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性 丛书所编选案例的原始资料基本来源于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审结并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文书;对于重点法条,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等立法部门对条文的专业解读中提炼条文注释。 全面性 全书对主法条辅以条文主旨、条文注释、实用问答、典型案例、相关规定等,帮助读者全面理解法律知识体系。 示范性 所选案例紧扣法律条文规定,本身具有指导性、示范性的特点,对于读者有很强的参考借鉴价值。 实用性 以问答的方式解答实务中的疑难问题,帮助读者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丛书设置 相关案例索引 栏目,列举更多的相关案例,帮助读者举一反三。 便捷性 采用大字排版、双色印刷,清晰疏朗,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部分分册在主体法律文件之后收录重要配套法律文件,以及相应的法律流程图表、文书等内容,方便读者查找和使用。
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二)》,自2024年3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正的内容非常重要:进一步修改完善了行贿犯罪的相关规定,注重保护民企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完善了民营企业内部人员腐败的相关规定。 本书收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这两个重要的法律文件,以及对公安机关办案来说极为重要的《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为读者系统性学习法律原文提供有益的帮助。 本书排版疏朗,阅读体验更佳。
本书由作者2020年至2021年应邀参加天津新闻广播电台“民法典将这样影响你我”节目的发言稿编排而成。 本书以“为何需要《民法典》——民法中的人·权利·民法精神——人格权——所有权·用益物权——合同·担保——婚姻——继承一一权利保护”作为整体架构,将《民法典》中的知识分解为一百余个知识点加以展开。 具体而言,本书有以下四个特征: 通俗性。本书采取口语体,保持了电台口语广播稿的语言风格,努力做到通俗易懂。 趣味性。本书在讲解民法专业知识的同时,穿插、使用《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围城》《天龙八部》《简·爱》《傲慢与偏见》等小说中的人物及故事来诠释《民法典》的规定,以达到用故事释法、普法的目的。 时代性。本书以《民法典》条文为基础,较为全面地展示了民法新规定。 实用性。本书突出展现《民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面临的*为基础性问题。本著作从党内法规的属性特征入手,厘清党内法规的独到之处,从两者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两个方面,阐述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关系的形成机理。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文本,运用数理分析法、类型化分析法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关系归纳为并行关系、交叉关系、一体关系,阐述每一关系类型的内涵、特征、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建构每一类型关系的衔接协调基准,即并行关系的党务国务区分基准、交叉关系的双重区分基准、并行关系的谦抑基准。
2014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本法是航道管理的基本法律。为帮助有关单位学习新法、了解新法内容,贯彻实施好本法,我们组织参与立法的国家相关部门精心编写了本书。本书部分对法律条文逐条进行了立法背景、立法目的、法条内容的解读,第二部分附录相关立法资料,便于读者更好地把握立法原意。
《条例》共八章七十一条,主要规定了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和其他与建设工程有关的单位的安全责任以及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等内容。为了便于大家深入学习《条例》,准确理解和把握《条例》确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国务院法制办农业资源环保法制司、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组织编写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释义》(以下简称《释义》)。《释义》对《条例》逐条予以权威性解释,对立法背景、意义及相关概念进行了必要说明,同时还收录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释义》是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及工程建设从业人员的工具书,也是法律工作者及广大公民
企业所得税法分8章,共计60条。主要内容包括: (1)取消了现行内资税法中有关以“独立经济核算”为标准确定纳税人的规定,将纳税人的范围确定为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为避免重复征税,同时规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不适用本法。 (2)统一适用2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 (3)规定了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即为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 (4)明确规定了“收入总额”、“不征稅收入”、“免税收入”的范围。此外,还统一了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扣除政策,规定了公益性捐赠支出扣除的标准,明确了不得扣除的支出范围。同时,对企业实际发生的有关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投资资产和存货等方面的支出扣除做了统一规范。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于1979年制定,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进行了次修正,2012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进行了第二次修正,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六次会议进行了第三次修正。 2018年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共分5编308条,具体规定了刑事诉讼的任务、基本原则与制度,规定了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的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程序,是公、检、法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必须遵守的 操作规程 。 2018年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主要内容如下: 一、 完善与《监察法》的衔接机制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规定,做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以下简称《监察法》)的衔接,保障国家监察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刑事诉讼法》主要作了以下修改补充: 1.删去人民
面对复杂的法律,大众往往是困惑无知的,这本书不是具体的法律实践指导,而是以立法者视角提供给普通读者法律的基本架构、生成逻辑和运行机制,让大众能够了解法律是如何运作的,遇到法律问题能够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本书想解决的问题:什么是法律?在这个问题的回应上,作者并没有用法理学、法哲学的佶屈聱牙的名词来解释,而是试图提供一本简明的入门读本。 【封底试用装】 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会平衡法律与效率、成本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更多相对正义得以实现。 ?法律规定 诉讼时效 ,其实是一种效率思维。 我们总说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但如果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你没有去讨债,等期限一过,欠钱的人可以拒绝偿还,法律也不会保护你。因为你不积极行使权利,久拖不决,慢慢就会形成陈年旧账。你将陈年旧账诉讼到法院,很多证据可
本书是社会法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作者结合哲学理论,从社会法各个理论体系深度分析了社会法学科的发展以及社会法理论的演变。作者认为,从马克思提出的社会法概念到基尔克的社会法概念,都让社会与法的互动关系成为社会法的研究对象,因此深入理解社会法的发展和演变,要从多层次分析社会、法以及哲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本书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弱者论、契约论、倾斜论、分层论和平衡论,作者全方位探讨了社会法研究不能脱离现实,从多个源头融合来丰富我国的社会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