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出版社天下系列丛书
1949年,美国法学家富勒在《哈佛法律评论》发表了他虚构的 洞穴奇案 。五名探险者受困于山洞,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因缺少食物,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获救之后,存活的四人被以杀人罪起诉,一审判处死刑,被告上诉至法院。富勒以一人分饰五角,虚拟了法院5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词。50年后,《哈佛法律评论》编辑部邀请6位法官和学者再次审理该案、撰写判词,呈现对此案的重新思考与论战,并请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大卫 沙皮罗撰写评论。本书是对这11篇判词和1篇评论的完整汇集。
《圆圈正义》一书共收录作者的49篇随笔文章,分为“圆圈正义”“何谓榜样”“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身负权力 各自珍重”“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生命的尊严”“心怀永恒 活在当下”七大部分,作者在本书中运用特有的坦诚、自省而尖锐的笔调,探讨了法律、正义、道德、权力的理念与现实、分析了如张扣扣案、莫某纵火案等社会热点案件、分享了自身求学经验和对人生的思考。本书不仅启蒙读者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更在于帮助读者理解法律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基础。
《荆棘丛》成书于1930年,近百年来一直是美国法学院学生初学法律的***书之一,是一部畅销不衰的经典之作,在法律学习、法学教育、法律适用等方面指引了无数法科学生和法律人。 作者卡尔 卢埃林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法学家,法律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荆棘丛》是他在哥伦比亚大学面向法学院新生的一系列讲座的成果。在本书中,他向学生讲解了一系列极为重要,也极有难度的问题:法律是什么、如何分析判例、法官如何适用法律、法学院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指导、法学教育与社会现实存在哪些差异,等等;对美国法律制度、案例教学法、影响案件裁决的因素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对法学教育所存在的诸多不足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本书也被视为现实主义法学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本书还收入了美国合同法权威、威斯康星大学法学
本书忠实记录了司法改革背景下的律师刑辩日常,包括获得案源、接待客户、会见当事人、阅卷、确定辩护方案、调查取证、制作阅卷笔录、起草刑辩法律文书、出庭辩护等常规工作,与其他业务律师的异同,对热点案件及社会问题如何发表评论,以及同行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等人生百态,多角度、全方位记录刑辩律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其中既有中央刑辩全覆盖这样的新时代大气象、大格局,也有普通人的悲苦、律师辩护的艰辛、司法人员的努力以及当事人终辩冤白谤的欢喜。
《毕竟法律人:从未名到凯旋》是一部集自传、政经评论和法律评论于一体的随笔集。作者陶景洲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首批大学生,是法国律师界位中国人、国际商会仲裁院位中国国家委员会代表和家境外驻华律师事务所的华人首席代表,是将欧莱雅、家乐福等众多国际品牌引入中国的知名律师。《毕竟法律人:从未名到凯旋》作为陶景洲先生的部中文随笔集,对全面了解大时代中陶先生别样的法律人生,从微观角度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历程,具体了解投资、并购、知产、反垄断、跨国诉讼等法律服务和商务实践的细节具有独特的意义。
在我国,有关武装警察警械武器使用权的规定散见于不同层次的诸多法律、法规之中,内容比较繁杂,有关责任规定和权利救济程序存在缺陷,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出现了人民武装警察在使用警械武器权时难以判断,造成武器使用不当或者滥用武器的现象,给公民基本权利和法律秩序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本书围绕武警警械武器使用权的相关内容展开,从现有实体法律规制到现有的程序法律规制,不仅提出了存在的问题,还为下一步的实体法规制和程序法规制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目前关于《武警警械武器使用权的法律规制研究》方面的探讨并不是很多,本书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
《环境法新视野(第3版)/中青年法学文库》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青年法学文库 之一,对环境法作了详细的介绍。内容包括:环境法的兴起,环境法的基本课题,公民环境权理论与实践,国际环境法的建立,中国环境法的理念,中国环境法的调控机制等。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引用率位于全国前列。
本书是行政诉讼法方向关于行政裁量基准适用技术的专题研究。具体研究包括: ,行政裁量基准适用技术的逻辑。第二,行政裁量基准适用正当性实现的技术保障。裁量基准的存在及适用虽然具有事实上的合理性,但是却未必就具有法治框架内的正当性。第三,行政裁量基准适用有效性实现的技术支撑。裁量基准在正当性的轨迹上运行是否会产生适用效力,涉及到 裁量基准适用的有效性 问题。第四,行政裁量基准适用 说明理由 的技术。以方林富案为缩影,当前行政机关在说明裁量基准适用理由上存在技术误区。第五,行政裁量基准适用 利益衡量 的技术。利益衡量技术构成裁量基准适用技术的核心。利益衡量的目标应是 妥当性 标准下的平衡,利益衡量技术的建构应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主线。第六,行政裁量基准适用 证据补强 的技术。第七,行政裁量基准适用的
本书在宏观结构上按照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处罚性和刑事违法性三大板块来建立犯罪概念的理论体系,通过对社会危害性的分析,展示人类社会生活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画面,揭示出专属于人类群体的 恶 的伦理意义,从而奠定刑法以及所有法律共同的立论基石;通过对应受刑罚处罚性的分析,将 犯罪 从人类伦理道德秩序和一般违法行为中界定出来,从而在实体意义上为刑法的*有效控制划定边际范围;通过对刑事违法性的分析,说明刑法同犯罪行为之间的对应性制约关系,从而在控制形式上找出惩罚犯罪的*方案,为调整人们现实的社会关系和建立未然的良好生活秩序提供导向性的选择模式。
