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枫桥经验”》一书由西北政法大学枫桥经验与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汪世荣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负责撰写,书稿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枫桥经验”的发展历史及其创新、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文化传承、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治理实践、“枫桥经验”与美丽乡村建设等篇章,介绍了“枫桥经验”应用于实践的具体做法。该书稿从理论的高度入手,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是一本通俗理论精品力作。
人工智能不只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政治。本书从当代政治哲学的具体主题切入讨论人工智能政治,包括:自由、操纵、剥削和奴役;平等、公正、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其他形式的偏见与歧视;民主、专业知识、参与和极权主义;权力、规训、监控和自我建构;与后人类主义和超人类主义相关的动物、环境和气候变化等,由此勾勒出了人工智能政治哲学的思考框架。 如果我们想要解决21世纪全球和地区最紧迫的一些问题,就必须在思考政治和思考技术之间建立对话,并追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技术来塑造未来?
丹尼尔·奥克伦特的《最后一杯:美国禁酒令的立与废》是多年来研究美国禁酒令历史的集大成之作,曾荣获2011年美国历史学会艾伯特·贝弗里奇奖。在本书写作期间,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导演肯·伯恩斯和琳·诺威克就开始与作者合作,大量使用书中内容为素材,于2011年出品了三集纪录片《禁酒令》。 禁酒令时期可谓美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葩”时期。美国素来以自由的立国精神而自豪,国民向来又有豪饮传统,竟然会自19世纪中期开始掀起声势浩大的禁酒浪潮,经过长期社会运动后,于1919年制定宪法第十八修正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禁酒,试图戒断人类文明持续了数千年的饮酒嗜好,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作者丹尼尔·奥克伦特翻阅浩如烟海的资料档案,抽丝剥茧,为读者全方位展示了禁酒令设立和废除的整个过程,深刻揭示了同时期的美国社会背景,
历史上的统治者都用法律来维持秩序,但是法律不仅仅是权力和社会控制的工具,法律还让普通人有了表达个人期待的机会。 牛津大学法律人类学教授费尔南达·皮里追溯了古往今来、存在于世界主要文明的复杂法律体系的兴衰,同时展示了普通人是如何借助法律来定义社区、规范贸易和建设文明的。 皮里认为,真正将人类团结在一起的是我们对法律能够产生正义、对抗压迫、从混乱中创造秩序的信念。
本书是美国著名法学家杰弗里·R.斯通积十余年之功完成的重要著作,是讨论美国法律与性道德之间历史演变的一部专著。全书共分六编,20章;从历史的角度叙述了从古代、启蒙时代到20世纪中叶的性观念演变史;评述了联邦优选法院在几个重要的性议题(包括避孕、堕胎、性少数、淫秽作品问题等)上的审判史;详细分析了在性议题方面的几个重要判例,如米勒案、赛缪尔·罗斯案,以及罗伊诉韦德案;追溯了随着环境、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共识的不断改变,法律在性观念、性议题方面所发生变化的根本路径。
本书是一部关于美国著名法官勒尼德·汉德的传记,精湛、感人地讲述了这位杰出法律人的一生。 勒尼德·汉德(Learned Hand,1872—1961),是与约翰·马歇尔、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路易斯·布兰代斯、本杰明·卡多佐齐名的美国著名法官。他出生于纽约一个法律家族,祖父和父亲都是著名律师。汉德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后,先从事了13年律师工作,并在奥尔巴尼法学院任教。汉德于1909年开始担任法官,直至去世,在 52 年的法官生涯中,汉德法官作出了 4000 多份判决,其中具有重大影响的经典判例层出不穷,著名的汉德公式就是他在一起海事案件裁判中提出和创立的,被视为法律经济学的经典代表。汉德也是现代法律解释方法的先驱,他在侵权法、专利法、海事法和反垄断法等专业领域为司法裁判的技术和准确度树立了长远的标准。 汉德的一生,经
本书是一部关于女性社会角色、权益保护和心理状态的纪实类文学作品。作者以法院民事庭典型且具群体代表性的女性案件为主要叙事线索,聚焦当下女性热点话题和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权益保护,并紧扣与女性权益息息相关的《民法典》中的相关法条,描写了中国当代女性如何在时代变幻和社会快速发展中与精彩现实遭遇并碰撞,“左冲右突”并最终“寻回了有价值的自我”,迎来生活的灿烂阳光。在“百年荣光”之际,本书的出版可以引领广大读者一起探寻中国社会“半边天”的心路历程、走近她们的精彩故事。
