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正义(第2版)》是经典著作的再版。《看得见的正义(第2版)》第一版2000年出版,在法学界很有影响,对于普及程序正义的理念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十年之后作者对全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全部围绕刑事诉讼法的经典格言展开。陈瑞华教授十年之后面向社会再度普及法学常识: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看得见的正义(第2版)》用格言的形式讲述程序正义的理念,普及法学常识,穿插各种典故、寓言、经典案例,读来妙趣横生,不仅适合专业读者阅读,也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本书紧跟时代步伐,对 和各部委部门发布的重要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进行了介绍,包含了 发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内容,并且进行了分类和分析。 本书首先对信息安全概述与信息安全涉及的法律问题和立法、司法及执法组织进行了介绍,并介绍了信息安全法律规范的发展和体系;然后重点对我国现有的国家和各部委发布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介绍,包括网络安全法和 层面的重要法律; 后对相关的信息安全 法规层面的重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对互联网络安全管理和其他有关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进行了介绍。 本书可以作为信息安全专业、网络安全专业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其他信息类专业学生或信息安全从业人员的参考书,还可作为其他领域人员查阅相关法律和法规的瓷料。
《秦汉刑事法律适用研究》以张家山汉简《奏谳书》及岳麓书院藏秦简《为狱等状四种》为主要材料,对秦及汉初时期刑事法律适用问题进行研究。收录了真实司法案例的材料为考察秦汉法制的实施状况提供了可能,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及对相关法律规范进行解读,探讨了哪些主体具有适用法律权限、对象在法律适用中有何意义、如何解决法律适用疑难、适用法律活动体现了哪些特征、数罪并罚的原则与加罪一等减罪一等的原理等问题。
本书研究了毒品犯罪的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全书共分七章。笔者在评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重新界定毒品犯罪的概念,是指违反毒品及毒品原植物和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法规,破坏禁毒管制活动,依法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以司法实践中的发案率,分为常见的毒品犯罪与不常见的毒品犯罪。评析了关于毒品犯罪一般构成要件中的各种学说,提出毒品犯罪侵害的共同客体是我国对毒品、毒品原植物和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秩序。其犯罪行为方式包括“作为”与“持有”。指出外国人、我国少数民族公民不是毒品犯罪的特殊主体。对在理论与司法实践中存有争议的“警察圈套中的毒品犯罪”等问题进行了研讨。本书还探讨了毒品犯罪的共犯形态、未遂形态、转化形态。
本书的内容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是对经济犯罪侦查的原理进行的论证和制度构建。其中探讨了经济犯罪的概念、经济犯罪侦查的原则、经济犯罪侦查的程序、经济犯罪证据的发现和收集、经济犯罪侦查的价值等基本性问题;分论是对具体经济犯罪形态进行侦查的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详细阐述。包括了网络犯罪侦查、合同犯罪侦查、走私犯罪侦查、货币犯罪侦查、洗钱犯罪侦查、信用证犯罪侦查、犯罪侦查、证券犯罪侦查、保险犯罪侦查、危害税收征管犯罪侦查、商业贿赂犯罪侦查、知识产权犯罪侦查等12个专题,并就具体经济犯罪形态的特点、原因、分类、认定、侦查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tt
《亡者归来:刑事司法十大误区》是何家弘教授的力作。全书采用法学与文学相结合的形式,选取了两个曾经在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冤错案件,用文学的语言和结构讲述了错判背后的故事,演绎出冤案发生的原因。同时,作者在介绍相关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刑事司法中生成冤案的十大误区,并探讨了推进我国刑事司法制度进化与改良的路径。
《反贪侦查谋略与技巧》包括反贪侦查谋略与技巧之“道”、反贪侦查谋略与技巧之“器”。
《主观违法要素理论:以目的犯为中心的展开》梳理了主观违法要素理论的诞生与发展,具体探讨了主观违法要素的范围和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并主要借助法定目的犯与非法定目的犯的分类平台,就我国刑法中的目的犯进行了全面研究,以主观要素的证明难为问题意识,探讨了主观违法要素的确定与证明问题。
本书从犯罪防控的角度解析犯罪人与犯罪心理现象。本书共有13章。围绕着“犯罪心理研究与犯罪防控”的主题大致论述了以下内容:如何以人为对象开展犯罪防控研究;犯罪人的基本类型;犯罪心理的不同表现;相关的防控建议。
“法官判案完全实务操作指引丛书”按照审判业务进行分类,分为婚姻家庭卷、合同卷、物权卷、侵权责任卷、破产卷、公司证券卷、劳动争议卷、知识产权卷、执行卷、刑事卷。按照法学理论、审判实务、法律、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的顺序进行拆解、归纳、整合,方便办案人员查找、使用。做到一个问题一站式查找、一站式解决。
持有犯罪是刑法理论的一个复杂课题,属较为新颖的犯罪形态。本书充分吸收了外刑法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和博士论文答辩中专家提出的合理建议,占有资料翔实,作者运用比较、语义分析等方法,自刑事一体第视角以及刑法解释、立法学等多个层面对持有犯进行系统考察,不仅为持有犯的司法、立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还对刑法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内容丰富,全立位地展示了持有犯的理论架构,从界定持有犯的概念、特征和分类入手,接着从实体学的角度深入研究主客观构成、特殊形态和抗辩事由,最后归纳出持有犯的立法原理和诉讼原理。视角独特,实践的操作性因而得以大大增强,涉及行为论、罪过论等诸多基础理论并有所深化,作者提出刑法中的行为是规范的存在,应在规范中予以理解。本书是一部持有多犯研究的力作,对刑法理论的深化和实务问
本书的体系完整,重点突出。作者运用其调查所获取的手资料,对犯罪被害人学的基本问题做了全面而详尽的论述。书中对犯罪被害人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做了分析,对被害率与犯罪率这两种衡量犯罪水平的基本手段进行了比较,对各类犯罪被害人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对被害人与犯罪人在犯罪发生中的相互影响及其角色转换进行了论证,对被害人权益和被害人赔偿的现状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和司法及决策建议,对预防被害的重点进行了强调,对国际范围内犯罪被害人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向进行了总结和预测。作者得出的许多结论都是非常有趣而重要的,提出的许多建议都是我国急需而符合实际的。
未成年人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其重要性的强调常常见诸各种理论著述和各种政策文件。然而,由于理论研究的匮乏、法律制度的粗疏以及实践中各种利益的杂烩,我国未成年人法治的现状还很不尽如人意。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与社会的蓬勃发展,我国在未成年人的教育、保护、矫治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未成年人保护也被立法定格在了法治社会的框架内。从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到新近的《刑法修正案(八)》以及刑事诉讼法修改,无不彰显着未成年人的特殊的重要价值,也反映了以成年人为中心的社会在利益分割时进一步倾向于未成年人这一弱势群体的趋向。以新刑事诉讼法为例,其独辟一章并冠以“未成年人特别程序”之名,对有关未成年人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社会调查制度、合适成年人制度及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等都