本书德文原著于2012年由德国贝克出版社推出,是德国当代著名法学家诺伯特 霍斯特在古稀之年为普通大众读者撰写的一部通识小书。 作者关注的主题是刑罚的目的,换言之,惩罚的意义是什么?哪些行为应当受到惩罚?这是受罚者要思考惩罚者更应思考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作者检视了与之相关的、重要的哲学立场。根据作者的分析,无论是康德和黑格尔的报应主张还是功利主义者的预防论,都无法通过理性的审视。相反,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即一种以普通公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刑罚威慑理论。全书论述简明清晰,作者以一种普遍可理解的书写方式处理了一个哲学与法学之间颇具争议性与紧张关系的话题。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 是国际法实现公平公正待遇的直接体现,是国际环境法和全球环境治理中重要的法律原则之一。该原则的内容和相关法律机制在二十多年的气候变化国际法律实践中呈现出演进的态势。全球气候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理模式,其因环保而起,因政治而行,因法律而定。正因为气候变化治理模式是综合性的,国际法学界对气候变化国际法的相关概念阐述不清,往往回溯到政治概念中,缺少国际法的视角。这一点在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 的相关研究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本书以实证国际法的态度,从国际法的角度全面分析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 在气候变化国际法律机制的内涵、国际法上的区分标准以及该原则的国际法律实施情况及问题,并阐述中国在这一问题的基本法律立场和态度。通过对前述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厘清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 在国际环境法中
本书是作者学习和研读唐律的习作文集,前部分是关于法律制度的,后部分有关于法律文化的,中间是由制度向文化过渡的,前后构成对唐律由法制而文化的阅读,并在阅读中透视唐代经济民事法律,探讨传统中国政治生活类型的转变和中国传统法的原理,以及透过中日交流与中西比较,揭示法律文化交流的一般原理和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原理与哲学。
本书由《十八国游历日记》、《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和《藕庐诗草》构成。作者金绍城曾出席在美举办的万国监狱改良协会第八次会议,并考察欧美诸国司法系统,分别写下了《十八国游历日记》和《十五国审判监狱调查记》。《藕庐诗草》是其诗集。全书由谭苦盦点校。
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构建和实践运行,以及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推进,更加强调审前程序的重要性,重视侦查讯问程序查明案件事实功能的发挥。从结构上看,本书共分为五章,以侦查讯问制度改革的背景为切入点,随之从我国侦查讯问制度的内容解析展开,针对制度运行中存在的实践问题,试图提出相应的改革完善建议。具体而言,从内容上看,第一章分为两节阐述侦查讯问制度的改革背景,包括改革动因、现实条件两个角度,侦查理念的转变以及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均为侦查讯问制度的改革提供了依据。第二章分为两节,解析我国侦查讯问制度的基本内涵。第一节分别从该制度的萌芽期、过渡期至完善期梳理发展衍变脉络;第二节为本章的重点,分权利内容、权力行使模式等四部分对我国现行侦查讯问制度体系进行分析,承接前
《贪污受贿犯罪量刑均衡机制实证研究》通过对 刑九 适用之前大样本判决书的实证分析,揭示出贪污受贿犯罪存在的量刑轻缓化和量刑情节适用偏差、 量刑扎堆 造成刑罚阶梯效应失灵、区域量刑差异、两罪量刑差异等问题。通过对 刑九 及《解释》的分析以及 刑九 之后大样本判决书的实证分析发现,刑法修改后部分解决了上述问题,但尚有定罪起点数额提高不够、刑罚幅度不宽、数额与情节关系不清、调节幅度不明等问题未解决。在对量刑基础理论与量刑均衡基本原理进行学理阐释,以及对域外量刑均衡三种实践模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该书提出考虑通过建立贪污受贿犯罪入罪数额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量刑数额标准的区域均衡机制、完善刑罚结构、确立量刑指导意见、建立案例指导制度和量刑重大差异报告和说理制度、分设刑罚等方式予以完善。 该
本书是关于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开展的专题研究,拟通过本书结论帮助改进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施成效,帮助高校相关教师作为教学辅助资料使用,丰富对法治教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综合实践课程中更好融入法治教育的内容模块,创新法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建立法治教育的协同机制,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律意识。具体内容如下:章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环境及理论基础;第二章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分析与问题反思;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目标体系重构;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方式设计;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体制创新及实施保障。
本书将采取 先破后立、有破有立 的写作思路。*先,展开公司信用问题的约束条件,即有限责任制度和公司法各主体权利利益冲突的背景。其次,对资本信用学说进行分析和评价。再次,分析我国流行的资产信用学说,揭示其内在的逻辑缺陷,指出其中隐藏的各种问题。然后,指出资本信用学说和资产信用学说方法*上的缺陷,运用冲突权利配置理论分析债权人和公司法上各主体之间的权利配置。然后在对公司信用学说反思的基础上,对我国公司信用学说的理念、公司资本制度、法人人格否认规则等提出建议。 后,探讨我国公司法围绕资本制度所建立的股东及其他主体的责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