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高永富教授几十年来专注于中美国际贸易法律问题研究的论文集,所收录文章均已公开发表。文集涉及历史上(2010年之前)的诸多中美贸易争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美国贸易法301条款的研究,以及我国的应对措施;(2)美国对我国 特别保障措施 的立法与案例研究;(3)美国贸易301条款与反倾销法的立法研究,以及对我国外贸的影响;(4)中美反补贴争端案例研究,如中美铜版纸反补贴争端;(5)美国 购买美国货 条款研究,批评了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并探究了我国的反制措施;(6)中美贸易涉及的WTO规则研究,指出美国国会的有关货币立法违反WTO规则;等等。
国际组织的数量和活动均呈指数级增长,但国际法上缺乏一个全面的关于国际组织的法律概念。本书从国际组织所制定法律制度的法律性质的角度研讨这一问题,是第一本全面研究国际组织法律制度的不同概念的专著。已有概念主要有功能主义、立宪主义、特殊主义、非正式主义4种。本书追溯国际组织不同概念的历史渊源,描述这些不同概念如何归属于4个类别,提出一个将国际组织定义为 双重实体 的新理论。国际组织的概念是根据其发展的法律制度的性质来定义的。 双重法律性质 的概念描述一个国际组织如何创建其源自国际法的特殊法律体系,其最有价值的结果是反驳一个经常性的争论主题,即组织要么被视为成员国利益的载体,要么被视为自治实体。
自 1787 年提议和起草《联邦宪法》,到 1789 年正式批准,对于是否应该批准《联邦宪法》曾有一次紧张而重要的大辩论。麦迪逊、汉密尔顿、约翰·杰伊在一系列文章中表达了支持它的主张,后被称为“联邦论”。而反对批准的论证则由多个作者以多种形式表达,其中多数人使用了假名,后来这些文章以“反联邦论”闻名。本书是反联邦主义者所写的关于美国《 1787 年宪法》的评论文章与信件的合集,涉及联邦权与州权、宪法解释权、审判权、税法、常备军、参众两院与总统的权力分割、权利法案的缺失等等,是理解美国《宪法》与制宪历史的重要文献。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国际法思想、政治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对 一带一路 倡议背景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国际投资法律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著作分五章,阐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投资国际投资法律机制完善策略问题。本书将 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投资法律机制 作为研究对象,以 一带一路 倡议为研究背景,以马克思主义国际法思想、国际投资理论、系统论与博弈论为理论基础,系统研究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投资机制现存不足,以及完善该机制的宏观与微观策略,以期对推动机制发展有所裨益。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是联合国核心人权公约之一,也是其中最早的一个。中国于1981年加入了《消除种族歧视公约》,并积极履行相关义务。本书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本系统分析《消除种族歧视公约》的评注。该书结合大量实证资料和学术文献,介绍了《消除种族歧视公约》的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分析了核心条款的准备工作、缔约国和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的实践并加以评论,阐述了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如何落实《消除种族歧视公约》的报告和申诉程序并在此过程中保持其生命力、增强其相关性。本书是理解和研究《消除种族歧视公约》的必 备工具书,对国家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对从事国际人权法和人权工作的学者、学生及实务工作者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是联合国核心人权条约之一,也是 国际人权宪章 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于1998年签署该公约,至今尚未批准,但一直在积极稳妥推进有关法律改革,为批准做准备。 本书主要依据《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建立的人权事务委员会的一般性意见、对缔约国报告的结论性意见和对个人来文的最后意见,对该公约的总体及每条实质性规定作全面、深入分析。其主要价值在于依据丰富的实践资料对该公约规定所作的逐条评注,也在于基于这些资料对该公约的内容提出的学术性见解。 本书是理解和研究《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必.工具,对国家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对从事国际人权法和人权工作的学者、学生及实务工作者,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源安全法律保障机制的研究,是尝试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生态文明法治理论运用在能源安全领域所作的学术创新。它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源转型革命的新型空间政治历史背景,从法哲学本体论层面展开价值论 关系论 方法论范畴思辨,在法理学应用论层面设计出 能源合作环境 能源投资 能源货物贸易 能源服务贸易 能源通道安全 多维一体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源安全法律保障机制,并慎重探讨了与沿线国家进行能源合作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类型及防范与完善之道。
本书主要阐述东京审判期间中国检察官团队的工作与贡献,包括确定审理日本战犯罪行的起始日期、提出受审战犯的名单、参与起草《起诉书》、查访收集众多证据、邀集关键证人出庭、法庭起诉陈词、汇集整理文档,等等。本书力图论出有据。在引用大量庭审记录、国际条约、外交函电、媒体报道和当事人事后回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浅出的诠释;不仅为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资料,更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东京审判的概貌和意义。
《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第二十九辑)分为国际私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比较法与其他、国际法资料等几大部分,论述了欧盟诉中国知识产权 禁诉令 案研究、区块链在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执行中的应用 机遇与挑战、ISDS改革视野下国际多边投资争端解决中心的构建方案及实施路径 、中国履行《第一阶段协议》知识产权保护承诺的实证研究、数字经济时代平台反垄断国际合作的困境与出路、影视艺术创作短视频转换性使用法律问题研究、私法视角下的亚轨道飞行:第二和第三者责任与保险研究等问题。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了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作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之一,其对数据跨境流动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数字经
本书首先从“自由贸易港”概念入手,阐释其在中国与国外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由此引入自由贸易港概念的要素框架及其国际法治的实质构成,并归纳其国际法治的四种规则表现。其次,将国外自由贸易港历史演化分为三个阶段,提出自由贸易港形成的四个要素,并以美国与欧盟为例讨论了自由贸易港国际法治的两种不同路径。再次,从中国近代对外贸易二元维度背景出发,总结旧中国自由贸易港的实践与反思,对比新中国自由贸易港类区域的探索与法治贡献。最后,按照“规则—机制—秩序”三个维度,提出如何建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国际法治的初步设想。
《1982〈联合国海洋公约〉技术手册》内容简介:本技术手册(第6版)论述的是海洋法、大地测量学、海道测量学和海洋地球科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包括大地测量学、海图、基线、外部界限、双边边界等内容。书中提出了一系列技术问题,这些问题的理想解决将是相关国际法在海洋划界中有序实践的关键。本书对于我国从事海洋划界理论研究和划界实践的技术人员,尤其是对于参加海洋划界谈判和决策的人员来说,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作为公约指定的一个专门机构的正式出版物,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相较于第5版,第6版主要是对 第3章 海图 的内容做了修订,强调电子海图和纸质海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