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圈正义》: 文章一部分来自作者精选的已发表的短文,另一部分为本书首发。目录经过重新编排,目录全文请见共享目录 圆圈正义 做一个勇敢的法律人 17 在自恋中攀登仇恨的高峰 22 圆圈正义 何谓榜样 纪念一只越狱未遂的鹦鹉 20 何谓榜样 28 今天是艰难的,但也是精彩的 35 下跪 42 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 不要轻易向他人抡起道德的杀威棒 50 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 52 律师为什么喜欢为 坏人 做辩护 63 权力为大 各自珍重 州官可以炫权,百姓何以为炫? 67 思想、言论和惩罚的边界 111 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 见死不救、该当何罪? 72 路边的野草你不能采? 76 生命的尊严 生命的尊严:故意杀人三题 121 无论多么伟大 终有一天谢幕 129 人类的观念会崩溃吗? 在虚无中寻找意义 142 今天,你刷存在感了吗? 25 爱要常觉亏欠 客要一味款待 139 心怀永恒 活
《圆圈正义》一书共收录作者的49篇随笔文章,分为 圆圈正义 何谓榜样 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 身负权力 各自珍重 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 生命的尊严 心怀永恒 活在当下 七大部分,作者在本书中运用特有的坦诚、自省而尖锐的笔调,探讨了法律、正义、道德、权力的理念与现实、分析了如张扣扣案、莫某纵火案等社会热点案件、分享了自身求学经验和对人生的思考。本书不仅启蒙读者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更在于帮助读者理解法律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基础。
尽管**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但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行政协议的论争与研究却远远没有结束。所以,本书可以看作是为系统研究行政协议理论与实践问题而作出的一种努力。 编主要讨论有关行政契约的法学理论与观念,将尽可能地解决所有涉及政府契约权力行使的合法性与有效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中国行政契约制度建设的理论框架。 第二编为了追寻行政契约近期实践,尤其是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以及有关行政协议(契约)的司法解释,对行政协议的判断标准以及如何实施司法审查作了前沿的跟进研究,并有意识地展开和民法学者、民事法官的对话,回应有关质疑。 第三编针对 混合契约 纯粹契约 和 假契约 三种行政契约形态,分别做个案研究。 采购契约 是一种很典型的 混合契约 , 治安承诺协议 是一种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阅读经典是法学理论学习和部门法学习的基础。本书精心设计四大法理学主题,选材上紧紧围绕 经典文献 ,萃取法概念论、法学方法论、法伦理学和部门法理学相关主题中的经典文献,作为法理学研讨课的基本依凭。从传统法理学到部门法理学层层递进,兼顾法学的通识教育与法理专业的专业教育需求,展现法理学的景象与气派。 本书由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教师团队倾力打造,通过指定阅读文献,与大师对话,同智者交谈。以讨论的形式对法理学之重要问题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予以批判性反思和推进。建议读者在使用本书时对照《法理学研讨课(案例卷)》进行阅读,明了同一主题之问题在理论文献中的形态及在案例中的作用。
《孟德斯鸠文集》第四卷收录《孟德斯鸠论中国》和《随想录(选编)》。孟德斯鸠对中国很有兴趣,他通过与几位传教士的交往,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很多有关中国的信息,因此在孟氏的著作中,多处可见对于中国的论述。《孟德斯鸠论中国》,收录了散见于《论法的精神》《欧洲游记》《随想录》《地理》《随笔》等著作中有关中国的论述,通过这些论述,今天的读者可以了解到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对于中国的观感。《随想录》是孟德斯鸠的随笔记录,内容较为零散,涉及戏剧、书信等诸多内容,数量庞大,文集收录了《随想录》选摘。
《法学经典著作选读》着眼于西方法律思想史上自古希腊至近代对法律思想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的经典作品,以法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为主线,选取具有思想性、为后世所推崇且为学术界反复征引的作品之片段,力图展现这些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思想。每章篇首附以作者和所选作品的简介,对于一些经典著作的译本,除了本书选取的译本外,还指出了相应的现代译本信息。所选文本一般具有内在的连续性,自成体系。根据所选内容的逻辑性和结构特征,或直接引用原文标题,或由编者拟定若于标题,以体现所选文本的层次性和重点,便于读者掌握其中的思想脉络。由于经典著作的特点,历史上各种版本和译本层出不穷,往往良莠不齐,故经典著作的选编,版本至关重要。本书所选版本皆为历史上的善本,译本也都是历史上久为称道的优秀译本,版本和
叶灵凤先生是极具特色的作家、画家、翻译家、收藏家,然而他是现代文学里声名与才华不匹配的一位。对普通读者来说,他的散文正如沧海遗珠。 本书收录了叶灵凤的饮食散文,收录了他在上海、在香港写就的饮食散文,分为三辑:对家乡饮食的回味;对香港食物的记载;对其他各处美食的书写。 这些文字言简意深,淡而有味,清丽、潇洒,展示叶灵凤散文创作的成就。
近年来类似案件频繁曝光,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本书选取了对我国司法有较大影响力的十大冤案,旨在通过对滕兴善、张氏叔侄等十大冤案的简要回顾,以客观的视角,分析错案形成的原因。这不是一本单纯的错案剖析著作,而是通过10个有影响的错案,系统地分析我国刑事司法制度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反思我们司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类似案件以后不要再发生。本书定位于法律文化读物,每个案例单独成编,以小说的形式展现,侦查与推理并存,情节跌宕起伏,可读性强。
谁是《万国公法》*初的汉译者?京师法律学堂和京师法政学堂是一家吗?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的重要幕僚马建忠到法国学习法律拿到的是什么文凭?北洋大学的法科何以失去?燕京大学到底有没有法律系?国立清华大学法学院为何不设法律系?中国的法律教育机构何时开始授予法学博士?历史上的两所中国政法大学是否存在渊源关系?这些疑问可以在本书中得到回答。本书以时间为经,以机构为纬,利用大量资料,梳理了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近一百年间中国若干法律教育机构的历史变迁。书中还收录了大量历史照片,从而有助于全景式地呈现近代中国法律教育的样貌。
《法律人的思维方式(第2版)》内容简介:法学家的讲演,强调秩序与和谐、自由与权利、公平与正义,其理念之创新,精神之,或使民主更趋进步,或促社会更尊民权,其意义在于国家更显强盛,人民更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