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以武汉大学代表队参赛的Willem C Vis模拟国际商事仲裁辩论赛为例,从语言、技巧、比赛规则等角度论述了参加国际法律辩论赛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拟国际商事仲裁课程设计。附件中参赛纪实以及学生的参赛作品既向我们展示了比赛的内容以及参赛队员及其作品的风采,又能为其他参赛队伍提供指导意义。
这本书收录的作品,触及刑法基础理论几个重要的部分,但是基础尚浅者不能从页读起。我的建议是:先读第三篇故意与过失,而后读第二篇犯罪阶层体系,其后读第四篇客观归责理论,接着读篇当代刑法思潮,第五篇以后顺序不论,爱怎么读就怎么读。其中篇当代刑法思潮是最近的作品,在海峡两岸几乎同时出版,对犯罪阶层体系的最终反省结论在这一篇文章中才出现;第二篇第二章论及错误与不法和罪责阶层,尚未收录在春风煦日系列丛书中,本书次收录;第三篇章故意论,则是重新整理客观的故意概念、区分故意与过失、故意与过失竞合以及前年发表的择一故意四篇文章,有些部分是至今尚未发表的新作;第四篇第四章客观归责理论的回顾与前瞻,则是由四篇文章组成:客观归责理论的回顾与前瞻(2000)、Die objective Zurechnungslehre in Taiwan(台湾的客观归责理论)(200
《论刑法中的“明知”》直接以刑法中的明知语词之立法选择与演变、司法适用与争议、理论共识与分歧作为研究主题,全面、系统、深入地开展理论研究。从刑事立法的历史沿革出发,全面厘清和归纳我国明知刑事立法的基本样态和整体面貌,结合法律文本开展立法层面的分析,同时,从比较的视角出发,介绍和评价了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相关刑事立法、司法和理论研究的样态,结合其成果开展学理层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刑事司法实践中明知的司法证明等问题开展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分析和研究。
该书以武汉大学代表队参赛的Willem C Vis模拟国际商事仲裁辩论赛为例,从语言、技巧、比赛规则等角度论述了参加国际法律辩论赛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拟国际商事仲裁课程设计。附件中参赛纪实以及学生的参赛作品既向我们展示了比赛的内容以及参赛队员及其作品的风采,又能为其他参赛队伍提供指导意义。
全书系统论述了作者所的目的行为论的基本构造,以阶层式体系为框架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作者在犯罪论各领域的基本主张,特别是对德国古典和新古典的刑法体系所进行的全方位改革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行为概念不法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性故意犯的不法概念过失犯的不法概念责任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意志自由与归责能力责任与人格可谴责性的要素
该书以武汉大学代表队参赛的Willem C Vis模拟国际商事仲裁辩论赛为例,从语言、技巧、比赛规则等角度论述了参加国际法律辩论赛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模拟国际商事仲裁课程设计。附件中参赛纪实以及学生的参赛作品既向我们展示了比赛的内容以及参赛队员及其作品的风采,又能为其他参赛队伍提供指导意义。
《证据解释:庭审过程中科学证据的评价》是畅行于美国法学院的经典教材,其将统计学理论与证据解释及评价问题进行了巧妙的结合,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读者展示出发展科学证据的途径——以似然率进行证据评价、以贝叶斯模型进行证据解释。译者准确地向读者再现了本书的内容,使广大学生及法律工作者能够通过本书的学习,对法庭科学证据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具体而言,其能够指导我们正确面对科学证据的不确定性,帮助法官及控辩双方当事人对证据进行正确的解读,找到统一的标准从而减少各方当事人对同一证据的不同认识。
规范保护目的理论是刑法学从存在论向规范论、从关系论向目的论转型的产物。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归责过程不是无价值的、形式逻辑的推理过程,而是规范的、目的论的评价过程;规范并不止所有法益侵害结果,只止那些以特定方式侵害法益的结果;只有规范意欲防范和止的行为和结果,才是归责的对象。规范保护目的理论有利于弥补传统过失犯归责的缺陷,有利于提高对规范判断的重视程度,并推进其具体化。《过失犯中的规范保护目的理论研究》在梳理两大法系规范保护目的理论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对在我国应用规范保护目的理论过失犯归责的可能性及该理论的核心概念、类型、功能、界限、体系性地位等深层问题展开论述,提出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过失犯归责的限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