总论编地论述了国际经济法的概念和范围、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国际经济法主体、国际经济法律行为、国际经济法基本制度和国际经济法律责任;国际经济法分论编则分别阐释了国际货物贸易法、国际技术贸易法、国际服务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和国际经济争端争端解决制度,并在一章就经济化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问题做出了初步分析。《清华大学法学系列教材:国际经济法概要》适合法学大专院校本科生、专科生作教材使用,也适合其他对国际经济法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1981年,正值日本经济腾飞时期,日本提出了8.5亿美元的巨额预算,准备在90年代开发出第五代计算机,也就是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日本当时处于什么样的 背景?这一雄心出于何种发展目的?第五代计算机一旦开发成功将对世界经济、 关系以至人类社会产生哪些影响?各国应作出何种应对?本书对此作了详细介绍和描述,既谈科学和技术,又谈经济和政治。 本书译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上海科技大学校长江绵恒教授撰写译者序,深度解析这段人工智能发展重要历史的现实意义,从 经济环境到技术应用场景,从人才培育到产业发展,从创新机遇到工业化进程,带领读者对当下人工智能浪潮进行不同层面的客观理性思考。
本书使用中介效应检验法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中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也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 化。在进一步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及 投入产出表,测算分析了2000~2009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在 价值链中的位置,并重点分析了企业绩效的影响后,本书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在 价值链分工中还相对处于较为不利地位,但技术效益的提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能够显著改善在 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因此,要实现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坚持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生产 业,鼓励加工制造业企业通过技术研发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
商事仲裁裁决的效力理论既复杂又庞杂,我们不仅需要注意仲裁制度与诉讼制度的协调,而且姚注意区分不同法系在此问题上的异同。本书较为细致地比较了两大法系在仲裁裁决效力规定上的异同,系统梳理了 商事仲裁裁决效力理论,较为全面地划分了裁决效力的内容,且进行了一定深度的研究。
本书既强调理论学习,又注重实际运用,书中还附有案例和阅读材料。本书内容包括:国际法和比较法概述、国家责任和环境法、争议解决、跨国企业、外国投资、货币与银行、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劳工保护、知识产权、国际货物买卖法、运输、融资12个部分。与前一版相比,具有以下新特点:增加了《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版的内容(第11章),增加了《蒙特利尔公约》的有关内容(第11章),更新了《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公约缔约国的主要信息,更新了欧盟等国际组织成员数量等信息。
《国际贸易中的房地产规则》在多学科视野下对原产地规则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本书首次对已经持续10余年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原产地规则协定》下非优惠原产地规则谈判的状况及其对WTO其他协定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