本书基于作者在知识产权领域20年的鲜活实践经验,从技术创新的商业价值实现出发,引导读者从资产的角度重新认识知识产权,进而了解知识产权如何服务于企业战略、如何将知识产权嵌入创新管理过程、如何根据商业目标管理知识产权组合等,通过解析特斯拉开放专利、华为“研究—标准—专利”联动战略等案例,本书全面介绍了技术创新者应当具备的知识产权商业思维。此外,本书还结合近期新的知识产权管理国际标准、科创板的上市要求及国内外的优秀管理实践,梳理了技术创新中知识产权的商业逻辑,以及如何利用知识产权释放技术创新的价值和规避潜在风险。本书适合广大技术创新者、技术经理人、CTO及企业战略决策者阅读借鉴。
本书是作者在2018年出版的《写给法科生的信》的再版,比第一版增加了约15%的内容,更换了书名、封面和装帧形式。全书收录了少文老师与年轻法律人的50封往来书信,分为:“法律人的世界观”“法律人的方法论”“法律人的自处之道”“法律人的专业之道”四大部分。 本书同时也是作者在2020年出版的《日知为智——写给年轻法律人的信》一书的重新出版,更换了书名、封面,正文内容只做了个别文字修订,并无增加和大幅修改,仍旧收录了少文老师与年轻法律人的50封往来书信,分为:“法律人的世界观”“法律人的方法论”“法律人的自处之道”“法律人的专业之道”四大部分。 来信读者既有初入法学大门的法科生,也有初入法律职场的新鲜人,还有工作多年处于倦怠期的法律人。他们所提的问题涉及学业、专业、职业、感情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方
本书试图对我国晚清变法至21世纪初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主要学术成果和基本发展状况作出简要梳理,包括如下三部分内容:(1)民事诉讼总论,包含民事诉讼正当程序原理和基本理论等(第一~四章);(2)民事诉讼总则,包含诉讼主体、诉讼证明等(第五、六章);(3)民事诉讼程序法理,包含争讼、非讼和执行三大程序法理(第七~九章)。我国民事诉讼法学术史的写作可以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榜样:一者讨论我国民事诉讼理论学术发展与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关系,揭示民事诉讼理论学术发展的原因;二者梳理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成就、治学经验和研究方法及师承渊源后学。
《西途东归:朝向中国道路的思想突围》是章永乐继《旧邦新造:1911-1917》《万国竞争:康有为与维也纳体系的衰变》《此疆尔界:“门罗主义”与近代空间政治》之后的第四本独著专著,以其十多年内撰写的二十多万字的学术书评,纪录了从一个“留学运动”的见证者到“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者的思想足迹。这些书评具有鲜明的“中国道路”自觉,分析和评论了从安东尼奥·奈格里与迈克尔·哈特、弗朗西斯·福山、孔飞力、列奥·施特劳斯、约翰·麦考米克、伊万·克拉斯特耶夫、哈罗德·伯尔曼、络德睦、汪晖、黄兴涛、苏力、贝淡宁、王绍光、欧树军等一系列中外学者的著作,是对学术书评这一文体的新探索,更是对一系列解释中国与世界的理论与叙事模式的审视与解剖,具有学术史反思的意义。
什么是“担保”?在本书中,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近江幸治博士一方面对作为债权担保制度的担保法进行了体系性整理,另一方面对担保法的历史性、经济性背景进行了详细解说,以此展现金融担保制度的全貌,并对担保法的未来做出展望。近江幸治历任早稻田大学法学部助手、专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3~1984年,弗赖堡大学客座研究员),为日本担保物权法领域的权威学者。本书作为担保物权法的基本教材,在日本广受好评,是研习担保物权法的学生、参加日本司法考试的考生,乃至担保物权法领域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在与欧洲、日本比较的基础上,本书以清代的诉讼和审判为中心,对法制度与审判的实践形态、作为与国家权力对应的民间组织秩序、含儒家经义与民间习惯要素的法源与处理纠纷的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发掘与深度的理论探讨。在“司法是行政一环”的分析框架下,作者从中国固有的表达与解决纠纷的实践逻辑中提炼出情、理、法三个关键性概念,视基于情、理、法平衡感觉的民事诉讼处理为一种教谕式调停。全书致力于揭示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中国社会秩序原理,系统而且立体地勾勒出清代诉讼审判的制度体系与民事诉讼处理结构。
本书创立了一套与中外主流犯罪论体系迥然不同的理论体系,该体系奠立在对“犯罪是行为”这一现代刑法理论最基本命题中的两个基本范畴(行为概念和犯罪概念)的界定基础之上,刑法中的所有基本问题均在其中获得了简洁明快、一以贯之地破解,也使得长期以来乱象丛生的刑法学理论拨乱归正、脱故而服新,并且传统刑法理论中系列难以化解的理论对立也在其中实现了统一,例如,实现了主客观相统一、行为主义与行为人主义的统一、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的统一、刑罚的报应与预防功能以及预防功能中的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的统一等等。因此,本著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