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一位从事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和家暴受害人法律援助工作二十年专业律师成长视角,用公开典型案例讲述妇女儿童权益保障的法律问题。作者从个人经历、难忘案件、办案感受,对女性困境的思考以及对女性权益社会现状法律的思考并创建援助中心,希望让大家通过一种尊重和支持的团体氛围,让女性树立生活信心。通过故事的讲述引导面临困境的读者们创造出全新的、坚实的情感联结,亦明白自己并不是一座孤岛。如作者说:“一晃近20年过去了,这是我此生最丰沛的一段生命历程,奋斗的岁月最终以一组组数字呈现,显得简单、具象,只有我自己知道那背后的艰难、繁杂,怎样的厚重,深远呢!那是她们的故事,也是我的。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主要的目的在于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 法律是社会产物,是社会制度之一,是社会规范之一。它与风俗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它维护现存的制度和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它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社会的社会结构,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我们不能像分析学派那样将法律看成一种孤立的存在,而忽略其与社会的关系。任何社会的法律都是为了维护并巩固其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只有充分了解产生某一种法律的社会背景,才能了解这些法律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二者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中国社会的基础,也是中国法律所着重维护的制度和社会秩序。《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现代学术名著》将以二章来讨论家族、婚姻,
本书基于实地调研,从县域治理和国家整体治理的视角出发,对基层法院在县域治理体系中的基本定位、治理功能、运行机理等做出了透彻的分析和解读,探究了县域社会中司法部门的实际运行状态。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基层法院是县域治理中的常规性力量。相较于通常以传统司法理论或者部门法学的“内部视角”展开的讨论,本书是一种更为偏向于“外部视角”或者“法律人—政治家视角”的研究,力图从有效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高度,立足国情考察基层法院运行的实然状态及其内在机理。从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许多有别于传统司法理论描绘的法院运行面相,进而深入理解中国语境中县域司法与治理关系的深层制度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书是华中科技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项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理基础研究” 的结项成果。本书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运用概念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理基础进行研究,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价值依据和实践路径。
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法律问题,大到结婚买房,小到网上购物。可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知法却不懂法”,不知该如何保护自己。法律早就成了现代社会的通行证,但当我们真的身处这些纠纷时,还是会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对此,“南方周末”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法学教授,历时一年,共同打磨课程。他们不仅会分享在面对网络暴力、大数据杀熟、个人信息泄露等日常问题时要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更会说透法律人在面对类似问题时的底层思考模式,助你像法律人一样,用更宏大的视野,直面更复杂的世界。
本书杜撰了一个中国式的“洞穴奇案”,书中以中国古代的“管秋阳食人案”为原型,塑造了一场如电影般精彩的“朝堂辩论”。十四位虚构的古代人物围绕该案应如何判决产生激烈讨论,内容涵盖礼与法、世俗伦理与儒家统治、民间舆论与司法审判等价值冲突。通过对虚构案件的辩论,进而深入探究传统中国法哲学究竟可以如何应对“绝境之下杀死、食用一个人,以保全更多人”的这类司法审判难题,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诸多方面。此外,作者大胆地将思想实验这种目前在中国法学界尚很少见的方法运用于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原创性极强。
现代时期,不同国家纷纷采用成文法律作为政治工具,推动变革,这一趋势背后有深刻的历史联系。本书以独特的视角,追溯了现代时期七年战争等跨大陆战争,回顾了海地、美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国的立法活动,分析了这一时期军事压力与关乎权利的立法之间的相互影响;展现了印刷业、出版业的普及和远距离交通工具的发展如何促进成文法律在不同国家和大陆传播,推动权利发展和政治变革;作者也指出,在发展的趋势下,成文法律也会成为排斥妇女及殖民地居民权利的工具,而一些非西方国家借鉴成文法律以巩固国家认同,抵抗西方的殖民扩张。可以说,现代世界的形成,就是各国创制成文法律,推动权利发展和国家变革的历史过程。
日本城市规划法呈现以《城市规划法》为统领,《建筑标准法》紧密配合,《土地区划整理法》、《土地征收法》等予以辅助的立体架构。公共利益原则和建筑自由原则指导城市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区域开发建设与保护方针、土地利用、城市设施建设、市街地开发项目、地区规划等。划线制度、用地分类制度、开发许可制度、程序制度、建筑规范制度、建筑协定制度、土地区划整理制度、空中空间利用制度、开发利益公共还原制度是主要制度。地方政府可以自己制定条例,实施建筑协定制度,土地所有人等相互协商确定该区域内建筑物的基地、位置、机构、用途、形态、设计、建筑设备等的标准。全书共分为6章。第1章为概说; 第2章为原则;第3章为城市规划的内容;第4章为主要制度Ⅰ(划线制度、用地分类制度、开发许可制度、
“法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路径。本书以“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的研究基点,将“民族”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的实践内容,将“中华民族”作为最终实践目标,从而建立起一个“个体-群体-整体”的分析框架。当然,立足于“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只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要将这种可能性升华为必要性,则必须将视野聚焦于当代民族法治体系的制度建设之中,一方面肯定其伟大成就,另一方面分析其完善空间,进而在宪法关于民族法治的原则规定之下,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